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载体。《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渗透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到教书育人。
一、充分挖掘教材,确定渗透重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百篇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赞颂的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趵突泉》《迷人的张家界》描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介绍了美丽而脆弱的地球,就借此教育学生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教学《草原》一课,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在描写草原美景的同时,又写出了内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全面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小梁帮忙挖野菜,找蚯蚓呢?如果老班长平时也喝点儿鱼汤,吃点儿野菜,就不会牺牲在水塘边了,可是他为什么不这样做昵?”这时老师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条件的恶劣和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二、追求有机渗透,避免牵强附会。
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
1.析题释义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窥测文章中心内容的“窗户”。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文章题目,挖掘其中的蕴义,可以使学生在析题中明理,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引导学生扣紧题眼“珍贵的”,想一想: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明教科书是“珍贵的”?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战争年代学习的艰难以及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又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分析:这里作者为什么用“五壮士”而不用“五战士”呢?学生在思考、交流后体会到了五位壮士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崇高品质,受到学习革命前辈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教育。
2.品词析句法。“言为心声”,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仔细分析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是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的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毫不犹豫地将敌人引上了绝路。通过引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以英雄的光辉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渗透思想教育。
3.诵读传情法。《课标》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就能以读传“情”悟“道”,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和感染。如教学《日月潭》一文,我先让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初步了解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再播放一段日月潭的风光片,让学生边看边试着有感情地跟读,这种情境的渲染使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在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起来表演朗读,最后,古今结合,联系香港、澳门的回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相信台湾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
4.設境激情法。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韵,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渗透德育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录音、录像、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教书育人。如在学习《草原》一文时,先通过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让学生随着老舍先生进入饶有情趣的游览之中,然后播放VCD光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到草原的壮美,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情。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睹其景,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总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充分挖掘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思想内容,捕捉课文中栩杨如生的人物崇高形象、寓意深刻的故事……发挥其认识生活、改造世界、陶冶性情、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个性、高尚人格的人。
一、充分挖掘教材,确定渗透重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百篇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赞颂的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趵突泉》《迷人的张家界》描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介绍了美丽而脆弱的地球,就借此教育学生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教学《草原》一课,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在描写草原美景的同时,又写出了内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全面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小梁帮忙挖野菜,找蚯蚓呢?如果老班长平时也喝点儿鱼汤,吃点儿野菜,就不会牺牲在水塘边了,可是他为什么不这样做昵?”这时老师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条件的恶劣和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二、追求有机渗透,避免牵强附会。
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
1.析题释义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窥测文章中心内容的“窗户”。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文章题目,挖掘其中的蕴义,可以使学生在析题中明理,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引导学生扣紧题眼“珍贵的”,想一想: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明教科书是“珍贵的”?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战争年代学习的艰难以及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又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分析:这里作者为什么用“五壮士”而不用“五战士”呢?学生在思考、交流后体会到了五位壮士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崇高品质,受到学习革命前辈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教育。
2.品词析句法。“言为心声”,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仔细分析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是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的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毫不犹豫地将敌人引上了绝路。通过引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以英雄的光辉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渗透思想教育。
3.诵读传情法。《课标》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就能以读传“情”悟“道”,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和感染。如教学《日月潭》一文,我先让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初步了解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再播放一段日月潭的风光片,让学生边看边试着有感情地跟读,这种情境的渲染使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在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起来表演朗读,最后,古今结合,联系香港、澳门的回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相信台湾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
4.設境激情法。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韵,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渗透德育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录音、录像、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教书育人。如在学习《草原》一文时,先通过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让学生随着老舍先生进入饶有情趣的游览之中,然后播放VCD光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到草原的壮美,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情。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睹其景,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总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充分挖掘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思想内容,捕捉课文中栩杨如生的人物崇高形象、寓意深刻的故事……发挥其认识生活、改造世界、陶冶性情、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个性、高尚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