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融入,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在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盘活农村经济,信息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10月1日,《河南省信息化条例》正式施行,河南省应以信息化为契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全面腾飞。
本文在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信息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具体应用。研究中发现我省存在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产品市场需求拉动效应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应建议: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农村市场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保证;信息化与保险功能结合,完善风险规避机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驾护航;政府加强管理,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信息化,加快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农业的发展,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虽得到优化,但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性,我省种植业比重偏高,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偏低,而服务业的比重更低,这使得我们农业发展虽快,但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不利于我省经济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没有形成高效的有利于信息传播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我省处于中原腹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传统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愈行愈远。现阶段亟需建立起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如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通过信息化来建立农村的市场化服务体系,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而且让农民从市场化服务体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二,没有健全的风险规避机制。
当前各个行业早已和保险业实现了合作,而农业的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却被保险业忽视。目前,我省农业生产还无保险业涉足。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起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商业保险机制,使保险与农业相结合,让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导致的损失得到一定补偿。
第三,信息传播受阻,无法得到有效共享。
目前,我省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积重难返,我省科技水平不发达,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严重阻碍了我省信息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不能有效的调整。
2、信息化为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技术,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体制转型。信息化对突破农村落后经济模式起着重要作用。2008年10月1日,《河南省信息化条例》正式施行,我省应该以信息化为契机,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盘活中原的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生产发展。
3、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应用
(1)引入市场机制,依靠信息化来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
将农业结构与市场需求挂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靠信息化来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将农业生产与农业消费联系起来,发挥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政府监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明确政府及相关服务部门的职能定位,从根本上转变对农业的管理方式,完善组织体系,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职能和服务领域。因地制宜,壮大农村集经济组织实力,建立村干部考核与培训制度,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加强对各类合作社组织的培育,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利用现代物流的体系建施,加强对农业管理,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2)信息化与保险功能结合,完善风险规避机制
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保险法,明确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将整个农业保险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农业保险有法可依,为河南省农业保险提供法律保障。利用信息化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规范农业保险合作社和公开招标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农业保险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保险人才队伍。不仅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需要配备专业并且经验丰富的人才,农业风险管理基金会和农业保险合作社也需配备这样的人才。
(3)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信息化利用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普遍增加,对农产品的粗加工产品需求减少,但是对其深加工产品和高品质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都面临新的市场需求,农民只有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并应用新技术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农业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他们才能真正的满足城镇的就业需求,与此同时,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就需要以更少的人数来养活相对更多的人,这也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农民素质提高能信息得到充分利用,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脉,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我省农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实现与城市信息化的融合。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信息利用率。重视对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文化知识素质。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改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娟.河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利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11(6):34-36.
[2]袁璋.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3]段文杰.农业大省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1,2.
[4] 杨卫东.河南农业保险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7).
[5]曹刚.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物流发展[J].现代物流,2010(5):66-67.
[6]单玉丽.台湾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0(1):18-22.
[7]河南省统计年鉴,2010.
(作者通讯地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级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2)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融入,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在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盘活农村经济,信息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10月1日,《河南省信息化条例》正式施行,河南省应以信息化为契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全面腾飞。
本文在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信息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具体应用。研究中发现我省存在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产品市场需求拉动效应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应建议: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农村市场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保证;信息化与保险功能结合,完善风险规避机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驾护航;政府加强管理,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信息化,加快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农业的发展,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虽得到优化,但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性,我省种植业比重偏高,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偏低,而服务业的比重更低,这使得我们农业发展虽快,但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不利于我省经济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没有形成高效的有利于信息传播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我省处于中原腹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传统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愈行愈远。现阶段亟需建立起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如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通过信息化来建立农村的市场化服务体系,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而且让农民从市场化服务体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二,没有健全的风险规避机制。
当前各个行业早已和保险业实现了合作,而农业的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却被保险业忽视。目前,我省农业生产还无保险业涉足。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起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商业保险机制,使保险与农业相结合,让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导致的损失得到一定补偿。
第三,信息传播受阻,无法得到有效共享。
目前,我省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积重难返,我省科技水平不发达,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严重阻碍了我省信息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不能有效的调整。
2、信息化为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技术,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体制转型。信息化对突破农村落后经济模式起着重要作用。2008年10月1日,《河南省信息化条例》正式施行,我省应该以信息化为契机,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盘活中原的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生产发展。
3、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应用
(1)引入市场机制,依靠信息化来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
将农业结构与市场需求挂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靠信息化来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将农业生产与农业消费联系起来,发挥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政府监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明确政府及相关服务部门的职能定位,从根本上转变对农业的管理方式,完善组织体系,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职能和服务领域。因地制宜,壮大农村集经济组织实力,建立村干部考核与培训制度,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加强对各类合作社组织的培育,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利用现代物流的体系建施,加强对农业管理,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2)信息化与保险功能结合,完善风险规避机制
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保险法,明确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将整个农业保险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农业保险有法可依,为河南省农业保险提供法律保障。利用信息化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规范农业保险合作社和公开招标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农业保险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保险人才队伍。不仅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需要配备专业并且经验丰富的人才,农业风险管理基金会和农业保险合作社也需配备这样的人才。
(3)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信息化利用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普遍增加,对农产品的粗加工产品需求减少,但是对其深加工产品和高品质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都面临新的市场需求,农民只有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并应用新技术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农业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他们才能真正的满足城镇的就业需求,与此同时,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就需要以更少的人数来养活相对更多的人,这也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农民素质提高能信息得到充分利用,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脉,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我省农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实现与城市信息化的融合。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信息利用率。重视对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文化知识素质。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改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娟.河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利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11(6):34-36.
[2]袁璋.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3]段文杰.农业大省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1,2.
[4] 杨卫东.河南农业保险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7).
[5]曹刚.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物流发展[J].现代物流,2010(5):66-67.
[6]单玉丽.台湾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0(1):18-22.
[7]河南省统计年鉴,2010.
(作者通讯地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级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