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思考 让教学走向智慧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az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在4~6年级教学负数提出的要求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教学标准,各种版本教材都在第二学段安排了基于现实生活的负数的初步认识。2005年以来,“认识负数”或“生活中的负数”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多次登台亮相。如今,《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其修订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这里的改动只有两处:一是教学要求有所降低,变“理解”为“了解”;二是学习指向更加具体,变“一些问题”为“一些量”。为了有的放矢地学习课程标准,为了全方位地了解负数的历史,把握认识负数的教学现状,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便大家对认识负数的教学能有所突破,从而形成有智慧、有个性的创新课堂,在此提出“认识负数”的校本教研活动方案,以供参考。
  [研讨目的]
  (1)理解相反意义的量,能够立足“0”和数轴认识正数和负数;能够从数学文化和儿童数学的视角理解认识负数的教学。
  (2)通过阅读、思考、解答与同伴交流,引导教师们经历研究负数相关问题的过程,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
  [活动时间]
  建议集中活动时间为1~2课时,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主持人提前一周发布该主题活动方案,细化思考、讨论、交流的问题,也可以让教师自由拓展相关的研究内容,不同年龄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从而使得不同的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活动准备]
  请每一位教师独立解决以下问题,并准备在小组与大组中交流。(注:以下带“※”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供选用)
  1.精读与调研
  (1)查阅《数学课程标准》,了解对在小学“认识负数”的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2)研读至少两种以上不同版本的教材,归纳出几种教材“认识负数”编写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为了有效地实现以学定教,请设计两至三个教学前测题,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前测,并对前测情况作出必要的分析。
  2.思考与归纳
  先想一想你觉得为什么要有负数,然后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归纳要点。
  德国数学家克罗内克(Leopold kronecker)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他一切都是人造的。”古人最早认识的数都是正整数,后来又认识了分数,随着数学的发展,才出现了负数和零的概念。
  负数最早出现在中国西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巨著《九章算术》(公元前1世纪)中,由于解方程往往会出现未知数系数为负的情形,《九章算术》中指出:“两两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负数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关于数的归纳的一次重大飞跃。我国古算中记载了正负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一是以算筹颜色区分,正算用红色,负算用黑色;二是以算筹的形状区分,正算的截面为三角形,负算的截面为方形;三是将算筹直列为正,斜列为负,以示区别。南宋数学家李治感觉用笔记录时换色的不便,便在《测圆海镜》(1248年)中用画“一杠”表示负数,南宋数学家杨辉在负数后面写个“负”字。印度是中国以外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公元7世纪出现了负数概念和记法。用小点或小圈记载数字上表示负数。
  西方数学界对负数的认识落后我国1500年左右,普遍存在不承认负数又使用负数的矛盾,把负数称为“荒谬的数”“虚假的数”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1487—1567)在《整数赞术》中称从零中减去一个大于零的数,得到的数“小于一无所有”,是“荒谬的数”。帕斯卡认为:从0减去4纯粹是胡说,韦达、笛卡尔也不承认负数,把它叫做“不合理的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别利(R.Bombelli)在《代数学》一书中正式给出负数的明确定义。1629年,荷兰数学家吉拉尔(A.Girard)在《代数新发现》中第一个提出用减号“-”表示负数。从此,负数符号“-”逐渐得到人们认可,并沿用至今。我国采用正号“ ”、负号“-”是从清末开始的。
  3.听课与分析
  下面是有关“认识负数”一课的两个不同教学设计,请你读一读这两个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想一想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个教学设计?为什么?(或者百度视频中搜索认识负数的课堂视频,在线听课,然后分析)
  [教学设计A]
  一、从“生活事例”引入——了解负数的来源
  这个温度计上显示的是昨天的最高气温,你能看出最高气温是多少吗?
  二、由“相反关系”展开——理解负数的意义
  1.教学例1:初步认识负数
  出示天气预报中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
  学生分别读出上海、南京、北京的最低气温。南京正好0℃,上海零上4℃,北京零下4℃。这是一组相反的量。怎样记录这两个相反的气温?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 4℃或4℃,-4℃等,并讲解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
  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分别出示西宁、哈尔滨、香港等城市温度计图,学生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
  2.教学例2:深入理解负数
  出示珠穆朗玛峰图:它有多高?(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峰顶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
  学生讨论表示出这两个海拔高度。(板书: 8844米,-155米)
  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
  三、以“比较反思”提升——深化概念的内涵
  观察这些数(课件出示),你能把它们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小结:像 4,40、 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讨论:0属于正数或负数呢?
  统一认识: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 国家”。
  四、用“多层练习”巩固——拓展负数的的外延
  [教学设计B]
  一、铺垫
  (课前欣赏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
  出示五位体育明星,一共几位?(板书:5)
  隐去5位明星,剩下背景图,现在人数可以用几表示?(板书:0)
  观察直尺上的“0”刻度,示意测量,公布体育明星们的身高数据。(郎平184厘米,丁俊晖174厘米,郭晶晶164厘米)
  问:把郭晶晶的身高当作标准,看做0,丁俊晖和郎平的身高可以记作多少?
  学生交流。
  随学生回答,板书两道减法算式。(生:174-164=10,所以,丁俊晖的身高可以记作10;184-164=20,郎平的身高记作20)
  用竖线上的点表示这三个数。(随学生回答,教师在直线上相应的点旁标上0、10、20)
  二、激疑
  问:现在把丁俊晖的身高174厘米当作标准,看做0。那郎平和郭晶晶的身高怎么记?哪个能用算式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数据填入表格。
  学生观察发现:两个都是10,这样表示看不出是高10还是矮10。
  学生思考区分方法。
  三、探究
  学生在作业纸的表格里重新记录,寻找新的记录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预设1:用文字,郎平记录为:高10,郭晶晶记录为:矮10。
  预设2:在表示郭晶晶的身高数据前,加了减号“-”,表示还少10。
  师小结:数学家们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想了很多方法,自20世纪初,数学家们开始在数前面加符号“ ”“-”,而且这种方法一直使用至今。分别读作正10、负10,这里的符号分别是正号和负号,正数前的正号可以省略,负号不能省略。
  学生在竖线上的点表示-10、0和10。
  小组探索:以郎平的身高为标准进行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可用哪些数表示。
  学生按照要求,先填表,然后在直线上找点,最后交流。
  四、提炼
  教师手指板书中的数:这些正负数是怎么来的?
  预设:都是和标准比出来的,比标准身高高的就是正数,比标准身高矮的就是负数。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举例:以这个铅笔盒的价钱为标准,那么比这个价格贵的是什么数?比这个价格便宜的记作什么数?
  学生举例。
  五、运用
  (1)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讨论:0是正数还是负数?
  (2)气温情境中正负数的运用。
  教师简介摄氏度的由来。
  观察表格,并把几个气温按照由冷到暖的顺序排一排。
  (3)某校对五年级男生进行了双飞跳绳的测试,以能做20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次数用负数表示,其中第一小组6名男生的成绩如下表:
  ■
  你知道他们分别跳多少个吗?这个组平均每人跳多少个?
  (4)问题与对策(※)
  ①通过上述过程的研习,自己对认识负数的教学还有什么困惑?困惑来自数学史还是生活素材?是预设方面的,还是生成方面的?试着想一想对策。
  ②一位教师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一知识点教学时,组织学生讨论,出现下面讨论情况。如果是你,你该在什么时候介入?怎样引导?
  师:0,它到底是正数还是负数呢?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1:0是正数。0下面是负数,0上面是正数。
  生2:0也是正数。0前面没有负数的符号。
  生3:我不同意他的说法。0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数。
  生4:0是正数,也是负数。
  生5:0作为比较的标准,把0看做正数或者负数都不合适。
  生6:0在正数和负数中间,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也可以说两个都不是。
  ③认识负数与认识小数、分数认识、认识万以内数、认识百分数等内容都属于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编排和教学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活动过程]
  校本主题研修过程是一个汇报、讨论、思辨和提升的过程,交流和讨论时要紧紧围绕上面问题。
  (1)分年级组交流。每个人都要在小组里发言,小组成员对本组观点进行综述。
  (2)大组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教师向大组汇报本组的主要观点及所想的问题。大组主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总结和回顾。主持人根据小组及大组的发言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再转发给每位教师进一步学习。
  (4)上课和提高。进度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由一两位教师同课异构。课后结合前期研习情况组织教师进一步议课,共同提高。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论坛,开设专题研讨贴,这样可以使活动更加开放,思考更加深刻持久。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教学评价改革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美术教学评价,一般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的评价。(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后者)。现
摘 要:德育课堂是学生德育教育的载体,是班主任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抓手。如何在当前德育教育下创新德育课堂,增强教育实效呢?本文分析了当前德育课堂的现状,以“承传统,学感恩之感恩父母”主题班会为例,运用心理学教育理论,提出了创新德育课堂形式、利用家校合作以及德育课堂系列化等优化措施,从而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课堂 创新形式 家校合作 系列化  《资治通鉴》司马光言:“德胜才,谓之君子;
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一般是由学生分组活动通过合作提出疑问,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制作教学学案,分配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解决疑问,学生展示成果,与教师共同评价、总结。具体如下:  一、课前教师制定规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导演”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事先做好具体的安排,规定
摘 要:班级文化是一个孩子在他的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东西,可以说他无时无刻不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班级文化建设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进而优化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班级文化是班主任责无旁贷的事情。  关键词:班级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绿色文化;行为文化;学习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建设是提
摘 要:认真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用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活跃,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课改实践中的某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的研讨、学习,以把握好课改的方向,去“浮华”求“真淳”,使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推进。  
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有它一定的特殊性。就内容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但要关注教材“说什么”,更要关注教材“怎样说”。语文教学其实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说什么”,进而由“说什么”到理解“怎样说”的过程。在这里,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说什么”是与其他学科相同或相似的要求,而理解“怎样说”则是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是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的内容。  一、目标设立的针对性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高段的
教师在授课时要讲究艺术性,越具有艺术性,教学效果就越好,越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大凡优秀的教师课上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深一些的课文上得深入浅出,平白一点的能引经据典、左右逢源。学生们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很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开端引趣,激发欲望    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一开始就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应用广泛。一个人的知识底蕴、修养内涵甚至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单凭一本语文教材对孩子进行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学习和积累的黄金期,小学阶段又是学习任务和学习负担相对轻松的时期。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广博和精深的开发,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我校创新性地开展了“五加一”大语
低年级学生初学看图说话,往往退避三舍,不敢去说,即使说了,也大都搜肠刮肚才“挤”出三言两语,敷衍了事。不但说不具体,而且话语雷同。针对学生看图说话现状,教师在指导看图说话的教学训练中,要启发、引导学生不但会看图说“话”,而且能把话说“细”,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并能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语言。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相关策略。   一、给看图插上兴趣的翅膀   实践证明,学生
2010年高考的硝烟早已散尽,反观本年度独立命题省份的历史卷,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史料。仅以江苏卷为例,20道选择题中,或文字、或图表、或地图的史料题就有15题之多。非选择题中除了第22题基本上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之外,其余均运用了大量史料。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理性思考,即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史料教学,真正做到用“历史”讲述历史。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