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有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画为媒的“绘画日记”正是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间有机整合的产物。
什么是绘画日记呢?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招他们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图画配合文字,创造性地反映生活中所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它融习作、记忆、想象、画画为一体,可以主观地、个性化地反映现实生活,将儿童的形象记忆与主观意念融于文字和画面之中,是儿童表现性与创造性极强的语文学习活动,也是最能体现出儿童个性特征的表达方式。我们对“绘画日记”进行分步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以画代话
刚进人一年级时,学生识字量少,又不能熟练地运用拼音帮助表达,此时牢牢抓住孩子的兴趣,通过“以画代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写绘画日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应不作条条框框的限定。
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绘画日记的格式定为图画通信,学生在写日记时难以用语言表达或遇到写不出的字时,用“图画”形象代替,作品中可有图画又有文字,让低年级学生在边画边写的快乐中寻求自己的表达空间。这种“图画通信”可以在信纸上“写”和“画”,也可以在明信片上“写”和“画”,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写”和“画”。
具体做法:先告知日记格式。第一行写:“——月——日,星期——天气——”天气情况可以让他们画相应的图案;接着写“我想说的话”,刚开始不能要求太高,想写什么都行,写一句两旬也行,甚至只有图画或标志,不写任何文字也可以,但一定要是真实的东西,不会写的字用图画或形象的符号来代替,例如:雨一画几颗水滴,高兴一画上一张笑脸;然后是“我的画”,让学生想办法把日记打扮得美一点,画上自己喜欢的内容;最后是“爸爸妈妈的话”,由家长写,其目的是让孩子得到一定的帮助与监督,同时增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二、以画帮话
学生有了一定的汉字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后,绘画不再是日记的主角,绘画和写话的分量相当,让画画来辅助写话;用画来增加话的表现性,使表达的内容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
(一)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大家深知积累在习作中的重要性,如何深刻地理解词语,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我们认为可以结合绘画来教学,如:出示词语“花红柳绿”,让学生用彩笔来描绘这一美景。这样,小到一个词,大到一篇课文,根据其内容与意境,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领悟,给课文配上一幅或一组画,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这样把图画与语言文字之间沟通联系起来。为以后的绘画写话打下基础。
(二)引导学生逐渐增加文字表达的分量
我们采用“画话结合”、“以画帮话”的方式,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选择素材,让孩子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如春天带孩子们去看看小花、摸摸小草、玩玩河水、放放风筝、讲讲春天的故事。春天,小草毛茸茸的、软绵绵的,像大地新长出来的头发;河水不再像冬天那样刺骨,里面还会游着一群群的鱼和小蝌蚪;天上的风筝好像在开大会,一会聚拢,一会散开……这些都可以是孩子们日记中的“主角”。只要用心,就会有画不完的材料、讲不完的故事。
(三)针对学生特点逐渐提高写作要求
孩子有了“画”,下边的“话”就有了活水源泉了。因为孩子们在画画时也会先构思,他们的小脑瓜子里会不断涌现一个又一个的想法、情节,所以他们的“话”就会有物、有序、有理、有情。先不做具体要求,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把画的东西讲出来;接着,逐步学会运用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把画的东西写出来,并力求写完整、写通顺;最后,鼓励孩子们大胆地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东西写下来,由写一两句话过渡到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力求生动有趣、有自己的个性。这就达到了基本的写作的目的。只要用心,就会有画不完的材料,讲不完的故事。这时,连环画、画画写话、儿童日记组成了绘画日记的主要形式。
三、画话共进
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能力后,可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实现向中年段习作的平稳过渡;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鼓励孩子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去主动发现生活中有趣、有意义的事,并通过绘画把它们表现出来,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
(一)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一
选择有意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进行叙述,并配以相应的图画,使学生们关心社会、关心时事,培养他们迅速而敏捷地表达事物的能力。
(二)运用丰富多彩的训练途径
1,为课文画插图
入选课文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优秀范文,它们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充满童趣,值得小学生品味、借鉴,但如果单纯让学生仿写、续写,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如让学生先画画,再用语言把画面描述出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荷叶圆圆》后,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还有谁来了,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让学生先画出来,再仿照课文写写。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想象中的事物。
2,渗透简笔画指导
低年级学生好动爱说。爱用笔涂涂画画,富有想象力。但又由于年纪小不会观察,常常把意思说得颠三倒四。表达不清。我们可以和美术课教学相结合,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有序写话。如语文课与美术课整合。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用简笔画画小鸡,然后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边画边说,最后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词,把整个过程有条理的说一说,写一写。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想表达的事用连环画的方式画下来,然后在每一幅话上写上说明,最后把几幅连环画连起来介绍。
3,以符号、线条帮助画面
缺乏想象力是学生习作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借助视觉形象、音乐形象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进行再创造。如为学生提供一个圆,启发学生添几笔成什么,然后根据画成的事物编个小故事。在孩子的眼里,圆可能是西瓜,可能是闹钟……这样,学生在绘画、习作过程中,经过了由形象到抽象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把材料显性化,降低取材难度和习作的坡度,让孩子乐于表达。
4,以剪贴代画画
用画来记下一天中记忆最深的一件事、一个人,也可以是景和物,同时还可以用画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心情画出来,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但要画出这样的画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剪贴一些画面来完成。剪贴画面学生在幼儿园就会了,现在无非就是把画的内容配上文字罢了。学生一定不会感到困难,这样的日记就更有内涵了,同时也是学生最乐意写的。
爱因斯坦说过:“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培养出人的独立个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这次课改的任务之一。“绘画日记”就是培养孩子独立个性的有效途径。它让孩子无拘束地画、有条理地说,能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更多知识,促进个性发展,放飞童心。
什么是绘画日记呢?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招他们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图画配合文字,创造性地反映生活中所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它融习作、记忆、想象、画画为一体,可以主观地、个性化地反映现实生活,将儿童的形象记忆与主观意念融于文字和画面之中,是儿童表现性与创造性极强的语文学习活动,也是最能体现出儿童个性特征的表达方式。我们对“绘画日记”进行分步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以画代话
刚进人一年级时,学生识字量少,又不能熟练地运用拼音帮助表达,此时牢牢抓住孩子的兴趣,通过“以画代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写绘画日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应不作条条框框的限定。
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绘画日记的格式定为图画通信,学生在写日记时难以用语言表达或遇到写不出的字时,用“图画”形象代替,作品中可有图画又有文字,让低年级学生在边画边写的快乐中寻求自己的表达空间。这种“图画通信”可以在信纸上“写”和“画”,也可以在明信片上“写”和“画”,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写”和“画”。
具体做法:先告知日记格式。第一行写:“——月——日,星期——天气——”天气情况可以让他们画相应的图案;接着写“我想说的话”,刚开始不能要求太高,想写什么都行,写一句两旬也行,甚至只有图画或标志,不写任何文字也可以,但一定要是真实的东西,不会写的字用图画或形象的符号来代替,例如:雨一画几颗水滴,高兴一画上一张笑脸;然后是“我的画”,让学生想办法把日记打扮得美一点,画上自己喜欢的内容;最后是“爸爸妈妈的话”,由家长写,其目的是让孩子得到一定的帮助与监督,同时增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二、以画帮话
学生有了一定的汉字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后,绘画不再是日记的主角,绘画和写话的分量相当,让画画来辅助写话;用画来增加话的表现性,使表达的内容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
(一)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大家深知积累在习作中的重要性,如何深刻地理解词语,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我们认为可以结合绘画来教学,如:出示词语“花红柳绿”,让学生用彩笔来描绘这一美景。这样,小到一个词,大到一篇课文,根据其内容与意境,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领悟,给课文配上一幅或一组画,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这样把图画与语言文字之间沟通联系起来。为以后的绘画写话打下基础。
(二)引导学生逐渐增加文字表达的分量
我们采用“画话结合”、“以画帮话”的方式,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选择素材,让孩子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如春天带孩子们去看看小花、摸摸小草、玩玩河水、放放风筝、讲讲春天的故事。春天,小草毛茸茸的、软绵绵的,像大地新长出来的头发;河水不再像冬天那样刺骨,里面还会游着一群群的鱼和小蝌蚪;天上的风筝好像在开大会,一会聚拢,一会散开……这些都可以是孩子们日记中的“主角”。只要用心,就会有画不完的材料、讲不完的故事。
(三)针对学生特点逐渐提高写作要求
孩子有了“画”,下边的“话”就有了活水源泉了。因为孩子们在画画时也会先构思,他们的小脑瓜子里会不断涌现一个又一个的想法、情节,所以他们的“话”就会有物、有序、有理、有情。先不做具体要求,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把画的东西讲出来;接着,逐步学会运用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把画的东西写出来,并力求写完整、写通顺;最后,鼓励孩子们大胆地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东西写下来,由写一两句话过渡到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力求生动有趣、有自己的个性。这就达到了基本的写作的目的。只要用心,就会有画不完的材料,讲不完的故事。这时,连环画、画画写话、儿童日记组成了绘画日记的主要形式。
三、画话共进
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能力后,可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实现向中年段习作的平稳过渡;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鼓励孩子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去主动发现生活中有趣、有意义的事,并通过绘画把它们表现出来,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
(一)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一
选择有意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进行叙述,并配以相应的图画,使学生们关心社会、关心时事,培养他们迅速而敏捷地表达事物的能力。
(二)运用丰富多彩的训练途径
1,为课文画插图
入选课文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优秀范文,它们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充满童趣,值得小学生品味、借鉴,但如果单纯让学生仿写、续写,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如让学生先画画,再用语言把画面描述出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荷叶圆圆》后,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还有谁来了,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让学生先画出来,再仿照课文写写。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想象中的事物。
2,渗透简笔画指导
低年级学生好动爱说。爱用笔涂涂画画,富有想象力。但又由于年纪小不会观察,常常把意思说得颠三倒四。表达不清。我们可以和美术课教学相结合,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有序写话。如语文课与美术课整合。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用简笔画画小鸡,然后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边画边说,最后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词,把整个过程有条理的说一说,写一写。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想表达的事用连环画的方式画下来,然后在每一幅话上写上说明,最后把几幅连环画连起来介绍。
3,以符号、线条帮助画面
缺乏想象力是学生习作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借助视觉形象、音乐形象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进行再创造。如为学生提供一个圆,启发学生添几笔成什么,然后根据画成的事物编个小故事。在孩子的眼里,圆可能是西瓜,可能是闹钟……这样,学生在绘画、习作过程中,经过了由形象到抽象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把材料显性化,降低取材难度和习作的坡度,让孩子乐于表达。
4,以剪贴代画画
用画来记下一天中记忆最深的一件事、一个人,也可以是景和物,同时还可以用画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心情画出来,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但要画出这样的画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剪贴一些画面来完成。剪贴画面学生在幼儿园就会了,现在无非就是把画的内容配上文字罢了。学生一定不会感到困难,这样的日记就更有内涵了,同时也是学生最乐意写的。
爱因斯坦说过:“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培养出人的独立个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这次课改的任务之一。“绘画日记”就是培养孩子独立个性的有效途径。它让孩子无拘束地画、有条理地说,能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更多知识,促进个性发展,放飞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