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形式越来越重视。但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对德育培养的强调和推广后,小学语文教学进入新阶段。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德育的渗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多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育更是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然而,在中国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要求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是填鸭式教学模式[6]。也正是受到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重点仍是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将学习成绩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忽略了道德素质培养[4]。除此以外,部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实际脱离,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不统一,从而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仅限于对书本知识的表面理解,对其深层含义理解不透[2]。当今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另一个不足就是语文道德教育的缺失,只有将单一的知识内容与多样的人文道德精神有机结合,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语文教育[1]。
一、德育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育目的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培养提供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用于推动各地中小学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并提出了“六个根本”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发展定下基调。其中六个根本是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以及坚持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根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根本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即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把促进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求,把“知行合一”作为第一原则,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不可忽视。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主义学科,在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中除了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3]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课文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传授给小学生,不仅可以彰显德育的巨大魅力,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指导和新课程的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健全人格,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培养的渗透途径
第一、以道德观为标准对课文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弱,在编制小学语文教材时应选择内容新颖、题材多样、含义丰富但又全面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有的文章歌颂少儿英雄事迹,让小学生感受英雄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有的课文辞藻优美、赞颂大自然,让小学生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好,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有的课文讲述了真实的社会显示故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的人文情怀。因此,在进行小学课文讲解时,可以按照不同的道德精神对课文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如根据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或社会责任感等将相似或相近的课文进行统一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渗透和培养。
第二、从不同角度把握课文中的道德精神。一篇优秀的课文所涵盖的知识和道德精神不止一处,不同主题的诠释、不同形象的把握及不同情感的激发都会有不同的道德情怀。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举一反三,加强对课文的多方位的分析和理解,力求从不同层面对课文中的道德精神进行总结分析。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将相似的国学经典名著或者名人名言、英雄事迹等引入其中作为补充,从而延伸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与拓展思想空间。
第三、注重小学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嵌入到教师的主导启发式教学逻辑中,让教师的“导”用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欠缺、思维局限等问题[1]。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价值观的形成层面处于初級阶段,因此为了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就必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发挥小学语文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并不意味着教师即权威,而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课文中的道德作用,从而了解课文的道德及人为精神。
第四、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进行德育渗透。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道德教育外,还应注重其他形式的德育渗透,如课外活动实践及参观、诗词朗诵比赛等,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语文的德育魅力,进一步加深对德育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理论知识,做到课内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德育素质的理解和培养。
三、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及课外的不同组织形式中渗透道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多方面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小学开展素质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但是完善德育培养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道德素质,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逐步渗透,逐一击破,才能益于小学生的德育培养,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燕玲. 论中学语文教育中德育价值的剖析与实现[J]. 文学教育, 2017: 142-143.
[2]师进福. 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周刊, 2017, 12: 192-193.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6.
[4]何亮.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浅析[J]. 文学教育, 2013: 116.
[5]宋瑞瑞, 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现代教育科学, 2015: 73-74.
[6]陈宝治.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反思[J]. 学周刊-理论与实践, 2015: 12:1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育更是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然而,在中国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要求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是填鸭式教学模式[6]。也正是受到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重点仍是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将学习成绩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忽略了道德素质培养[4]。除此以外,部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实际脱离,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不统一,从而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仅限于对书本知识的表面理解,对其深层含义理解不透[2]。当今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另一个不足就是语文道德教育的缺失,只有将单一的知识内容与多样的人文道德精神有机结合,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语文教育[1]。
一、德育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育目的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培养提供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用于推动各地中小学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并提出了“六个根本”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发展定下基调。其中六个根本是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以及坚持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根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根本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即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把促进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求,把“知行合一”作为第一原则,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不可忽视。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主义学科,在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中除了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3]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课文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传授给小学生,不仅可以彰显德育的巨大魅力,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指导和新课程的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健全人格,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培养的渗透途径
第一、以道德观为标准对课文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弱,在编制小学语文教材时应选择内容新颖、题材多样、含义丰富但又全面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有的文章歌颂少儿英雄事迹,让小学生感受英雄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有的课文辞藻优美、赞颂大自然,让小学生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好,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有的课文讲述了真实的社会显示故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的人文情怀。因此,在进行小学课文讲解时,可以按照不同的道德精神对课文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如根据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或社会责任感等将相似或相近的课文进行统一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渗透和培养。
第二、从不同角度把握课文中的道德精神。一篇优秀的课文所涵盖的知识和道德精神不止一处,不同主题的诠释、不同形象的把握及不同情感的激发都会有不同的道德情怀。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举一反三,加强对课文的多方位的分析和理解,力求从不同层面对课文中的道德精神进行总结分析。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将相似的国学经典名著或者名人名言、英雄事迹等引入其中作为补充,从而延伸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与拓展思想空间。
第三、注重小学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嵌入到教师的主导启发式教学逻辑中,让教师的“导”用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欠缺、思维局限等问题[1]。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价值观的形成层面处于初級阶段,因此为了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就必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发挥小学语文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并不意味着教师即权威,而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课文中的道德作用,从而了解课文的道德及人为精神。
第四、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进行德育渗透。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道德教育外,还应注重其他形式的德育渗透,如课外活动实践及参观、诗词朗诵比赛等,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语文的德育魅力,进一步加深对德育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理论知识,做到课内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德育素质的理解和培养。
三、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及课外的不同组织形式中渗透道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多方面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小学开展素质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但是完善德育培养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道德素质,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逐步渗透,逐一击破,才能益于小学生的德育培养,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燕玲. 论中学语文教育中德育价值的剖析与实现[J]. 文学教育, 2017: 142-143.
[2]师进福. 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周刊, 2017, 12: 192-193.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6.
[4]何亮.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浅析[J]. 文学教育, 2013: 116.
[5]宋瑞瑞, 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现代教育科学, 2015: 73-74.
[6]陈宝治.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反思[J]. 学周刊-理论与实践, 2015: 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