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884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本文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现在中国的几个发展阶段,并指出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发展;当代意义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贯穿始终又尤为重要的内容,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为探寻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解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迷提供了钥匙。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的道路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在历史实践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使其更加科学、灵活、完善,更具有现实指导性和发展的潜质。今天,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初步诞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稿》,在《神圣家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近代科学技术进步、机器大工业生产蓬勃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日趋高涨的时代条件下,在批判地吸收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合理内容、特别是在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创造的伟大成果。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精髓和核心内容。它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的哲学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从而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我们可以从实践的内涵、特点、结构、功能、形式几个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一)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的社会历史活动。
  (二)特点。实践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从它的要素、过程和结果看,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三)结构。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人类客体。实践手段是社会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包括物质型工具和智能型工具两大类。实践工具的革命性变革,往往引起实践方式的重大变化。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客体三个方面综合作用而构成现实的实践活动。
  (四)功能。实践就是由实践主体凭借实践工具作用于实践客体而形成的活动。它通常具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实践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一般地说,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成果,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本质上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第二,实践优化主体的功能。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了客体也改造了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五)形式。在现实社会中,实践活动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改造社会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科研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和装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在有利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复杂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中国,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来,党的几代领导核心都十分注重实践的作用,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革命和建设,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式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也是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在中国真正进行实践。毛泽东正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才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才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1937年7月,毛泽东的《实践论》开创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1938年8月的《矛盾论》成为继《实践论》之后,又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光辉哲学著作。这两部著作都是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邓小平对理论
  邓小平用新的实践写下了一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论”,这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当代的国际形势下。邓小平认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及“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不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原则和方法,更是对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价值观得到了高度统一。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实践的根本特征。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着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实施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科学阐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理论代表,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具体时代环境下推向一个新阶段。
  
  (四)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 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总结了我国发展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实践的重要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新发展。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整体,强调以合理的实践改变不合理的实践,以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实践改变正在失去历史必然性的实践。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同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观点统一起来,并运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去,并坚持以实践观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又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实践的主导性原则,我国的改革开放才有取之不竭的动力,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二)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曾片面地追求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而忽视其规律性,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实践活动指明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文关怀。我们应该要反省近代工业“以物为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缺陷,应该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统一,坚持价值原则和科学原则相统一,正确地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我们要立足当代中国的实际,探索实践的新理念、新手段、新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之路。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三)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来越注重对物欲的追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日益泛滥,向我们敲响了建设精神家园的警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真善美的统一不仅是实践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它的出发点。真是指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是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善是指实践活动要符合自己及他人和利益;美是指实践活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发扬真、善、美,摈弃假、恶、丑,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全面协调统一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重视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及人对自身实践的协调发展,强调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提出首先要重视生产实践,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次要重视人与人的交往实践,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第三要重视人对自身的实践,即人不仅要把自然、社会,而且还要把人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这三种实践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胜利,徐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现的思考及当代意义[J].平原大学学报,2008,(6).
  [2]吕晓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前沿,2007,(3)
  [3]刘海博,王勇,科学发展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新理论成果[J].党史文苑,2009,(6).
  [4]李国锋,任凤琴,再论科学实践观的当代价值[J].学理论,2009,(9).
其他文献
[摘要]在《变色龙》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侧重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读解,选择主体、文本的内在要素和语言三方面作为点拨学生阅读的切入点,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出一点努力。  [关键词]叙事学;中学语文;小说;变色龙    叙事学是一门“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对叙事文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述者、视角、人物话语模式、叙述接受者、叙述时间和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总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如何才能提高复习效率?本文就此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作者的浅见。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考复习;转化;变化    做好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初三数学总复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初中三年的数学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利于学生理解;(2)少讲多练,巩固基本技能;(3)抓好方法教
期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选编的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感情真挚、词语隽丽,被历届语文教科书采用。如何把经典的课文讲出新意,让学生爱听乐听,理解透彻,有所感悟,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在这方面作了点滴探索,意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又快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总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要培养学生的
期刊
当前,全省人民正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朝着“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而迈进。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过程中,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内陆心态”为“开放心态”,带领全省人民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官员开放心态问题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回顾历史,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文化的开放,到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再到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和近代的五四运动,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欲望和最佳思维定向(抓住不变的本质),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式训练是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关键。设计“变式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一方面通过习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的进行思维,尝试多种解法,另一方面,通过习题的变式迁移而达到“做一道而通一类”的目的。  [关键词]复习;多解;变式;基本图形    由于复习是知识的再现过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如
期刊
[摘要]和谐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所追求的是教学中教与学及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衡、共生、融合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实现根植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和文本三者借助于对话和理解达到视域融合的过程。其实,视域融合不仅体现和谐教学的核0特质。同时是和谐教学追寻的实践性终极目标。  [关键词]教学;和谐;视域融合  [基金项目]广东培正学院2009年重点课题,“师生群体动力机制与高效能学习共同体研究”的
期刊
近日读了一则故事:  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法师月夜里散步回来,碰上了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往外走去。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小偷的背影,老法师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门口。老法师
期刊
许多初中生经过中考落榜的打击,以沉重的步伐迈进职业高中的大门。一方面与同期重点高中学生相比,通往大学的理想无法实现,则觉得低人一等,自卑感严重;另一方面受到家长责备,老师抱怨,社会上冷眼相看,而导致行为上倒退,表现为没有荣誉感、自尊心,学习上缺乏胜任感、自暴自弃、懒散成性、畏学、厌学,甚至逃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提高职高生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如下几个环节不可忽略:    一、创设问题,激发
期刊
[摘要]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后英语教学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尽快驾驭这个新生事物或许成了教师昼思夜想的难题强调自主学习,注意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快乐汲取知识,全面发展,这或许就是新课改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英语;新课改;自主学习;小组学习    谈及喧动一时的新课改,众人可谓论点繁杂,褒贬不一,毕竟新生事物破土而出,另貌示人,众人肯定会眼光各异,态度不一,今天暂不谈芸芸众人的繁杂看法,之所
期刊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英语的重视,农村小学也开设了英语这一课程,但现在的农村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使得英语教学成了有课不上或跑马观花或放羊式教学。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在小学就消磨掉了。所以好多学生上中学后,不重视英语学习。要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这种现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过好字母发音关    在小学教学中,好多小学,特别是村小,没师资,往往是随便找一个读得来几个英语单词的教师,临时担任英语教学,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