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赏月”的“金指头”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ret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真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用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活跃,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课改实践中的某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的研讨、学习,以把握好课改的方向,去“浮华”求“真淳”,使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推进。
  关键词:训练;自主;探究;对话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自己好像“婚姻介绍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他说,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要传达到位,就要遁身而去。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介绍人”才出面帮助排除。这正像佛教中禅宗六祖慧能所说:“手指能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绝不是明月。”
  一、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阅读教学要重情趣。人们常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作为劝学的格言,然而于老师更欣赏一个“趣”字。因为只要对读书感兴趣,你不叫他“勤”他也会“勤”,即所谓乐此不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所以说,阅读教学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情趣。
  要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就得跟孩子“相似”,要蹲下来看孩子。在这方面,于老师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他教《翠鸟》,不是死板地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当翠鸟,老师当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来采访翠鸟。老师说:“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我特意来采访你们,打算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大家都来保护你们,不伤害你们。听,你们的声音多么好听!”小朋友禁不住叽叽喳喳地叫起来。“听说你们叫‘叼鱼郎’,谁能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捕鱼的呢?”“怎么能证明你们飞得快呢?”“你们的家住在哪里呀?我想去你们家做客,怎么办呢?”“这儿有一篇现成的报道,可是我看不懂,谁能读给我听听?”这样换了个角度来教,小朋友都学得兴致勃勃。
  二、组织与调控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
  即组织与调控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这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生活经验不足,有的地方还悟不出,或悟不到位。于老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所以学生才能思维活跃,趣味盎然,每每呈现出生动活泼的乐学局面。
  于老师教学《壁虎》一课,上课伊始,就提问学生:“有人建议把课题改为《壁虎捉虫》,你同意吗?”于是学生潜心读书,这样既引发兴趣,又领悟了写法。他教《白杨》,抓住“高大挺秀”中的“秀”字,引出了一篇关于白杨“内秀”与“外秀”的话题,于老师的这一手就仿佛吕洞宾的“金指头”一般,很有些“点石成金”的意味。
  即使是教同一篇课文,他也不千篇一律地处理,就像山谷中的泉水,时时变换调子。如教学《庐山的云雾》时,他抓住学生质疑的词语,饶有兴致地引导学生读书:(1)抓住“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让学生读“在山上游览……”这两句话,可以一边读一边做一些动作。学生在动作表演中感悟了课文,把概括的、抽象的词义演化为具体的动作,生动、形象,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2)抓住“千姿百态”让学生想象云雾的形象并画出来,做到以画促读,以想象促读。(3)师生、生生比赛读,让学生跃跃欲试地读书,以多读促感悟。
  于老师的课看似寻常,但就在寻常中却闪烁着耐人寻味的光芒。
  三、创设情境,强化体验,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的疑难
  体验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学生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中产生。阅读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限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往往不容易体会到位,从而形成了阅读的难点。对于这些阅读上的难点,正是需要教师予以点拨之处。要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强化学生的自主体验。
  下面是于老师教学《狐假虎威》一课的片段。
  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师:“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什么词?
  生:是跑的意思,可以换个“跑”。
  师:“窜”有跑的意思,但是这里为什么用“窜”不用“跑”?请查字典,“窜”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跑”有什么不同?
  生:“窜”是逃跑、乱跑的意思。
  师:在这里是乱跑还是逃跑?
  生:这里是逃跑,狐狸看见老虎来了,赶快逃跑。
  师:理解了。狐狸逃,老虎扑,紧张吗?
  生(齐声):紧张。
  师:大家再读一遍,看谁能把这紧张的味儿读出来。
  这些词语的情境意义理解了,才能激发其形象思维,帮助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并把体验到的表达出来。
  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则是一种更为深入的体验。如指导学生读狐狸和老虎到森林里去的两小节,于老师就采用了表演的方法。他找了5位同学,一位戴上老虎的头饰,一位戴上狐狸的头饰,另外3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的头饰,而让全班同学当“导演”。在这一饶有兴味的“导”与“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大摇大摆”“东张西望”及“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等词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如身临其境一般,本来是抽象的文字却顿时“活”了起来,这又反过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   四、适时地点拨与示范
  “听老师读”是老师们常说的话,但于老师示范时却让学生“看老师读”。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九自然段:“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于老师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体会文章的意思。当指名读没读出感情时,老师便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代替讲解。于老师读得很动情,全班学生都被感动了。于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再练读。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次学生读进去了;于老师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有过这样的一幕:他要求一位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一句。但这位学生连续读了几次也没有“到位”。这时,于老师一边做着拼命往这位扮演“杂草”的学生头上喷“除草剂”的动作,一边说道:“我看你还非常有力气,再给你来点化学除草剂。”听了于老师的话,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当这位同学再次试读的时候,一下子明白了老师的意思,真的读到位了。
  五、捕捉师生互动时闪耀出的创造火花
  课程资源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是创造,每一个思维撞击的火花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于老师在教学《壁虎》临近结束时,突发一问:“我还想了解一个问题:你们听谁说过壁虎的‘坏话’吗?”学生异常活跃,有的说:“我奶奶说,壁虎的尿有毒,撒到人身上就会死”;有的说:“老人说,它的尿弄到碗里,人吃了会死”;还有的说:“我听人说,壁虎是蛇的舅舅,谁要把蛇打死了,壁虎就会为蛇报仇。”于老师见机行事,推倒了不实之词,为壁虎平反正名,真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他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说:课文学完了,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语没有讲(指板书),就是“饱经风霜”,(看似“突然想到”,实是精心安排)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下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接着写。
  学生写好后,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同学到讲台前读。学生读的时候,老师当面评改。下面是评改后的一个学生的习作实录。
  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窝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蓬蓬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这张枯瘦的脸,就像一只霜打的茄子。
  这个教学设计一箭双雕: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一词语,又让学生做了一次具体描写的练习。
  六、学会倾听,即时地评价与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秉赋就是被赏识的渴望。”教师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能迅速准确地从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学生的激动、喜悦、满足和快乐。课堂是群体活动的场所,因此,在这种场合对学生个人施行适度的鼓励和表扬(所谓适度,用于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对学生的表扬和赞许是真诚的,是就事论事的,既不搞分析提高,也不搞虚情假意的客套),更能发挥课堂的“场效应”。对全体学生进行正面诱导,激励他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这对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具有不可言喻的积极作用。
  于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当一个学生读得生动感人时,于老师动情地说:“还能让她说什么呢?一切都在她的表情里,在她的动作里,在她深深的叹息中。像这位同学读得这么动人,也就够了,不要讲了,一切意思都在朗读里。”这是倾听学生,是对学生情感动向和状态细致入微的把握;这是评价,它触及人的灵魂;这是激励,让每一个孩子在被赏识与渴望赏识中进步,从而鼓起自信的帆。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最近上了一堂研究课,课题为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后领导们给予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回顾这节课的预设和生成过程,课堂中出乎意料的点滴片段,感触颇深。现择其一二,与大家交流。  一、静态预设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旨在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最终归纳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大量的课堂活动探究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从课堂的完整性考虑,我计划一课时完成。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几年,济宁市技师学院积极与济宁市科技局、济宁市知识产权局、济宁市中小企业管理局等部门合作,运用政、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有效利用创新资源和要素,充分释放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探索出了政、校、企协同创新发展之路,改变了技师学院只谈“工学结合”,不提应用研究、不搞技术输出的局面。笔者以济宁市科技局、济宁市知识产权局、
一、读出“奇”    《麋鹿》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文字清新、温雅、感人。特别是作者对麋鹿传奇经历的描叙虽没有渲染性的文字,但悲悯,愤慨,怜爱,振奋等感触侵染心灵。对于教材,教师应具有把文本读厚、读薄的“底力”。笔者沿着文字的脉络走近麋鹿。从外形到生活习性再到传奇经历,潜心品味,慢慢咀嚼,凝心体味,尽心提炼,最后把全文读成一个“奇”字。  首先是外形的奇特。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开宗明义,从整体入手:“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在分析试题的过程中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还能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引领课堂走向高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试题分析;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一个有效的提问,能帮助教师了解
一、研究对象   扬州市直学校是指市区直属扬州市教育局管理的学校,其中义务教育段初中共11所,专职初中化学教师70余人。市直学校教研活动由市局教研室统一运筹,形式主要有教学讲座、公开课、教学比赛、论文评比、研讨会等。听评公开课作为最传统、最实效、最受欢迎的教研活动一直定期开展,作为一名忠实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笔者将新课改以来的公开课进行了整理和反思,以期投射十余年来新课改给初中化学课堂带来的变化。
一、发现问题  初中英语写作(也称“书面表达”)长期以来是初中学生的难点,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研讨的专题。我区属于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英语成绩较广州市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书面表达差距尤其大。从近三年全区初中英语期末质量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来看,我区初中书面表达平均得分率仅为45.43%,零分率为13.1%,书面表达得分率偏低和零分率高是我区初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从教学
教学评价改革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美术教学评价,一般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的评价。(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后者)。现
摘 要:德育课堂是学生德育教育的载体,是班主任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抓手。如何在当前德育教育下创新德育课堂,增强教育实效呢?本文分析了当前德育课堂的现状,以“承传统,学感恩之感恩父母”主题班会为例,运用心理学教育理论,提出了创新德育课堂形式、利用家校合作以及德育课堂系列化等优化措施,从而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课堂 创新形式 家校合作 系列化  《资治通鉴》司马光言:“德胜才,谓之君子;
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一般是由学生分组活动通过合作提出疑问,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制作教学学案,分配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解决疑问,学生展示成果,与教师共同评价、总结。具体如下:  一、课前教师制定规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导演”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事先做好具体的安排,规定
摘 要:班级文化是一个孩子在他的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东西,可以说他无时无刻不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班级文化建设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进而优化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班级文化是班主任责无旁贷的事情。  关键词:班级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绿色文化;行为文化;学习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建设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