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效课堂的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特征,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老师不仅只是追求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关心学生的能力、性格、人格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主张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鼓励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在高效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介入情感,在合作中相互影响,每一次合作后的成功和感动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懂得尊重彼此、赏识对方,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德育方面更是弥补了传统德育空洞说教的弊端,达到德育真正有效的目标。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德育;社会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指标要考虑四个维度,即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1]社会性维度分为:责任感、合群性和社交技能等,突出社会性的重要地位。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引导和训练学生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谦让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会收获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这就是学校德育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学校德育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的社会化教育。而从社会化的角度看,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学生毕业后将面临一个复杂、多变、互相依赖的社会,他们不仅应当学会如何竞争,更应该掌握如何合作,因为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2]
一、现代社会学生的心理、行为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的“4+1”模式造成孩子是家庭的绝对中心,长辈几乎包揽所有事务,为的是让孩子安心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教育功利化,正是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现状导致孩子出现特殊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1,学生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无法和同学正常相处;另一方面又很孤独,渴望和同龄的伙伴一起交流。
2,很多成绩很好的学生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时,不懂得欣赏别人,而是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当这种心理得不到倾诉、疏导和纠正时,他们的心理就会扭曲,思想狭隘。
3,很多学生在需要合作完成某件事情时,不知道相互之间怎样配合,甚至不愿意配合,各行其是,没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这些现实状况,学校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和全校性的专题教育。但教育育效果并不明显,社会上时有发生的案例经常会引起社会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的抨击。深入分析原因不难发现,尽管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但因为学校德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与生活脱节,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德育的方式是概念化的空洞说教,老师唱独角戏,德育的过程缺乏学生的亲身体验,德育的内涵无法渗透进学生的心灵,所以收效甚微。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强有力,事实上,与同伴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3]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在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方面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基于互动理论的应用,这种学习模式还能够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和人格的培育,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中,蕴涵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人生态度。[4]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也证实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生性格的塑造、行为的规范有诸多好处,因为感悟来源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其效果远优于传统的德育。
1.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一起活动,相互取长补短,虽然对某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答案,但他们懂得求同存异,不影响组员成为朋友。小组成员作为整体参与课堂活动和竞争,作为整体被评价,小组成员的成功或失败与小组捆绑在一起,个人即集体,组荣我荣,组耻我耻,小组成员在为集体荣誉而努力的过程中必定会对这个小集体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依恋感,小组成员难以离开这个的群体就像孩子无法离开自己的家庭一样,他们愿意为小组的发展奉献。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团队合作意识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小组合作是培养这种意识的有效方法。
2.养成学生善于倾听和正确沟通的好品质。
倾听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认识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并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做到发言大声,倾听无声,最终养成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因为有会听的耳朵,所以能让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小组或班级准确地传递,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沟通交流,为他们适应社会创造必备的条件。
3.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长忙于生计,顾得了孩子的经济需求,却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感和归属感。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的层次的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人人都能参与小组内的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学的鼓励,老师的赞美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小组内体现自己的价值,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从胆小、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未来社会中的自信的人。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任务的分工合作不同,组员必须学会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调整好学习的方式方法。小组讨论阶段思维的碰撞要求小组成员必须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能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小组想在组间比拼过程中胜出必须要求组员对事物要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生成老师意料之外的成果。这些能力的发掘为学生踏入社会后成为独立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小组开始合作探究时,就已进入了一个小社会,他们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得到集体的帮助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班级、学校、社会这样的大集体。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具有社会适应性,并能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适应社会的各种品质,这就是学校德育主战场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31.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对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發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4(4):15.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德育;社会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指标要考虑四个维度,即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1]社会性维度分为:责任感、合群性和社交技能等,突出社会性的重要地位。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引导和训练学生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谦让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会收获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这就是学校德育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学校德育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的社会化教育。而从社会化的角度看,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学生毕业后将面临一个复杂、多变、互相依赖的社会,他们不仅应当学会如何竞争,更应该掌握如何合作,因为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2]
一、现代社会学生的心理、行为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的“4+1”模式造成孩子是家庭的绝对中心,长辈几乎包揽所有事务,为的是让孩子安心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教育功利化,正是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现状导致孩子出现特殊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1,学生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无法和同学正常相处;另一方面又很孤独,渴望和同龄的伙伴一起交流。
2,很多成绩很好的学生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时,不懂得欣赏别人,而是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当这种心理得不到倾诉、疏导和纠正时,他们的心理就会扭曲,思想狭隘。
3,很多学生在需要合作完成某件事情时,不知道相互之间怎样配合,甚至不愿意配合,各行其是,没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这些现实状况,学校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和全校性的专题教育。但教育育效果并不明显,社会上时有发生的案例经常会引起社会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的抨击。深入分析原因不难发现,尽管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但因为学校德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与生活脱节,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德育的方式是概念化的空洞说教,老师唱独角戏,德育的过程缺乏学生的亲身体验,德育的内涵无法渗透进学生的心灵,所以收效甚微。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强有力,事实上,与同伴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3]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在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方面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基于互动理论的应用,这种学习模式还能够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和人格的培育,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中,蕴涵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人生态度。[4]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也证实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生性格的塑造、行为的规范有诸多好处,因为感悟来源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其效果远优于传统的德育。
1.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一起活动,相互取长补短,虽然对某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答案,但他们懂得求同存异,不影响组员成为朋友。小组成员作为整体参与课堂活动和竞争,作为整体被评价,小组成员的成功或失败与小组捆绑在一起,个人即集体,组荣我荣,组耻我耻,小组成员在为集体荣誉而努力的过程中必定会对这个小集体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依恋感,小组成员难以离开这个的群体就像孩子无法离开自己的家庭一样,他们愿意为小组的发展奉献。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团队合作意识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小组合作是培养这种意识的有效方法。
2.养成学生善于倾听和正确沟通的好品质。
倾听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认识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并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做到发言大声,倾听无声,最终养成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因为有会听的耳朵,所以能让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小组或班级准确地传递,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沟通交流,为他们适应社会创造必备的条件。
3.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长忙于生计,顾得了孩子的经济需求,却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感和归属感。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的层次的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人人都能参与小组内的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学的鼓励,老师的赞美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小组内体现自己的价值,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从胆小、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未来社会中的自信的人。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任务的分工合作不同,组员必须学会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调整好学习的方式方法。小组讨论阶段思维的碰撞要求小组成员必须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能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小组想在组间比拼过程中胜出必须要求组员对事物要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生成老师意料之外的成果。这些能力的发掘为学生踏入社会后成为独立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小组开始合作探究时,就已进入了一个小社会,他们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得到集体的帮助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班级、学校、社会这样的大集体。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具有社会适应性,并能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适应社会的各种品质,这就是学校德育主战场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31.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对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發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