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学生所有学习领域,越来越被学生所接受、所赞赏。因此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快转变角色,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回归课堂本色,突出课堂主人——学生。所以教师在指导、辅导、引导、诱导和疏导重点和难点的时候,不能一味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体,而要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并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改变观念,教学设计与思考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再不能以老眼光、老思路灌输学生,要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即自主、合作与研究性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当然,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要的,不但不能削弱,还要加强。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都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挖掘学生潜能,为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下面结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谈一谈研究性学习氛围的营造,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化学新旧教材有很大区别,新教材较旧教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版面设计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图文并茂,排版生动活泼,配以大量彩图、照片、卡通画,增强可读性和可视性;二是新教材对知识结构的编排有创新,更科学、合理的新教材编排更符合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筛单到复杂、由感知到理解的认识顺序,充分体现知识的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是新教材更贴近生活、环境、科技,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四是更重视实验,更贴近生活实际。
同时,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删去了某些偏、繁、难、旧的教学内容,相应地增加了一些实验内容。如《碱金属》一章原先安排演示实验8个,现在安排十多个。其他各章演示实验也有所增加,学生实验由原先的必做7个,选做1个,增加到必做8个,选做5个,同时还安排了家庭小实验6个。这样调整一方面体现了化学学科实验性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步骤,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
二、根据新教材特点营造学生积极研究性学习氛围
根据新教材设计意图和编排特点,研究性学习中应着重体现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其通过探究过程,体验经历,获得感悟,从而内化与提升对探究的理解。当然,注重探究过程的同时还要注重探究结果。因为没有结果的探究是不完整的探究,过程与结果并重。
如新教材第二章《碱金属》在内容表达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一预测—实验—讨论归纳”的编排思路。因此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最终提炼出碱金属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展示与交流,通过展示与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态度,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并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逐步养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和自信,促进学习效率提高。
三、根据新教材中编排的实验营造多种研究性学习氛围
高中化学新教材编排了多项实验内容,即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课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如研究性课题活动:电池与环保,在学生开展活动之前,教师不做任何提示,但要时刻注意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做阶段性引导。第一阶段,可能少数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科学实践思路和方法指导,确定方向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并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结合创造能力解决问题,使研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在此活动中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究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通过动手学生自制了水果、蔬菜、饮料等电池并且收集了大量有关电池与环保的国内外资料,不仅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培养了学生问题设想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通过研究性活动的自我参与过程,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尤为深刻,在自觉与不自觉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这是传统单纯说教无法实现的。
四、充分利用新教材中提供的阅读材料和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
新教材设计与编排了许多德育素材,以突出化学史教育,从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例如,第四章《卤素》探究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和理解问题,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注意其特殊性。在学习可逆反应时可引导建立对立统一观点。在讨论稀硫酸和浓硫酸性质差异时引入“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又如在班级开展侯氏制碱法和钾发现历史的讨论,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信念及为中国勇于牺牲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需要,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适时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做好必要的指导、辅导、引导、诱导与疏导,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意志和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与发展,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结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谈一谈研究性学习氛围的营造,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化学新旧教材有很大区别,新教材较旧教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版面设计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图文并茂,排版生动活泼,配以大量彩图、照片、卡通画,增强可读性和可视性;二是新教材对知识结构的编排有创新,更科学、合理的新教材编排更符合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筛单到复杂、由感知到理解的认识顺序,充分体现知识的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是新教材更贴近生活、环境、科技,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四是更重视实验,更贴近生活实际。
同时,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删去了某些偏、繁、难、旧的教学内容,相应地增加了一些实验内容。如《碱金属》一章原先安排演示实验8个,现在安排十多个。其他各章演示实验也有所增加,学生实验由原先的必做7个,选做1个,增加到必做8个,选做5个,同时还安排了家庭小实验6个。这样调整一方面体现了化学学科实验性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步骤,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
二、根据新教材特点营造学生积极研究性学习氛围
根据新教材设计意图和编排特点,研究性学习中应着重体现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其通过探究过程,体验经历,获得感悟,从而内化与提升对探究的理解。当然,注重探究过程的同时还要注重探究结果。因为没有结果的探究是不完整的探究,过程与结果并重。
如新教材第二章《碱金属》在内容表达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一预测—实验—讨论归纳”的编排思路。因此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最终提炼出碱金属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展示与交流,通过展示与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态度,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并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逐步养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和自信,促进学习效率提高。
三、根据新教材中编排的实验营造多种研究性学习氛围
高中化学新教材编排了多项实验内容,即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课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如研究性课题活动:电池与环保,在学生开展活动之前,教师不做任何提示,但要时刻注意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做阶段性引导。第一阶段,可能少数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科学实践思路和方法指导,确定方向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并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结合创造能力解决问题,使研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在此活动中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究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通过动手学生自制了水果、蔬菜、饮料等电池并且收集了大量有关电池与环保的国内外资料,不仅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培养了学生问题设想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通过研究性活动的自我参与过程,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尤为深刻,在自觉与不自觉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这是传统单纯说教无法实现的。
四、充分利用新教材中提供的阅读材料和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
新教材设计与编排了许多德育素材,以突出化学史教育,从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例如,第四章《卤素》探究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和理解问题,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注意其特殊性。在学习可逆反应时可引导建立对立统一观点。在讨论稀硫酸和浓硫酸性质差异时引入“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又如在班级开展侯氏制碱法和钾发现历史的讨论,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信念及为中国勇于牺牲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需要,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适时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做好必要的指导、辅导、引导、诱导与疏导,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意志和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与发展,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