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齐天大圣》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o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6年第三代郑(法祥)派传人严庆谷将领衔主演跨度为期一年的悟空戏系列展演。京剧悟空戏因通俗易懂、武打精彩、风趣幽默,广受观众喜爱,不但京剧,各剧种也有形象鲜明的悟空戏。郑法祥是上海京剧院的元老之一,由他开创的郑派悟空戏威武大气、亦庄亦谐、独具一格,曾是京剧南派武戏中极有特色的一支,惜近年来较少在舞台上完整展示,此次系列演出可说是难得的舞台呈现。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悟空戏以及郑派悟空戏,本刊邀请严庆谷从历史、流派、表演、传承、发展等方面给大家详解郑派以及悟空戏,以飨读者。
  上海戏剧:此次系列展演的第一部是《齐天大圣》,这部戏有哪些看点?
  严庆谷:《齐天大圣》来自于京剧传统戏《闹天宫》,1月1日演出中包括的折子有“花果山”“弼马温”“桃园上任”“偷桃盗丹”“八卦炉”“十八罗汉斗悟空”。“花果山”之前原有“闹龙宫”这次未演出,另外还简化了“闹天宫”(“闹天宫”还将在12月演出),避免和“十八罗汉斗悟空”重复。
  在这次系列展演的几个大圣戏中,《齐天大圣》里的孙悟空形象是最丰富的,戏份是最集中的,服装色彩是最缤纷的。说色彩最缤纷,主要是孙悟空的行头多。孙悟空先是扎靠,再卸了靠穿官衣,卸了官衣穿蟒,脱了蟒换箭衣等等,鞋也是厚底薄底的换。所以如果是一个演员演下来,光换衣服就非常赶。说戏份集中,主要是因为剧情跌宕起伏,孙悟空的身份“几起几落”。说形象最丰富,是因为《齐天大圣》中的孙悟空展示了各种性格特征。
  从表演上来说,《齐天大圣》里的演员对文戏和武戏都有很高的要求。“闹天宫”出自清宫戏,因此念白以韵白为主,唱腔基本为昆腔。当年北派的杨小楼也擅演“闹天宫”,就是因为他唱得好,虎音膛音漂亮,观众听得过瘾。《齐天大圣》里的武打戏也是花样百出,每个流派各有所专。因此也非常考验演员。
  上海戏剧:郑派演《齐天大圣》有哪些特点,孙悟空的表演上有哪些讲究?
  严庆谷:郑派演绎孙悟空的特色,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在该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就在郑老非常强调孙悟空的“亮相”。郑老本身有武功底子,人又高大,所以他的孙悟空上场就要有威仪感,有气势。
  “花果山”上场孙悟空扎靠,上来和小猴子们有一番互动,这时李长庚来劝他上天,孙悟空没去过天宫,听说还给他的官职,于是他心痒了。场上有一把罗圈椅,这时围绕这把罗圈椅,孙悟空有许多动作和造型,包括脚穿进罗圈椅靠背这类花脸戏才有的动作。而从人物上看,既然是孙悟空,那他就不会像老生一样毕恭毕敬地坐着不动,孙悟空是坐不定,立不定的,他和李长庚对话时,利用有了这把椅子“歌舞”,既是表演的需要,也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弼马温”一折,对青年孙悟空的性格有很好的展示,他性格很倔强,既有猴性,比如好奇地撩起自己的官衣查看,倒着看名册,还用毛笔胡乱钩。又要不失年轻人的活泼可爱,骑马时一定要把鞍韂去掉,看到骏马就想要驯服马儿。这一场还要展示出孙悟空的聪明伶俐又精灵古怪,与天禧星君和马王爷两位神仙斗智斗勇。
  接下来的 “桃园上任”和“偷桃盗丹”两段,是孙悟空的文戏。从内行的角度而言,这文戏更难演,卖的是唱念和表演。如“桃园上任”中唱的【醉花荫】,不仅要满宫满调,还要表现出孙悟空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后春风得意的心情。“偷桃盗丹”虽然也是边唱边舞,但更注重表演的细节,考验的是对节奏的把握,戏很精彩,但千万不能演温了。先说喝酒时被辣到舌头,却又不甘心,继续品尝玉液琼浆,结果辣得不行,一边吐舌头,一边用手搧个不停。再说吃桃,猴子遇见桃子如同猫见到鱼一般,何况是仙桃,吃起来那叫一个欢。刚开始边吃还边环顾四周环境,吃到后来就忘乎所以了,吃两口就随手扔掉,再挑更大的桃子。吃桃时两腮的肌肉尽可能动的幅度要大,感觉两腮被桃肉塞满了似的。而吃金丹则不同,肌肉动得幅度要小,做快速叩齿状,如同嚼豆一般。不过无论喝与吃都不能忘记猴性,所谓猴子屁股坐不定,眼神和身段都在一种动态中进行。
  上海戏剧:《齐天大圣》中还设计了精彩的打戏,这部戏的打戏有哪些特色?
  严庆谷:“十八罗汉斗悟空”是打戏,郑老自己出手其实并不多,上京的赵国华老师出手很精彩,为了钻研打出手,动了很多脑筋,也请教了许多前辈。我从学生时代起就向他学戏。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把打出手融入到郑派的大圣戏中来,可以说是一代代继承者们继承发扬的成果。这段开打设计得比较逗趣,从人物上看,打的一方是孙悟空,孙悟空开打当然不能太严肃了,另一方的十八罗汉造型各异,手持兵器也各不相同,戏中孙悟空还要从罗汉手里夺过兵器对战,有时是刀,有时是棍,有时是锤,有时一个人玩,有时是一对一,一对二,有时又是群体,因此我们非常用心设计,出手动作都是不一样的,很有看头。这场戏里还有个看点,是罗汉把手里的锤,四个长锤和四个短锤摆出一个门框的造型,然后孙悟空一挑,锤子像漫天开花一样。这是化学把子的一种,化学把子在海派京剧中是很重要的一种创新,区别于正正经经打的把子。当时南方演出市场活跃,于是京剧艺人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所以出现了化学把子,并不真打,更强调视觉和技巧,更花哨,像做实验一样,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这一类的技巧使用更要注意和情境贴合,才不会让观众有炫技之感。
其他文献
上海文化广场每年举办的 “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到2016年,已走入第五个年头,今年首次有中国台湾的音乐剧参与展演中。相对于大陆的创作,台湾对于华语音乐剧又有哪些创意之道呢?音乐剧《天天想你》以流行音乐史上的传奇音乐人张雨生为题,23首张雨生经典歌曲为串联。而音乐剧《向左走 向右走》由画家几米的绘本《向左走 向右走》改编而来。从整体上来看,《天天想你》和《向左走 向右走》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一个来
期刊
幻想——更高的真实  幻想,在《玻璃动物园》中占有极大的重要性。作为叙事者的汤姆一上场便说,“他(魔术师)给你们的是伪装成真实的幻想。我给你们的是伪装成美丽幻想的真实。”这里,汤姆是在代替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说话。  对威廉斯来说,幻想是远比现实中的细枝末节更为重要的东西。它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更高的真实。  他在《上演笔记》一文中写道,“真实、生活或现实是一样活的东西。在根本上,只有通过变形,通过
期刊
在观众接受“女王召见”之前,王室管家郑重地向观众解释女王自即位起在每周二接受首相的觐见,与首相有20分钟交流的不成文惯例。同时,他隆重推出这一惯例的见证者——两把自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为召见首相定制的古董椅子,椅子在宫中的特定角落迎送了几代帝王,它们的来源、质地、换软装的时间都被精确记载——似乎白金汉宫有关的一切人事物都如同博物馆中的文物事记一样缺乏温度,其中包括女王本人,她的生活就是工作,是传统制
期刊
三十年前,一部妙趣横生的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吸引了中国几代观众。2016新年伊始,当我在朋友圈里发了同名话剧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的信息,朋友们纷纷表示对这部作品记忆犹新,许多细节至今想起来都会发笑,那是我们曾经也有过的经历。这部具有俄罗斯气质的喜剧作品因为这次话剧版的在华演出,一下子打开了中国观众记忆中的闸门,令人倍感亲切。  口是心非皆有戏  话剧《办公室的故事》的主演是当年为影片中女主
期刊
弗朗索瓦丝·萨冈在18岁的时候以《你好,忧愁》一跃成为法国文学界的新星,因为就像世人对她本人的描述一样,在作品中她直接描绘了一个天真又危险、脆弱且叛逆的少女塞茜尔的故事。塞茜尔青春反叛,理想是“要过一种卑鄙无耻的生活”,这跟大众对萨冈的印象“一个迷人的小魔鬼,一双藏匿着天真的眼眸,与世界保持距离的冷漠,对人与人间关系的洞察,一丝微笑伴随着羞怯,如同我们眼中永远天真的孩子”不谋而合,塞茜尔和爸爸、西
期刊
从北京返沪已经多日,长宁沪剧团在首都长安大戏院演出沪剧《赵一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依旧回响在耳边。开座谈会那天,街头漫天大雪,会上却热气腾腾。一些专家把这台演出说成是缅怀先烈的良心戏,一句“小剧团有大担当”的评语更如电光石火。我把这句话当作对我们剧团、对自己的鞭策和诫勉。新年来临,就讲讲我对剧团剧目创作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吧!  紧贴时代脉搏和两条腿走路  我们是一家区属剧团,各
期刊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推出了儿童剧《泰坦尼克号》,曾经看着电影《泰坦尼克号》谈恋爱的年轻家长们,带着对经典膜拜的心理,带着对该剧的好奇,牵着宝宝走进剧场,走进《泰坦尼克号》的世界。  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提出了疑问,这是根据爱情电影改编的吗?这是给孩子看的儿童剧吗?那么,让我们用一种学龄孩子必修的逻辑思维来解构一下“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经典的电影,电影中的爱情桥段和主题歌像藤蔓一样
期刊
像蒋星煜这样96岁高龄,又出了九大部文集的老人,无论如何是足以使人羡慕的。算起来我比蒋先生要小二十多岁,年轻的时候,我就曾以有蒋星煜这样的老师而自豪。  当年上海就有一家专门关注戏剧的刊物,叫《上海戏剧》。这家编辑部有个群体,都是戏剧人。当时我在儿艺学馆学习表演,但喜欢戏剧评论,给《文汇报》写了篇关于日本音乐剧的剧评,后来又写了篇评《杜鹃山》的稿子,《上海戏剧》编辑周牧先生就来找我,见到我就说你那
期刊
日前,《中国现当代编剧学史料长编》首发式暨修订版启动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作为本书主编,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学科带头人陆军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他介绍了编撰本书的缘由:编剧作为专业,有2500年的历史,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论断。现存的古希腊戏剧,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剧本也有2400来年了。编剧的相关研究,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算起,也有2300余年。中国戏剧晚出,现存最早的戏曲剧本是南宋的《
期刊
“看戏嘛,图个乐子”,爷爷辈的老人经常这样说,传统戏曲中亦不乏《拾玉镯》《三岔口》《梅龙镇》这样的轻喜剧,但放眼今天的新编戏曲市场,却鲜少发现喜剧的身影。是观众不爱看喜剧了吗?显然并非如此,近年来话剧界《喜剧的忧伤》《蒋公的面子》《驴得水》等作品的走红就证明喜剧依然是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新编戏曲之所以出现“十戏九悲”的局面,实际上是一种与观众脱节的表现。究其原因,或许是屈从于评奖的压力——在戏曲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