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新一轮小学语文课改实践中树立新理念,切实改变以往阅读教学用时过多、收效甚微的现状,已成为我们所有小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根据自己的教学教研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读阅”结合,同步推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新课程实施以来,不难发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读书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但在不经意间,我们似乎又多了些许困惑:学生真正读在心里了吗?其实,学生也需要时间潜心读书、静思默想。学生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真正走入文本,才能有“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充分时间和空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固然重要,但我认为默读同样不可缺少。朗读和默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这就告诉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
二、“以读为本”,落到实处
“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灵魂。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而是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潜心地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突出了“对话”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要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去作复杂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表达。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直至读出感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让学生获得个人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对于“读”,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1.要引导学生每读一遍都要有不同的目的,无论是初读、精读、朗读、默读,每一步都是如此。关于初读就是要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为后面学习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读,就是要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精读,就是要学生细心感悟,进行有情感朗读并积累运用语言。2.教师对学生的“读”要有层次地指导。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初读时有的字音和句子读得不是很准确,教师就要停下来耐心地帮助纠正。直到学生能读通读顺为止;精读时若没有感情,那就要通过教师的范读感染、生生互动评价等方式,使学生在指导下读得由不理想到有进步到很理想,使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
三、重视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语文教学就不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犹如人的两条腿,只重课内不重课外的结果,是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这样不仅走不快,而且不会有后劲。回想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多少课堂教学注重了向课外的延伸,又有多少学校对课外阅读格外重视,并加以研究呢?记得《中国教育报》曾推介的《西部高原的阅读之花》这篇文章,从正面揭示了重视课外阅读使一个藏书不多的薄弱学校中的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极大发展的奥秘,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些藏书极少的农村学校,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可现在仍有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仍把语文课孤立起来,只在阅读课上下功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不结合,读写分离,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课外阅读。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要得到提高,仅凭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在阅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更好地掌握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这样抓住教材的内部联系进行系统学习实践,既提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巩固,得到了提高。
四、要引导学生多读好的作品
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不高,加之对阅读物的选择能力很有限,所以阅读的效果很不好。笔者认为,学生对于读物的选择,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多读好的优秀的作品。像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读本,这些读物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有超强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百看不厌;还有成语故事,都是应该向学生推荐的优秀读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总之。教的目的在于不教。只有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自觉自主地学习,才算达到新课程规定的目标。
一、“读阅”结合,同步推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新课程实施以来,不难发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读书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但在不经意间,我们似乎又多了些许困惑:学生真正读在心里了吗?其实,学生也需要时间潜心读书、静思默想。学生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真正走入文本,才能有“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充分时间和空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固然重要,但我认为默读同样不可缺少。朗读和默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这就告诉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
二、“以读为本”,落到实处
“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灵魂。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而是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潜心地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突出了“对话”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要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去作复杂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表达。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直至读出感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让学生获得个人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对于“读”,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1.要引导学生每读一遍都要有不同的目的,无论是初读、精读、朗读、默读,每一步都是如此。关于初读就是要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为后面学习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读,就是要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精读,就是要学生细心感悟,进行有情感朗读并积累运用语言。2.教师对学生的“读”要有层次地指导。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初读时有的字音和句子读得不是很准确,教师就要停下来耐心地帮助纠正。直到学生能读通读顺为止;精读时若没有感情,那就要通过教师的范读感染、生生互动评价等方式,使学生在指导下读得由不理想到有进步到很理想,使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
三、重视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语文教学就不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犹如人的两条腿,只重课内不重课外的结果,是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这样不仅走不快,而且不会有后劲。回想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多少课堂教学注重了向课外的延伸,又有多少学校对课外阅读格外重视,并加以研究呢?记得《中国教育报》曾推介的《西部高原的阅读之花》这篇文章,从正面揭示了重视课外阅读使一个藏书不多的薄弱学校中的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极大发展的奥秘,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些藏书极少的农村学校,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可现在仍有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仍把语文课孤立起来,只在阅读课上下功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不结合,读写分离,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课外阅读。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要得到提高,仅凭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在阅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更好地掌握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这样抓住教材的内部联系进行系统学习实践,既提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巩固,得到了提高。
四、要引导学生多读好的作品
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不高,加之对阅读物的选择能力很有限,所以阅读的效果很不好。笔者认为,学生对于读物的选择,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多读好的优秀的作品。像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读本,这些读物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有超强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百看不厌;还有成语故事,都是应该向学生推荐的优秀读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总之。教的目的在于不教。只有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自觉自主地学习,才算达到新课程规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