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现代社区管理的启示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oneon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主张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以及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当中,包括政府、企业甚至是家庭,学习型社区就是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社区的模式。本文通过阐述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学习型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意义从营造全民学习气氛、健全组织网络机制、改善居民心智模式、实现居民自我超越以及建立共同愿景几个方面来讨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管理和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启示。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社区管理 启示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型社区
  1.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这一管理理念由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1990年《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对于学习型组织,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综合学者们不同的观点,可以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指能够敏锐地观察到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通过制度化的机制或有组织的形式捕获学识、管理和使用知识,从而增强群体的能力,对各种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使得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以及组织发展机制。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五項修炼分别为: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以及团队学习。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心灵的转变,从把自己看成与世界相互分立,转变为与世界相互联系;从把问题看成是由“外部的”其他人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的,转变为认清我们自己的行动如何导致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2.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型社区的联系。很多人将学习型组织理解为具备了某些条件或要素的一种组织,比如企业、政府机关单位、社团组织、社区等,也相应的出现了很多衍生提法,学习型社区就是其中一种。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逐渐普及,为学习型社区提供了组织基础,社区内有些机关,为了提高公务员的素质,适应新型工业化、知识社会的需要,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而努力把机关建成学习型机关;有些企业为了增强雇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产品或服务的知识、技术含量,而努力把企业建成学习型企业;众多的家庭,为了使家庭成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而努力把家庭建成学习型家庭。社区中的各级各类组织如此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努力把自身建成学习型组织,这种分散的努力如被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推动该社区成为学习型社区的强大动力。
  可以说学习型组织理论为现代社区的管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即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指的是以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能保障和满足社区各年龄段的成员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实际上,学习型社区是一个在社区范围内几乎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区。
  二、打造学习型社区的意义
  从定义上讲,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里所说的“人们”包含很多类型,比如老人、孩子、上班族、学生,也包括残疾人、失业人员等很多,而无论属于那种类型的人都需要学习。所谓学习,不单单指学习书本知识,学习型社区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学习科目,我们将这些科目大致总结为两类:第一类属于能够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生活愉悦性和培养生活技能的科目,如:健康与保健、书画、摄影、插画、烹饪等;第二类则属于专业技能要求高、培训成本也相对高的科目,如:计算机、财务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道路上,上海市闸北区大宁路街道可谓是先驱。大宁街道开展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及大地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并且真正使居民成为受益主体。例如,家住延长中路561弄16号101室的上海凌广实业公司负责人樊金芳创办了“芳芳编制社”,吸收了大宁社区的100多位下岗失业妇女,对她们进行培训,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延长中路的邵建明虽然双腿重残,但自学成材为一名电脑专家。妻子阮峰颖原本只是一个外来打工人员,在丈夫的带动和帮助下,经过刻苦学习,分别取得了档案管理大专自学考试文凭、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证书、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和全国旅游部门经理资格证书等,成为涉外旅游公司的部门经理。
  学习型社区开设的课程通常包括智能、体能和技能三个类别,既能够满足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求,顺应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又能够解决下岗或待岗人员“充电”的要求,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很多老人子女工作繁忙,常常有孤独感,或觉得自己“老而无用”,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恰好能够满足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使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三、学习型组织对建设和管理学习型社区的启示
  1.营造全民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动力。现代学习理念主要是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了更好的营造学习氛围,社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比如邀请专家学者到社区内开设讲座,努力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也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宣传物提高社区居民对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知晓率,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社区领导也应该带头学习起示范作用,成为社区学习的“第一学习主体”,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理论咨询会、专题报告会、信息发布会等引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到终身学习行动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社区也应该密切联系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拓展社区教育发展思路,探索建立符合教育自身规律、具有现代化文明社区特点的社区大教育模式。社区也可以利用高校资源,与高校合作,招募高校学生志愿者,建立社区学校。
  2.激发终身学习需要,健全组织网络机制。健全学习型社区的网络机制可以成立社区市民学习指导中心、社区教育志愿者工作站和学习型社区服务指导站,通过这三个机构的计划、组织和协调来实现网络运行。学习指导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宣传教育,建立社区教育居民学习体系,培训社区学习活动骨干人才,发挥自主活动精神,使之成为社区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持力量;社区教育志愿者工作站主要由热衷教育的有识之士组成,志愿者们的职能是探索新形势下社区教育的形式、途径、方法,从而进行调研、探讨,另外志愿者工作站也可以召集、培训和指导社区教育志愿者,指导社区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学习指导站主要负责落实学习计划与实施,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学习的积极性。   3.改善心智模式,居民重新审视自己。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彼得圣吉认为,心智模式是决定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法和行为方式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归纳,甚至就是图像、画面或形象。学习型社区应该通过开设课程使居民注重心智模式的修炼。心智模式的修炼要从省视自己开始——学习如何把我们内心的、有关世界的图像披露出来,并严格加以审查。现代社区中邻里关系逐渐变得冷淡,有些甚至由于误会而导致邻里不和睦,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邻里之间不经常沟通,有些家庭内部的矛盾也是由于沟通不当。改善心智模式强调把对对方好奇的探寻与对自己想法的宣扬相结合,在有效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开放自己的思想,接受他人的思想。居民应该不断修炼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减少生活中的误会,使生活更加和谐。
  4.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学习,不断完成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基石或者说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自我超越是不断澄清和加深我们的个人愿景的修炼,是持续集中我们的能量、增加我们的毅力,并客观地观察现实的修炼。正如前文提到的上海市闸北区大宁路街道的居民,他们都是通过社区组织的学习,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社区应该不断的引导居民参与学习,特别是要引导一些情况特殊的居民,使居民通过学习知识和技术完成自我超越,提高生活质量。
  5.形成共同愿景,探索资源共享机制。学习型社区发展的共同愿景是资源共享机制作用发展的基本前提,共同愿景的基础一是社区成员及其团队、组织学习型社区目标的认同与参与;二是学习型社区意识的一致性和公共利益的凝聚力;三是学习型社区成员团体、组织的互动、互利、共建共生。当真心的愿景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力行卓越,用心学习,积极上进。学习型社区应该培养居民形成共同愿景,即为了追求未来更美好的生活而学习。
  资源共享长效机制的建立不是靠行政指令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共建共生的服务过程形成的。资源共享可以分为设施资源共享和人才资源共享:创建学习型社区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比如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等。社区不能只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建设,可以积极协调学校、企事业单位与各居民区开展共创学习型组织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区单位人才济济,社区可以组织与发动专家、学者来组成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学习型社区实验工作,以此不断完善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同时这些专家和学者也可以向居民分享自身的学习理念和经验,为居民树立榜样。
  学习型社区由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践,同时学习型组织理论也为建设和管理学习型社区提供了新思路。学习型社区的特征是人人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但其本质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社区的发展和社区成员更好生活和工作而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体现人的高尚,才能达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昭良.学习型组织新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张声雄,徐韵发.《中国学习型组织实践案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4]李继星.学习型社区论[J],高教探索,2003,02.
  [5]王衛东.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以广州市为个案[J].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作者简介:付靖慈(1992—)籍贯:辽宁省沈阳市,专业:行政管理,学校:东北师范大学;董洋辰(1991—),籍贯:辽宁省海城市,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东北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科技水平的逐渐发达起来,从而,人口死亡率下降。据调查,世界人口从1960年平均寿命是45岁,经过50年后, 平均寿命达到 65.4 岁,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球平均年龄将会达到76岁,在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越年龄不满15岁的人口,由此可以看出,人均寿命的提高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现象。许多国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信访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信访改革当中会不可避免面临“法治”、“人治”对立以及“传统“、“现代”对立现象,陷入二次元对立思维模式中,此时的信访治理方案将难以实施。针对这一现象的解决对策有:始终坚持国家政策方针的引导,将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有机联系起来,共同促进信访格局的优化与调整,在创新制度中,能够将党统筹的格局形成,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做好信访工作。  关键词
期刊
电动车(系二、三轮及四轮低速电动车的简称,后同)是当今社会中低阶层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国家倡导的低碳环保战略中的措施之一,给人们工作、生活中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甚至家破人亡的案例也不鲜见,故此,加强电动车监管,是创建民生新工程。目前在全国各省市的郊区、县乡(镇)电动车使用管理情况基本相类同。现以某一县境内电动车使用管理情况展开分析与探讨如下:  一、道路交通事故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用电还是生产用电,对于电量的需求度与日俱增,相应的对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电子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网建设逐渐朝着现代化智能电网方向发展,俨然成为当前电网主流建设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是经济的互动交流以及能源替换等。就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现状来看,尽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仍然存
期刊
摘 要:空间是办公建筑的真正的主角。环境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本文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对办公建筑空间设计进行了研究和优化。  关键词:建筑空间 环境心理学 空间优化设计  一、办公建筑空间概述  国外学者早在《雅典宪章》中就已经指出,工作时人类的四大基本活动之一,工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办公建筑空间环境无论对人类的生理影响还是心理影响都是非
期刊
摘 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机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安全网”。在社会转型期对社会稳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更好发挥其社会服务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发展迅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要求,辽宁省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有效解决矛盾能够对构建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分有利,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作用
期刊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国民经济中建筑行业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因为建筑行业本身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的影响,项目进行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最终影响工程质量。所以在新时期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优化及创新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管理创新 影响因素 技术 组织结构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多个层面的内容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组织、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力求提升项目质量管理的效果,为高质量的项目实施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得项目管理走向高质量、高效率的道路。  关键词:项目质量 管理  一、构筑项目质量体系  对于工程企业来说,其最主要的产品是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承包和开车服务等等,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工程企业的产品是受到合同规定和约束的。工程企业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良好的质量体系的
期刊
摘 要:价值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系统性、交叉性的现代管理科学技术,具有技术、经济和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交叉综合的特征,它以用户需求为基点,以功能创新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市场和社会为检验价值的标准。它的科学性在于,它通过对事物的功能-成本的系统分析和评价,进行功能创新,提高产品的价值,即对产品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创新,强化對产品的价值管理和价值经营。对于旅游项目亦是如此,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旅
期刊
摘 要:互联网金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近两年得到了迅猛发展,与传统商业银行在业务上的交集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在互联网新形势下,银行如何有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转型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出发,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各自优势进行了分析,并从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战略导向、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转型路径。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