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师的岁月已不算短暂。对于在职业生涯中的我来说,能时时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无论是快乐、童真、乐趣、烦恼,终归都是满足的。学生虽有百相,却都是捧出了一颗真心在你面前。只要诚挚以待,我相信,在“树立人格、培养心性”方面来说,确能如理想中的形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成为一个诚实善良、胸怀宽广的人。
时代、社会变化飞速,当教师的我们常常感叹:每一届的学生为何区别如此之大?其实,我们的潜台词大多是: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最前沿。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比,行为养成、人格培养、习惯塑造等往往更为重要。都说孩子如白纸一张,当然像海绵,学习、模仿能力非同一般。正因如此,在这个信息量巨大而多元的“自媒体时代”,坐在课堂里的几岁小孩,也越发显得个性十足,越发不好管束,越发“难教”。
记得初入班级时,我暗暗将这批新生和刚毕业的孩子们相比,心中不免掂量:不错,聪明、反应力快,很多在课堂上的表现力也强,敢说、会说,是一群不错的“小苗子”。好好带几年,这帮学生前景光明。
也许是“第一印象”过于美好,后来的出现的种种苗头让我暗暗吃惊,真是凡事皆有两面性: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强。举两个例子。在学习时,他们虽然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却总对“倾听、纠错”缺乏兴趣。纠正它们一个错误的发音、一处错误的笔画、一句加字减字的背诵,都显得非常费力。不能理解吗?我观察摸索后发现,他们是认为自己在课堂外就已经学得不错了,不用纠正,小瑕疵无关紧要。作为有经验的老师一定清楚,长此以往,课堂效率难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养成。
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课余时间,我也喜欢“低调”观察孩子们的交往,了解他们的性格,发现他们的问题。于是“自我中心”再次暴露无遗。他们发生矛盾的情况特别多,冲突的起因往往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意外。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一次:三个非常聪明的男孩,在一节体育课后,齐刷刷冲到办公室来,个个脸上“挂彩”地在我面前大吵大闹、互相指责,开始几分钟几乎让当了十来年班主任的我无法插上话……这样类似的“小摩擦”非常多,关于教育,我们也都了解,一个孩子,在老师还来不及对他产生影响之前,他所展现的很多已成的性格特点都来自于身边的人和事。
班级里这些基于“过于重视自我”而出现的种种现象,让我到了班级目前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很多孩子的自我意识太过于强烈,强烈到难以接受不同的意见,难以直面自己的错误,这绝不能与“自信”画上等号。这样的“唯我独尊”如果一直伴随他们的成长,将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
究其原因,我想,问题很大程度上出自于现今大家对孩子“自信心”的过度培养上。诚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一个成年人具有充分的自信心非常重要。但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在成长过程中,“倾听、接受、学习、改错”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学习如此,做人更需如此。
常常说,父母和长辈,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在涉及教育方式和尺度的时候,作为教师,不仅要和孩子沟通,更需要和背后的家长们多多打交道。老师和家长是最亲密的伙伴和“战友”,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们前景无量,他们需要好生“雕琢”。所以我认为,和家长就这个问题做好充分沟通,引起他们的重視和配合,家校合力,让他们他们学会倾听,学会接受意见,让他们拥有更宽广的气度和胸怀。
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关注得越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就显得更为繁忙。我几乎日日都需要解决他们的“小摩擦”。在大人的视角里,孩子间的矛盾往往是微不足道的,最容易被忽略。但作为老师,要想触及到他们的内心,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必须从这一件件的“小事”中去挖掘,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契机”。
“体育课后的争吵”就是这样。当时,他们的无礼让我游离于愤怒边缘。但我还是强压住心潮,用“淡定”的态度让他们过于激动的情绪稳定下来,让他们知道在意外面前,争吵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接着,与他们讨论此事的来龙去脉,了解那些细枝末节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清楚原委后,我让他们用平静的心态一起讨论:面对这个大家都不高兴的结果,你们各自认为当时怎么办更好?引导六岁的、还不能独立写出一段通顺流利的语句的小学生,理清事情经过,发现问题所在,思考更好的解决方式……这个过程是几乎要“令人崩溃”的。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效的。类似的突发事件,在这个班里我要求自己尽量做到事事拎清,一次、两次、三次……孩子的心门永远是敞开的。慢慢的,他们发现与人相处原来还有这些更有用的“学问”:原来学会倾听比表现自我更重要,原来改正缺点比炫耀自己更重要,原来宽容大度才能真正地让自己交到更多朋友。老师教我的,在事实面前都是有效的,那我为什么不学呢?如此,我向他们印证了“事实胜于雄辩”,更让他们接受了我这样一个“非亲非故”的班主任妈妈。
在小学整整六年中,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一直坚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优良的人生态度同样重要。低段时期,影响他们的性格形成尤为关键。时光匆匆,两年过去,新班级的孩子已经和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我坚持陪着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解决了很多对小小年纪的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的事件。他们已经习惯于我带给他们的影响:不顺心时想想对方又是怎样的心情,犯错误时想想如何勇敢承认并改正……和孩子们在一起,“狂风骤雨”远远比不上“润物细无声”。看着他们争吵、埋怨越来越少,沟通、宽容越来越多,我总有发自内心地微笑:这样的人格是最美丽的。无论前路如何,愿他们的人格同等高尚,愿他们的胸怀同等宽广。这便是教育的真谛。
时代、社会变化飞速,当教师的我们常常感叹:每一届的学生为何区别如此之大?其实,我们的潜台词大多是: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最前沿。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比,行为养成、人格培养、习惯塑造等往往更为重要。都说孩子如白纸一张,当然像海绵,学习、模仿能力非同一般。正因如此,在这个信息量巨大而多元的“自媒体时代”,坐在课堂里的几岁小孩,也越发显得个性十足,越发不好管束,越发“难教”。
记得初入班级时,我暗暗将这批新生和刚毕业的孩子们相比,心中不免掂量:不错,聪明、反应力快,很多在课堂上的表现力也强,敢说、会说,是一群不错的“小苗子”。好好带几年,这帮学生前景光明。
也许是“第一印象”过于美好,后来的出现的种种苗头让我暗暗吃惊,真是凡事皆有两面性: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强。举两个例子。在学习时,他们虽然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却总对“倾听、纠错”缺乏兴趣。纠正它们一个错误的发音、一处错误的笔画、一句加字减字的背诵,都显得非常费力。不能理解吗?我观察摸索后发现,他们是认为自己在课堂外就已经学得不错了,不用纠正,小瑕疵无关紧要。作为有经验的老师一定清楚,长此以往,课堂效率难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养成。
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课余时间,我也喜欢“低调”观察孩子们的交往,了解他们的性格,发现他们的问题。于是“自我中心”再次暴露无遗。他们发生矛盾的情况特别多,冲突的起因往往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意外。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一次:三个非常聪明的男孩,在一节体育课后,齐刷刷冲到办公室来,个个脸上“挂彩”地在我面前大吵大闹、互相指责,开始几分钟几乎让当了十来年班主任的我无法插上话……这样类似的“小摩擦”非常多,关于教育,我们也都了解,一个孩子,在老师还来不及对他产生影响之前,他所展现的很多已成的性格特点都来自于身边的人和事。
班级里这些基于“过于重视自我”而出现的种种现象,让我到了班级目前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很多孩子的自我意识太过于强烈,强烈到难以接受不同的意见,难以直面自己的错误,这绝不能与“自信”画上等号。这样的“唯我独尊”如果一直伴随他们的成长,将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
究其原因,我想,问题很大程度上出自于现今大家对孩子“自信心”的过度培养上。诚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一个成年人具有充分的自信心非常重要。但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在成长过程中,“倾听、接受、学习、改错”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学习如此,做人更需如此。
常常说,父母和长辈,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在涉及教育方式和尺度的时候,作为教师,不仅要和孩子沟通,更需要和背后的家长们多多打交道。老师和家长是最亲密的伙伴和“战友”,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们前景无量,他们需要好生“雕琢”。所以我认为,和家长就这个问题做好充分沟通,引起他们的重視和配合,家校合力,让他们他们学会倾听,学会接受意见,让他们拥有更宽广的气度和胸怀。
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关注得越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就显得更为繁忙。我几乎日日都需要解决他们的“小摩擦”。在大人的视角里,孩子间的矛盾往往是微不足道的,最容易被忽略。但作为老师,要想触及到他们的内心,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必须从这一件件的“小事”中去挖掘,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契机”。
“体育课后的争吵”就是这样。当时,他们的无礼让我游离于愤怒边缘。但我还是强压住心潮,用“淡定”的态度让他们过于激动的情绪稳定下来,让他们知道在意外面前,争吵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接着,与他们讨论此事的来龙去脉,了解那些细枝末节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清楚原委后,我让他们用平静的心态一起讨论:面对这个大家都不高兴的结果,你们各自认为当时怎么办更好?引导六岁的、还不能独立写出一段通顺流利的语句的小学生,理清事情经过,发现问题所在,思考更好的解决方式……这个过程是几乎要“令人崩溃”的。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效的。类似的突发事件,在这个班里我要求自己尽量做到事事拎清,一次、两次、三次……孩子的心门永远是敞开的。慢慢的,他们发现与人相处原来还有这些更有用的“学问”:原来学会倾听比表现自我更重要,原来改正缺点比炫耀自己更重要,原来宽容大度才能真正地让自己交到更多朋友。老师教我的,在事实面前都是有效的,那我为什么不学呢?如此,我向他们印证了“事实胜于雄辩”,更让他们接受了我这样一个“非亲非故”的班主任妈妈。
在小学整整六年中,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一直坚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优良的人生态度同样重要。低段时期,影响他们的性格形成尤为关键。时光匆匆,两年过去,新班级的孩子已经和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我坚持陪着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解决了很多对小小年纪的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的事件。他们已经习惯于我带给他们的影响:不顺心时想想对方又是怎样的心情,犯错误时想想如何勇敢承认并改正……和孩子们在一起,“狂风骤雨”远远比不上“润物细无声”。看着他们争吵、埋怨越来越少,沟通、宽容越来越多,我总有发自内心地微笑:这样的人格是最美丽的。无论前路如何,愿他们的人格同等高尚,愿他们的胸怀同等宽广。这便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