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思考,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凸显自己个性将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主要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营造研讨氛围等方面实现。
【关键词】 参与意识 问题情景 动手实践 研讨氛围 宽松民主 质疑解疑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凸显自己的个性将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但传统的地理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意识不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呢?通过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实现。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问题,才会激发学生对知识求知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认知不平衡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事入手,采取说案例,猜谜语,做游戏,放录像等各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内部认知活动的矛盾冲突,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去猎取知识。
例如,教“交通运输”的内容时,引入真实故事,山西省陵川县有一个叫西崖沟的小村,四周全是山。住在村里的人和外界基本隔绝,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村里的物质很丰富。有多种水果,药材等。水果运不出,也吃不了,每年烂了后,只能做肥料。党参没有人收购,最后干了当柴烧掉。人们生活非常贫困。从1962~1991年历经29年,终于把公路修通了,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把道路修通?真实的引言,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背景,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去探讨知识。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新教材设计大量探究性活动内容,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学生学习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去探究、深思,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例如教“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初中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特征及其产生现象,常常难以理解,根据课本的活动题,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一个同学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另一个同学打开手电筒,表示太阳光照在地球上,在地球仪转动过程中,让他们细心观察A、B两个位置相对的地点太阳照射情况,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当A自转到什么位置时,A地迎来太阳光进入白昼,当B自转到什么位置时,B地为白昼。②对A、B任何一地来说,昼和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③假如地球停止自转,A、B两地有没有昼和夜交替出现?对四季形成原因,同样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知识难点就容易理解。这样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动眼、动脑构建的知识,记得牢,理解透,学生的学习变得愉快而轻松。
3 营造研讨氛围,培养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节课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初中的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都十分旺盛的时期,如果能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安排多些适合学生参与的研讨活动,如对有关的地理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组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又利于学生兴趣的稳定提高与发展,同时通过与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实现生生共同成长。例如教“居民和聚落”时,根据教参的探究活动题,设计学习辩论。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利大还是弊大?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阅读报刊、上网查询等方式搜集资料、证据。辩论形式:小组形式,交流自己搜集到论据。在活动过程中,把全班分成正反两大组,正方: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利大;反方: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弊大。每一方都选出四个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综合评价双方的观点和论据,最后活动延伸:假如你是某一城市的市长,你将如何将乡村人口对城市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样通过学生对生活碰到的有关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与辩论,在讨论中,形成自己对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等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思辨能力和较好的表达能力等,让课堂变得更活跃,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4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沃土。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教师应该把微笑和鼓励带进教室,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说你的看法,提出你的见解,你是怎样认为的。在课堂要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坚持课堂教学的“无错原则”,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的提问和质疑,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要使学生树立一种观念,课堂提问没有错误。每一个学生提问都有价值的,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只有建立宽松和谐的自由空间,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体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创新意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性格特征。如教“中东”一节,P57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对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明智的?鼓励学生上讲台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坐下谈判;有的学生说:共享水资源;有的说:不恃强欺弱,还有的说:不歧视别的种族;甚至还有的说;不打架……,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热烈,老师对每一学生的说法都给予充分肯定,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 鼓励质疑解疑,提高学生参与能力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一个人从小时会说话起就会不断提问,那就是在思索。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问,学生答,剥夺学生思索的机会,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要把教师主观提出问题转变为学生质疑,把提问权还给学生。在课堂少讲一点,让学生多想一会,给学生留下提问的时间,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习惯。如教完“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时,根据课本的阅读材料: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是一个落后的闭关自守的封建农业国家,19世纪70年代,日本统治者推行军国主义路线,依靠对外侵略战争起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进行野蛮侵略,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崩溃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利用当时国际市场上充足稳定价格便宜的燃料和原料,以及对工业产品巨大的需求量,利用当时日本国内质量较高价格较低的劳动力,以及岛国有优良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经济。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资料,提出有关的地理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的不太准确,但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经过一番思考,动过一番脑筋,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力量。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教师想不到的问题,而且在讨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又会发表其自己不同的见解或急于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鼓励学生质疑,还要提倡他们自己解疑。如教“极地地区”时,有学生提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都在两极,但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对于这样疑问,教师不急于解释,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可以让他们相互讨论交流,最后教师才给予解答补充。在教学中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解疑,提高学生的参与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主体参与的充分体现,学生质疑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要允许学生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教师要不断给予鼓励,使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总之,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搞好课程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文艺.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地理教学,2005(9)
2 左世荣.变教为探,拓宽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空间.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4)
【关键词】 参与意识 问题情景 动手实践 研讨氛围 宽松民主 质疑解疑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凸显自己的个性将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但传统的地理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意识不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呢?通过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实现。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问题,才会激发学生对知识求知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认知不平衡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事入手,采取说案例,猜谜语,做游戏,放录像等各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内部认知活动的矛盾冲突,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去猎取知识。
例如,教“交通运输”的内容时,引入真实故事,山西省陵川县有一个叫西崖沟的小村,四周全是山。住在村里的人和外界基本隔绝,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村里的物质很丰富。有多种水果,药材等。水果运不出,也吃不了,每年烂了后,只能做肥料。党参没有人收购,最后干了当柴烧掉。人们生活非常贫困。从1962~1991年历经29年,终于把公路修通了,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把道路修通?真实的引言,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背景,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去探讨知识。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新教材设计大量探究性活动内容,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学生学习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去探究、深思,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例如教“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初中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特征及其产生现象,常常难以理解,根据课本的活动题,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一个同学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另一个同学打开手电筒,表示太阳光照在地球上,在地球仪转动过程中,让他们细心观察A、B两个位置相对的地点太阳照射情况,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当A自转到什么位置时,A地迎来太阳光进入白昼,当B自转到什么位置时,B地为白昼。②对A、B任何一地来说,昼和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③假如地球停止自转,A、B两地有没有昼和夜交替出现?对四季形成原因,同样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知识难点就容易理解。这样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动眼、动脑构建的知识,记得牢,理解透,学生的学习变得愉快而轻松。
3 营造研讨氛围,培养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节课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初中的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都十分旺盛的时期,如果能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安排多些适合学生参与的研讨活动,如对有关的地理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组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又利于学生兴趣的稳定提高与发展,同时通过与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实现生生共同成长。例如教“居民和聚落”时,根据教参的探究活动题,设计学习辩论。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利大还是弊大?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阅读报刊、上网查询等方式搜集资料、证据。辩论形式:小组形式,交流自己搜集到论据。在活动过程中,把全班分成正反两大组,正方: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利大;反方: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弊大。每一方都选出四个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综合评价双方的观点和论据,最后活动延伸:假如你是某一城市的市长,你将如何将乡村人口对城市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样通过学生对生活碰到的有关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与辩论,在讨论中,形成自己对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等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思辨能力和较好的表达能力等,让课堂变得更活跃,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4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沃土。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教师应该把微笑和鼓励带进教室,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说你的看法,提出你的见解,你是怎样认为的。在课堂要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坚持课堂教学的“无错原则”,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的提问和质疑,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要使学生树立一种观念,课堂提问没有错误。每一个学生提问都有价值的,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只有建立宽松和谐的自由空间,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体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创新意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性格特征。如教“中东”一节,P57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对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明智的?鼓励学生上讲台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坐下谈判;有的学生说:共享水资源;有的说:不恃强欺弱,还有的说:不歧视别的种族;甚至还有的说;不打架……,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热烈,老师对每一学生的说法都给予充分肯定,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 鼓励质疑解疑,提高学生参与能力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一个人从小时会说话起就会不断提问,那就是在思索。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问,学生答,剥夺学生思索的机会,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要把教师主观提出问题转变为学生质疑,把提问权还给学生。在课堂少讲一点,让学生多想一会,给学生留下提问的时间,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习惯。如教完“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时,根据课本的阅读材料: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是一个落后的闭关自守的封建农业国家,19世纪70年代,日本统治者推行军国主义路线,依靠对外侵略战争起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进行野蛮侵略,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崩溃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利用当时国际市场上充足稳定价格便宜的燃料和原料,以及对工业产品巨大的需求量,利用当时日本国内质量较高价格较低的劳动力,以及岛国有优良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经济。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资料,提出有关的地理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的不太准确,但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经过一番思考,动过一番脑筋,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力量。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教师想不到的问题,而且在讨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又会发表其自己不同的见解或急于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鼓励学生质疑,还要提倡他们自己解疑。如教“极地地区”时,有学生提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都在两极,但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对于这样疑问,教师不急于解释,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可以让他们相互讨论交流,最后教师才给予解答补充。在教学中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解疑,提高学生的参与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主体参与的充分体现,学生质疑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要允许学生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教师要不断给予鼓励,使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总之,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搞好课程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文艺.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地理教学,2005(9)
2 左世荣.变教为探,拓宽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空间.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