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散琼枝出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430lusof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教师应当把人格教育广泛地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的才能所在领域,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由一方面的成功启动其他方面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信仰,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自身的完善和最大可能的发展。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人格教育,完成“育人”这一职能呢?
  我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作文如做人”的道理,把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作为我语文教学的第一等大事,把让作文提升学生人格境界作为我语文教育的第一等追求。
  一、哲理故事,丰富积淀、思考人生的心灵暖炉
  写作是厚积而薄发,这是任谁都懂的道理。积淀,既是写作技巧、语言功底、思辨思维等诸方面知识与能力的积淀,又是思想修养、生活态度、为人处事等诸方面“做人”的积淀。积淀的过程,是一个酝酿的过程,是一个思索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哲理故事从生活中来,积淀哲理故事,既为作文积淀了材料,又为人生积淀了养料,是学生进行“积淀”的重要内容。
  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的摘抄,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早已养成习惯,而对哲理故事限于生活经历、阅读范围感悟不多,甚至无从措手。我从《报刊文摘》中选取了25则意义隽永的哲理故事,让课代表利用中午、傍晚时间抄在黑板上,供学生摘抄、体会。
  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使自身角色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哲理故事涉及的都是非智力因素,如性格、宽容、意志、平和、上进、自信等,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积极信念,抛却自卑、自轻、自贱的消极态度,有助于良好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二、自由作文,促人反省、品味成功的精神家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国古人自觉的反省精神让后人高山仰止,他们的身上也由此散发着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而如今,反省精神在浮躁、喧嚣的年轻一代中正逐渐走向丧失,网络游戏、滑冰蹦迪、咖啡可乐……太多的诱惑使他们静不下心来反省,缺乏反省的后果是迷失自我!
  自由作文则是“迫使”学生反省的最好阵地,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练笔,内容不限。小到生活琐事、个人心情,大到国家大事、民族前途,皆可大书特书,畅所欲言。练笔不打分数,寻优点为主,大增学生信心,因此颇受学生欢迎。鲁迅先生说过:“以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在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而以学生的阅历、文笔更不可要求过高,他们敢写、爱写是莫大喜事。在这敢写、爱写中,他们多多少少就有了“反省”,我逐渐引导他们思考自己,思考生活,思考得,思考失……
  另外,提醒学生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散文、小小说、剧本、诗歌、杂文、文学评论等等,提醒学生“自由”并不是记流水账,不是胡编乱造,谋篇布局、语言表达仍要思考推敲,不能马虎。
  批阅学生练笔是我的一件大乐事,青春年华的真性情、真感受、真思想的率真表白怎不令人欣喜呢?欣喜之余,我又乐修改、升格学生练笔而不疲,常用面批方式,与学生探讨写作的技巧、谋篇,启发引导、深入挖掘,然后将一篇篇学生习作投寄到各级报刊。几年来,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的学生习作有二十多篇。发表使学生品味了成功的喜悦,大增了继续写作的信心。
  三、命题作文,关注热点、孕育责任的灵魂拷问
  这里说的命题当然指的是命“话题”。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原则,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时空中大施手脚,更易于展示真实的水平,表达真实的思想。
  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我认为不仅是为考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拥抱新生事物、表达独特见解、孕育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责任感,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由封闭的静态的转变成开放的动态的,让作文彰显一位青年才俊对大众、对传统、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对人类的关怀。既是对学生灵魂的拷问,也是个性的张扬。
  以上是我作文教育的一些尝试和实践,意欲推动作文与做人的人文互动,把学作文与学做人结合起来,期待学生拨开青春的迷雾,展现玉树临风的人格。
其他文献
近年来,作文创新轰轰烈烈,创新作文层出不穷,但有些所谓创新华而不实,虽然形式灵活,令人耳目一新,但内容空洞,缺乏生活气息,缺乏真挚的情感,缺乏鲜明的个性,创新似乎走向了某种极端。我以为学生作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只要与别人不一样,有独到之处,就是创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回归写作的本体,引导学生多角度审题、多角度立意、多角度构思,激活学生思维,让作文百花齐放,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途径一:
期刊
所谓人文精神,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生命的珍惜。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人文精神”?似乎是有的。占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不就是“人”的学说吗?但是,这里的“人”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民族、国家的“类”人,而不是“个”人。而且,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
期刊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主阵地、主渠道。“预设”,本指语句中所包含的使其有真值或有意义的估计,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来解释,即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制教学方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教学有可能并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预先设计。“生成”,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
期刊
语文是什么?有过见仁见智的形象化的诠释。有人说,她是明媚的春天,其色姹紫嫣红,风光无限;有人说,她是迷人的花园,其香沁人心脾,良久不散;有人说,她是窖藏的美酒,其味绵长醇厚,百品不厌。为何有这样的说法?究其原因,它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有一定的关系。语文是生活与情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生活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思想的载体,闪烁着人文的光芒。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净化学生的心灵
期刊
“颠倒的教室” 起源于Salman Khan在TED的演讲,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同传统的中国教育相比,“颠倒的教室”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由教师驱动的模式。在新模式下,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像一个导师、指导者,课堂的互动更多。为了更好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
期刊
众所周知,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而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无疑是通过举手的形式展示出来的。但是,现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初中学生知识都掌握了,但是就是不肯举手。那么如何去提高初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举手率呢?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调查学生不举手的原因,再去对症下药地找寻提高学生举手率的方法。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通过
期刊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
期刊
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却大多存在着课堂提问模糊不清、过于概括、提问缺乏针对性以及提问一点即过、流于形式等问题。如何正确地进行课堂提问,发散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
期刊
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为了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方法和途径较多。在教育教学中,立足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并针对语文素质教育的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丰富课堂,形成特色  在我的教学里,优化每一堂课,主要是融进音乐、绘画、植物标本制作、剪纸艺术、园艺栽培、手工制作、表
期刊
每当我告知学生下一节课为写作课的时候,班级里总会唏嘘一片。是的,学生普遍恐惧写作,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话题时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什么,不知道从哪儿开始下笔。由于刚入初中的孩子对于作文锻炼还少,在面对话题时,缺乏足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得他们提笔皱眉,无法得心应手。  虽然学生害怕写作,但学生并不拒绝阅读。我时常会给学生发一些不带任务的阅读材料,学生很乐意接受这些东西,我的学生反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