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改变传统的单纯性传授知识,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已逐步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虑实际问题,逐步掌握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方式,怎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采用讲授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其有效性,但相对也存在局限性。而众所周知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过程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研究。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 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认识结构的特征是影响学习和知识迁移的因素,而无论在接受学习或解决问题中,凡是有已形成认识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都存在着迁移,迁移现象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孔子提出的“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实际上就是迁移现象,要想做到这种对学习有益的迁移,也即心理学上的“正迁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在自主的基础上探索学习,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牢固掌握。
二,创设情景,因材施教,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时、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物长跑比赛的场景,两个小动物都是12时起跑的,到达的时间分别是1时5分和1时20分,但由于学生没有准确时间的前认知,只有“1时刚过”这个粗略的时间概念,因此我让故事中的“小猴裁判”判决它们两个是并列第一,学生看到这个结果自然会为跑得快的小动物抱不平,从而引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由此顺利引入了新课的教学。
总之,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方式
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多担任引导启发者的角色,渗透化归转化、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的学习和探索非常重要。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要学生自己动手合作交流,从平行四边形的纸片中去探索发现结论。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过程。这样,就会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就会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
四、让数学走向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华罗庚教授曾认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所以,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在思索,能否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一些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自我探索,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学生不是对学习失去兴趣,而是充满渴望,关键是我们教师应该做怎样的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去实地测量当地的一些知名建筑物,还可测量河岸的宽度等等。再比如学到排列组合时可以让他们去考虑策划一场晚会节目的安排。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更多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才能保持对数学的求知欲。但是能走出课堂到外面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往往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想今后教师应着手开发校外活动环境,建立校外数学学习活动场所也是现代学校所需努力的方向。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性,由他主学习逐步走向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采用讲授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其有效性,但相对也存在局限性。而众所周知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过程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研究。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 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认识结构的特征是影响学习和知识迁移的因素,而无论在接受学习或解决问题中,凡是有已形成认识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都存在着迁移,迁移现象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孔子提出的“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实际上就是迁移现象,要想做到这种对学习有益的迁移,也即心理学上的“正迁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在自主的基础上探索学习,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牢固掌握。
二,创设情景,因材施教,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时、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物长跑比赛的场景,两个小动物都是12时起跑的,到达的时间分别是1时5分和1时20分,但由于学生没有准确时间的前认知,只有“1时刚过”这个粗略的时间概念,因此我让故事中的“小猴裁判”判决它们两个是并列第一,学生看到这个结果自然会为跑得快的小动物抱不平,从而引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由此顺利引入了新课的教学。
总之,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方式
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多担任引导启发者的角色,渗透化归转化、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的学习和探索非常重要。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要学生自己动手合作交流,从平行四边形的纸片中去探索发现结论。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过程。这样,就会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就会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
四、让数学走向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华罗庚教授曾认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所以,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在思索,能否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一些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自我探索,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学生不是对学习失去兴趣,而是充满渴望,关键是我们教师应该做怎样的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去实地测量当地的一些知名建筑物,还可测量河岸的宽度等等。再比如学到排列组合时可以让他们去考虑策划一场晚会节目的安排。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更多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才能保持对数学的求知欲。但是能走出课堂到外面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往往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想今后教师应着手开发校外活动环境,建立校外数学学习活动场所也是现代学校所需努力的方向。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性,由他主学习逐步走向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