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教育的实际成效大都决定于孩子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学生是在生活中学习还是在学习中生活,与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地体验生活。在活动的课堂中,去触动他们的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是最为实用有效的教学。但现在很多思想品德课堂都显得枯燥、空洞,学生不愿意参与,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受熏陶和教育。如果能丰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乐在其中,必然能提高品德课堂实效。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回归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触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用心去体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品德与生活》教学更是如此,让儿童在教师创设的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引领他们在活动的课堂中去感受生活,预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体验空间,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必然会收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氛围,营造一个愉快的自主学习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不可分离。” 这就是说,要让学生愿学和乐学,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程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用心去体验和感受,那么学习的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本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使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参与到活动中去,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体验和研究。如教师为学生上《学做家务》时,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家务场景,分别在几张桌子上准备衣服、报纸、豆角、白菜……让学生分小组来学做家务。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得很积极,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协作。老师在课堂上只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但学生在模拟的家务劳动中真正体会到了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品德课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把学生带进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从而创造开放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让“放”实现飞翔,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
学生的世界是纯真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要塑造学生不同的个性,形成良好的品格,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加之多元、沟通的合作方式至关重要,它能给孩子们一片开阔的蓝天,为他们提供一个重塑自我的平台。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交流,能更有效地促进其良好习惯和品格的形成。德育思想、品质境界就是一双捧着希望飞翔的双手,能否让这双翅膀飞得更远、更高,除了翅膀自身的发展,放飞的这双手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在“寻找秋天的足迹”的活动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操场上寻找秋天的落叶或有关大自然的景物。这时,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学生举起双臂,迎着秋风把小巧的飞机抛向远方;有的学生拿着篮子拾树叶;有的学生蹲在地上,观察昆虫行走轨迹;有的学生牵动线轴,试图让风筝飞上空中……这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就会通过参与实际的活动,动手动脑的亲切体验中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培养他们勇于去发现,去追求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日常的活动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让学生在“放”中实现飞翔,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有创意地生活。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教师既要用好教材內容又要做好相关的拓展,让学生由书本向生活延伸,依托现实生活的体验去理解教材的内容。课堂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用心去回顾经历,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目标定向,体验他人的努力与付出,从而真正触动他们敏感的内心。如在教学《我爱我的家》一课,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前了解家人的性格和需求,对自己的家有更深刻的了解。因为家不仅是满足学生的物质享受的场所,更是学生人与人交流感情的根基。亲人这种相互的关心、照顾、牵挂、给予等,就是爱的根源。所以,教学上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庭故事,畅谈自己家的未来,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生活的美好,体验生活的乐趣,回归生活的根本。
四、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断鼓励学生创新立异
为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活跃式教学,教师应学会赏识学生的见解,认真聆听,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在教学时间上要留有余地,把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尽量少一点灌输,让学生多一点体验和感悟。在精讲的基础上,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突破自我而默默付出。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有永远问不完的问题,敢于在课堂上表明立场,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尽管学生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失败,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他们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拓展和开发。
总之,“品德”是生活的主调,作为主导者应努力把学生的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一个开放式的生活化教学环境,一个让学生放心的指导者,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必定能让学生更好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学习发展,在发展中享受生活。我们面对活泼的求知者,要让他们“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在教与学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进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肖锋.学会——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回归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触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用心去体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品德与生活》教学更是如此,让儿童在教师创设的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引领他们在活动的课堂中去感受生活,预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体验空间,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必然会收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氛围,营造一个愉快的自主学习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不可分离。” 这就是说,要让学生愿学和乐学,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程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用心去体验和感受,那么学习的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本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使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参与到活动中去,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体验和研究。如教师为学生上《学做家务》时,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家务场景,分别在几张桌子上准备衣服、报纸、豆角、白菜……让学生分小组来学做家务。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得很积极,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协作。老师在课堂上只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但学生在模拟的家务劳动中真正体会到了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品德课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把学生带进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从而创造开放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让“放”实现飞翔,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
学生的世界是纯真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要塑造学生不同的个性,形成良好的品格,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加之多元、沟通的合作方式至关重要,它能给孩子们一片开阔的蓝天,为他们提供一个重塑自我的平台。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交流,能更有效地促进其良好习惯和品格的形成。德育思想、品质境界就是一双捧着希望飞翔的双手,能否让这双翅膀飞得更远、更高,除了翅膀自身的发展,放飞的这双手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在“寻找秋天的足迹”的活动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操场上寻找秋天的落叶或有关大自然的景物。这时,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学生举起双臂,迎着秋风把小巧的飞机抛向远方;有的学生拿着篮子拾树叶;有的学生蹲在地上,观察昆虫行走轨迹;有的学生牵动线轴,试图让风筝飞上空中……这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就会通过参与实际的活动,动手动脑的亲切体验中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培养他们勇于去发现,去追求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日常的活动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让学生在“放”中实现飞翔,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有创意地生活。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教师既要用好教材內容又要做好相关的拓展,让学生由书本向生活延伸,依托现实生活的体验去理解教材的内容。课堂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用心去回顾经历,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目标定向,体验他人的努力与付出,从而真正触动他们敏感的内心。如在教学《我爱我的家》一课,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前了解家人的性格和需求,对自己的家有更深刻的了解。因为家不仅是满足学生的物质享受的场所,更是学生人与人交流感情的根基。亲人这种相互的关心、照顾、牵挂、给予等,就是爱的根源。所以,教学上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庭故事,畅谈自己家的未来,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生活的美好,体验生活的乐趣,回归生活的根本。
四、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断鼓励学生创新立异
为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活跃式教学,教师应学会赏识学生的见解,认真聆听,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在教学时间上要留有余地,把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尽量少一点灌输,让学生多一点体验和感悟。在精讲的基础上,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突破自我而默默付出。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有永远问不完的问题,敢于在课堂上表明立场,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尽管学生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失败,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他们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拓展和开发。
总之,“品德”是生活的主调,作为主导者应努力把学生的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一个开放式的生活化教学环境,一个让学生放心的指导者,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必定能让学生更好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学习发展,在发展中享受生活。我们面对活泼的求知者,要让他们“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在教与学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进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肖锋.学会——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