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能力有一定的重要性。可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操作,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发挥主导作用,仍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力,重在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善于激活。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文章的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认为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具有内在的文学修养
“文者气之所形”。但是如果不先养气,文章不是可以凭着学习就可以写得好的,而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浩然之气”。今天,我们看他的文章觉得宽厚广博,气充满在天地之间,与他本人气的大小相称。就初中生而言,他们缺乏这种“气”(即修养、气质、精神力量),但这种“气”是可以通过加强修养即可得到,中学生一味地阅读课本教材、课外书籍,他们无法领悟文章的内在涵义。例:《安塞腰鼓》一文中有这样的诗句“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把“他们”比作“高梁”那样“朴实”。学生无法理解,难到“高梁”就是“朴实”?学生缺乏这样内在修养,教师此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朴实”联想到“农民”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再由“农民”联想到“高梁”所具有颜色相似的共同特征。抓住“农民”这个中介词,这样学生的积极就调动起来了,从而通过作品加强了文学素养能力的培养。
二、丰富学生自身外在的阅历
司马迁善于通过游历山川养气。今天,我们看他的文章疏放潇洒,跌岩多姿,颇有奇气。苏辙随父曾游览“秦、汉之故都”;纵情观赏巍峨的“终南嵩华”;遥望“黄河之奔流”。就禁不住感慨万千,怎能不激发他的少年斗志呢?文人大多如此。就现在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大多在书海中成长,忽略外在的阅历,他们无法感受到文学创作源于自然,那么在学习文章中就会产生很多的疑问。例:《周总理,您在哪里》有“松涛阵阵,他刚离去……”这样的诗句。他们对“松涛”理解不够。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外在阅历,让他们亲身感受:松的枝叶在风的吹拂下如浪涛声一样。由此而知,学生对文章有了理解,并逐渐增强了自信,也就丰富了学生的外在阅历,文气也就会自然而生了。
总之,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他们文学素养能力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同时还要教师巧于点拔,使他们掌握这种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416700湖南省永顺县民族实验学校)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文章的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认为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具有内在的文学修养
“文者气之所形”。但是如果不先养气,文章不是可以凭着学习就可以写得好的,而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浩然之气”。今天,我们看他的文章觉得宽厚广博,气充满在天地之间,与他本人气的大小相称。就初中生而言,他们缺乏这种“气”(即修养、气质、精神力量),但这种“气”是可以通过加强修养即可得到,中学生一味地阅读课本教材、课外书籍,他们无法领悟文章的内在涵义。例:《安塞腰鼓》一文中有这样的诗句“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把“他们”比作“高梁”那样“朴实”。学生无法理解,难到“高梁”就是“朴实”?学生缺乏这样内在修养,教师此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朴实”联想到“农民”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再由“农民”联想到“高梁”所具有颜色相似的共同特征。抓住“农民”这个中介词,这样学生的积极就调动起来了,从而通过作品加强了文学素养能力的培养。
二、丰富学生自身外在的阅历
司马迁善于通过游历山川养气。今天,我们看他的文章疏放潇洒,跌岩多姿,颇有奇气。苏辙随父曾游览“秦、汉之故都”;纵情观赏巍峨的“终南嵩华”;遥望“黄河之奔流”。就禁不住感慨万千,怎能不激发他的少年斗志呢?文人大多如此。就现在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大多在书海中成长,忽略外在的阅历,他们无法感受到文学创作源于自然,那么在学习文章中就会产生很多的疑问。例:《周总理,您在哪里》有“松涛阵阵,他刚离去……”这样的诗句。他们对“松涛”理解不够。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外在阅历,让他们亲身感受:松的枝叶在风的吹拂下如浪涛声一样。由此而知,学生对文章有了理解,并逐渐增强了自信,也就丰富了学生的外在阅历,文气也就会自然而生了。
总之,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他们文学素养能力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同时还要教师巧于点拔,使他们掌握这种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416700湖南省永顺县民族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