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文字融合在一起,用心感受文字的温度,体验文字的情感,品味文字的味道时,课堂教学常会因为某种意想不到而跳跃出生命的活力……而这也恰恰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情境再現】
那是一节享受阅读的课堂,走进《永远的白衣战士》,孩子们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想象着,批注着,感悟着,与文字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当我问道:“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时,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1:老师,我想说,叶欣阿姨,好伟大!为了抢救非典病人,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家人的电话。她把病人,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把家庭放在了第二位。
生2:我想说,叶欣阿姨,好了不起!为了抢救重症病患,在危险和死亡面前却斩钉截铁地走在第一位,声色俱厉地把同事们关在门外。她心里不光装着病人,也装着同事。
生3:我想说,叶欣阿姨,真好!当梁先生病情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时,她迅速赶来,娴熟地进行为病人服务,当两个小时去了,患者脱离了危险时,她仍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可见,她是多么的忙碌,多么地尽职尽责,多么的善良,多么的优秀呀!
生4:当我读到“3月4日清晨,已经深感疲倦不是的叶欣仍然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为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时,我的心好痛,多么坚强的叶欣阿姨呀!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再坚守在岗位上的,但她却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有喝一口。多么可敬的叶欣阿姨呀!
生5:是呀,叶欣阿姨,心中有病人,有同事,有家人,唯独没有自己,她如此无私,无我,忘我地工作,却换来了死亡,这么优秀的护士,如此敬业的护士,我真不忍心让她离开。
生6:就是,不是说好人一生平安吗?我觉得叶欣阿姨不该倒下,也不能倒下,可现实就是残酷,为什么好人就不能长生不老呢?
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 “是呀,为什么?叶欣阿姨真是不值得!文中写道,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从‘最具传染性’和‘一个’与‘多名’的对比中,足可以看出“非典”的高风险。而且我从昨天收集的资料中还了解到“抗非典前期,平均每抢救1个非典患者将有3名医护人员倒下。2003年1月31日,广东中山医院收治第1例非典病人,20多名医护人员直接、间接被感染了。非典时期,感染的5327名患者中,医护人员占了近四分之一。(摘自新华网 )”这样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呢?非典太可怕了。然而,我们的叶欣阿姨及众多的医护工作人员却冒着高风险去工作,试问:为了抢救一个非典重症患者,让多名医护人员倒下。这样做值得吗? ”
此刻,课堂中奏响了生命的旋律。“是呀!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为抢救一个重症患者让多名医护人员倒下,这值得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质问,我没有抛弃探究,而是改变行驶路线,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沉思片刻,便有无数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1:我认为值得。因为联系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叶欣是一名护士长。作为护士,照顾病人,抢救重患是她的职责。
生2:我认为不值得。因为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典”的重症患者,重症就意味着他的生命已经奄奄一息,那么如果他病逝,那死去的是一个生命,如果为了抢救他,而传染多名医护人员的话,那么,死去的将不是一个而是多个生命,“一个”和“多个”孰轻孰重呢?
生3:对,如果我们能保住多名医护人员不受传染,那么他们就可以去抢救更多的轻微“非典”患者。
生4: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在面对重症患者,抢救是医生和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5:我认为,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应该去想值不值得去做,而应该去想我必须得去做。我想叶欣阿姨以及和她一起的同事一样,都认为救人就是我们的必须做的,所以他们面对着高风险的“非典”没有选择躲开而是迎难而上。
生6:对!抢救病人是医生和护士的本能。更是一个有良心的人的无意识行为。就像地震中救助孩子的老师,困境中伸出援助之手的陌路人一样。
生7:我赞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不是面对危险时的逃避,也不是面对困难时的胆怯,更不是面对牺牲时的舍弃,而是一种奉献,一种本能的付出和帮助。
……
“是呀!叶欣和她的同事用自己的行动在抢救着一个又一个重症患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责任和义务,用无我和无私传递着爱心和奉献。这就是生命的价值,这就是活着的价值。让我们为他们这种不怕危险,迎险而上的精神鼓掌,为他们这种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致敬。”
此时此刻,人物的精神已不是简单的用一句话能概括了的,人物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粒“无限高大”的种子。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辩论,不得不为孩子们精彩的理解和表达喝彩。
【教学反思】
至真、至纯、至善、至美是语文教学的追求。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教学一开始,学生在反复的默读中,走进文本,与文字接触,与文句交流,与文本对话,他们在阅读中想象画面,在画面中体验付出、奉献、无私、忘我,在交流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然而真是这种体会,让学生的情感失控,让学生的痛心滋生,让学生的不舍升级。他们在质问:为什么好人就不能长生不老?在追问:为了多个重病患者,牺牲如此一个好人值得吗?他们问得有理,问得动情,问得人性化。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激烈的辩论中经历着思维的撞击,体验着生命的价值,感悟着人生的真谛。这是课堂教学没有预设的生成。然而,这样的生成却恰恰让文本的温度升级,让人物的形象升格。因为,我们在探究一个现实而又矛盾的问题,这对学生是一个有力而又无形的价值教育。这种不经意间的教学让语文的味道更浓,让语文的课堂更活,让生命的价值更真。
“真情融入文本,品味生命价值”没有预设的精彩,却在意外中放射出绚丽的色彩。
【情境再現】
那是一节享受阅读的课堂,走进《永远的白衣战士》,孩子们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想象着,批注着,感悟着,与文字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当我问道:“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时,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1:老师,我想说,叶欣阿姨,好伟大!为了抢救非典病人,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家人的电话。她把病人,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把家庭放在了第二位。
生2:我想说,叶欣阿姨,好了不起!为了抢救重症病患,在危险和死亡面前却斩钉截铁地走在第一位,声色俱厉地把同事们关在门外。她心里不光装着病人,也装着同事。
生3:我想说,叶欣阿姨,真好!当梁先生病情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时,她迅速赶来,娴熟地进行为病人服务,当两个小时去了,患者脱离了危险时,她仍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可见,她是多么的忙碌,多么地尽职尽责,多么的善良,多么的优秀呀!
生4:当我读到“3月4日清晨,已经深感疲倦不是的叶欣仍然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为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时,我的心好痛,多么坚强的叶欣阿姨呀!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再坚守在岗位上的,但她却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有喝一口。多么可敬的叶欣阿姨呀!
生5:是呀,叶欣阿姨,心中有病人,有同事,有家人,唯独没有自己,她如此无私,无我,忘我地工作,却换来了死亡,这么优秀的护士,如此敬业的护士,我真不忍心让她离开。
生6:就是,不是说好人一生平安吗?我觉得叶欣阿姨不该倒下,也不能倒下,可现实就是残酷,为什么好人就不能长生不老呢?
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 “是呀,为什么?叶欣阿姨真是不值得!文中写道,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从‘最具传染性’和‘一个’与‘多名’的对比中,足可以看出“非典”的高风险。而且我从昨天收集的资料中还了解到“抗非典前期,平均每抢救1个非典患者将有3名医护人员倒下。2003年1月31日,广东中山医院收治第1例非典病人,20多名医护人员直接、间接被感染了。非典时期,感染的5327名患者中,医护人员占了近四分之一。(摘自新华网 )”这样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呢?非典太可怕了。然而,我们的叶欣阿姨及众多的医护工作人员却冒着高风险去工作,试问:为了抢救一个非典重症患者,让多名医护人员倒下。这样做值得吗? ”
此刻,课堂中奏响了生命的旋律。“是呀!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为抢救一个重症患者让多名医护人员倒下,这值得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质问,我没有抛弃探究,而是改变行驶路线,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沉思片刻,便有无数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1:我认为值得。因为联系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叶欣是一名护士长。作为护士,照顾病人,抢救重患是她的职责。
生2:我认为不值得。因为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典”的重症患者,重症就意味着他的生命已经奄奄一息,那么如果他病逝,那死去的是一个生命,如果为了抢救他,而传染多名医护人员的话,那么,死去的将不是一个而是多个生命,“一个”和“多个”孰轻孰重呢?
生3:对,如果我们能保住多名医护人员不受传染,那么他们就可以去抢救更多的轻微“非典”患者。
生4: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在面对重症患者,抢救是医生和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5:我认为,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应该去想值不值得去做,而应该去想我必须得去做。我想叶欣阿姨以及和她一起的同事一样,都认为救人就是我们的必须做的,所以他们面对着高风险的“非典”没有选择躲开而是迎难而上。
生6:对!抢救病人是医生和护士的本能。更是一个有良心的人的无意识行为。就像地震中救助孩子的老师,困境中伸出援助之手的陌路人一样。
生7:我赞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不是面对危险时的逃避,也不是面对困难时的胆怯,更不是面对牺牲时的舍弃,而是一种奉献,一种本能的付出和帮助。
……
“是呀!叶欣和她的同事用自己的行动在抢救着一个又一个重症患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责任和义务,用无我和无私传递着爱心和奉献。这就是生命的价值,这就是活着的价值。让我们为他们这种不怕危险,迎险而上的精神鼓掌,为他们这种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致敬。”
此时此刻,人物的精神已不是简单的用一句话能概括了的,人物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粒“无限高大”的种子。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辩论,不得不为孩子们精彩的理解和表达喝彩。
【教学反思】
至真、至纯、至善、至美是语文教学的追求。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教学一开始,学生在反复的默读中,走进文本,与文字接触,与文句交流,与文本对话,他们在阅读中想象画面,在画面中体验付出、奉献、无私、忘我,在交流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然而真是这种体会,让学生的情感失控,让学生的痛心滋生,让学生的不舍升级。他们在质问:为什么好人就不能长生不老?在追问:为了多个重病患者,牺牲如此一个好人值得吗?他们问得有理,问得动情,问得人性化。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激烈的辩论中经历着思维的撞击,体验着生命的价值,感悟着人生的真谛。这是课堂教学没有预设的生成。然而,这样的生成却恰恰让文本的温度升级,让人物的形象升格。因为,我们在探究一个现实而又矛盾的问题,这对学生是一个有力而又无形的价值教育。这种不经意间的教学让语文的味道更浓,让语文的课堂更活,让生命的价值更真。
“真情融入文本,品味生命价值”没有预设的精彩,却在意外中放射出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