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占有目的形成时间对合同诈骗罪的影响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jo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中,将合同诈骗罪从一般诈骗罪中单列出来,置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对于该罪认定特别是非法占有目的认定,一直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笔者将以一案例为切入点,就此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4月,被告人张某以某小区建设为名与某钢管租赁站王某签订租赁钢管、钢扣合同,双方约定了相应的权利义务,后被告人张某于4月至11月间共8次从被害人王某处拉走钢管、钢扣等物,其中前四次直接拉到工地上用于小区建设,在8月间因缺乏购买彩票资金,后四次直接将租赁物拉走卖与某废品收购站,所得钱款均用于购买彩票挥霍。在当年12月份小区工程结束,被告人张某又因无钱购买彩票遂将前四次所租赁的钢管等物直接卖与某废品收购站。在2012年1月被告人张某逃匿,拒不偿还租赁物。经价格鉴证,前四次物品价值20万余元,后四次物品价值16万余元。后法院以合同诈骗36万余元对张某进行判决。
  支持上述判决理由:认为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既可产生于占有他人财物之前,也可产生于占有他人财物之后,只要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即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行为人出于各方面的动机,而临时起意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卷财而逃的,构成合同诈骗罪。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96高法解释”)也有较详细规定: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其中第二项情形为情形为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的财产逃跑的;第五项为隐匿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拒不返还。根据刑法和司法解释的这些列举规定,可以得出“只要在合同签订后,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财物后逃匿、挥霍或隐匿拒不返还的,就构成合同诈骗罪”的结论。这种观点,也可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部分法院“经济犯罪案件审判工作座谈会”综述中部分与会人员观点中得到印证,并在司法实践中有较多的判例。笔者认为对于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
  二、非法占有目的先于财物的取得是合同诈骗罪的必然要求
  (一)从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两法条间的法律关系来分析。诈骗和合同诈骗两者的关系,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二者存在包容关系,前者包容后者,理论和司法实务界也有着基本的共识。而一般诈骗罪的基本构造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产生或者继续维持错误认识—他人基于错误认识实施处分(或交付)财产行为—行为人获得或者使第三人获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因此,作为诈骗罪特殊形态的合同诈骗罪,其基本构造也理应如此,必须是在取得被害人财产以前即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不是在取得财产以后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
  (二)从刑法第224条对合同诈骗罪的规定看。刑法第224条中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这说明,在合同诈骗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行为,要构成合同诈骗罪,行为必须符合“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这一要件。因此不能断章取义,片面地、机械地理解条文,不能仅以行为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产生了非法占有目的就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而必须结合该条的其他规定来认定,看该行为是否符合“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这一要件,不能对条文中的“骗取他人财物”的规定视而不见。清华大学张明楷教授对此明确指出:既然是“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就意味着在对方当事人交付财物前,行为人便以非法占有目的实施了欺诈行为,如果是行为人在收到对方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才产生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进而逃匿的,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而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成立合同诈骗罪的前提,既然该行为不成立诈骗罪,当然也不可能成立合同诈骗罪。
  (三)从“96高法解释”的规定来看。“96高法解释”是新刑法出台前对诈骗罪所作的解释,根据1997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修订后刑法的通知》第五条的意见:对已明令废止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和补充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原作出的有关司法解释不再适用,但是如果修订刑法有关条文的实质内容没有变化的,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在没有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前,可参照原司法解释执行。即按照最高法院的意见,对于“96高法解释”只是参照执行,而不是必须执行。那么,该解释中的相关内容(第二条第三、五项)显然与刑法第224条的规定相冲突。按照法律适用原则,此前的司法解释与现行的法律规定相冲突,显然应选择现行法律,而不应选择适用该司法解释。
  笔者认为 “96高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不是否定诈骗罪的基本构造,而是只要行为符合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的财产逃跑、隐匿、挥霍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拒不返还的要求,也可定诈骗犯罪,这是一种事实推定。而所谓事实推定,就是按照经验法则,以基本事实为根据推出另一事实的存在。事实推定是一种可推翻的推定,只要有相反的证据,就可以将事实推定推翻。也就是说,按照“96高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在行为人签订合同后,实施了取得财物后逃匿或者隐匿财物拒不退还等行为的情形下,行为人本人不能说明其没有履行合同的原因,而司法人员也无从证明时,就推定其在取得财物前有非法占有目的,从而构成诈骗犯罪,而不是规定了取得他人财物后才有非法占有目的也可以认定为诈骗犯罪。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大多数参会人员发表了非法占有目的确定原则,应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认定标准,既要避免单纯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也不能仅凭被告人自己的供述,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审判实践中,在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对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一般应结合刑法第224条以及《纪要》规定的各种诈骗犯罪基础事实,根据经验法则或逻辑法则进行事实推定,以此可以缓解犯罪证明上的困难,降低刑事诉讼的社会成本。然而,许多人却被刑法和司法解释的列举规定这一表象所迷惑,没有从实质上、整体上去把握和分析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特征,忽视了潜隐性条件,割裂了罪状的内在逻辑结构联系,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三、结束语
  以只要在签订履行过程中存在非法占有目的,不必区分主观目的产生时间处于何阶段即可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观点是片面的,是机械套用法条的结果。随着我们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推进,有些诈骗类犯罪在理论上开始被定性为盗窃等犯罪,并为司法实践所接受,这是不争的事实。持不必区分主观目的产生时间处于何阶段观点的人,并没有从实质上、法理上进行分析,经不起理论推敲,不符合犯罪的理论和因果关系规律,混淆了与侵占罪或与经济纠纷的区别,最终导致司法混乱。因此,鉴于目前司法实践中这类案件逐渐增多,为准确区分合同诈骗与其他犯罪的法律界限,及时有力打击合同诈骗犯罪,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仅有一些案例和零散的学理解释是不够的,建议两高尽早制定关于办理合同诈骗案件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以适应当前司法实践之急需。
  (作者通讯地址: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检察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检察监督是确保强制医疗程序客观公正的有效方式,也是维护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现阶段,强制医疗程序的检察监督仍然面临不少难点,切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强制医疗;检察监督;难点;对策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中专门增设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对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条件、审理程序、法律援助和法律救济、强制医疗的解除和人民检察院
期刊
修改后的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这一条款虽然只是规定了有限的“亲属拒证权”,但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融法律与道德于一身的“亲亲相隐”制度在现阶段的再现,不仅体现了刑法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亲情和法律之间的冲突关系,对我国法制建设无疑有着相当深远的
期刊
摘要:新修改的刑诉法明确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录音或者录像应当全程进行,保持完整性。该法条的推出对规范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具有重要的作用,双录工作从部门规章上升到法律层面,凸显侦查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关键词:新刑诉法;同步录音录像;工作机制  一、同
期刊
摘要:翻译制度是刑事诉讼当中一项重要的保障性制度,其在保障参与人员平等、顺畅的参与诉讼程序和充分表达意志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司法实践中,该项制度还存在很多待完善之处;受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思想的影响,加之司法实践当中需要翻译人员参与的案件比例较小,导致我们对对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的程序重视不够,研究不深,规定不细,这不仅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问题,也损害了参与人员的诉讼权利;因此,致力于
期刊
摘要:检察机关在拆迁过程中,预防职务犯罪针对的是国家工作人员,目的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因此在拆迁工作中如何预防职务犯罪尤为重要。  关键词:城镇规划;专项预防;职务犯罪;公平公正  拆迁是指在重大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建设以及旧区改造过程中,对工程建设所需土地上的原有建筑物进行拆除、搬迁所实施的行为。根据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不同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由国家投资的拆迁;二
期刊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又是当前贯彻中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法定要求,更是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坚持党的执政为民宗旨的本质要求。新形势下代表如何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代表更好履行职责
期刊
摘要:我国刑事诉讼翻译制度规定过于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翻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同一翻译人员无限制参与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翻译过程缺乏监督、翻译费用收取混乱等,严重影响了司法活动的权威性。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对本地区翻译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组织考核培训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翻译人才库,并与公、检、法三部门联合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活动进行规范系解决问题的明智之举。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增设了强制医疗程序的规定,就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范围、决定主体、启动程序、审理程序、救济程序、解除和制约机制等做出了全面的规定,首次将强制医疗程序纳入了法治轨道,为刑事司法处理精神病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程序性保障。结合刑事司法实践,立法在程序上所做出的有益的探索仍然略为粗浅,不能完全应对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实体性和程序性问题,需要在立法规定的框架下做出进一步的完善,以适用刑事司法
期刊
摘要:加强行政补偿的基础理论研究,促进行政补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已成为行政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宪法没有规定行政补偿的基本原则,又缺少统一的《行政补偿法》,单行法律规定零乱不成体系,加上行政补偿范围狭窄,行政补偿经费来源没有明确规定,行政补偿执行难等等,我国当前的行政补偿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要尽快解决好这些问题,以期完善我国的行政补偿制度,使其应有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  关键词:行政补偿;
期刊
摘要: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队伍建设事关检察事业发展的方向。当前,新刑诉法、民诉法的实施,给检察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头等重要的大事。本文通过分析两大诉讼法修改对检察职能、人才管理、队伍建设带来的影响,探讨两法实施背景下加强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新诉讼法;队伍建设;检察机关;对策  当前,新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