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103-01
能力的培训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學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喜欢听生动的故事,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2、指导阅读。
针对学生不善读书、不会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讲授原高中世界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当讲到原始社会解体时,考虑到它对以后讲授亚非奴隶制国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必须让学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会解体时经历的变化,从而形成明确的概念。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认识了经历过的四次大变化,由此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惑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4、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所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世界史讲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妆税亩;商鞅变法与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沙俄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在纵横联系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
二、重视传授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会学生思维,即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授予学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算最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只有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历史思维的品格,因此,传授思维方法,首先要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概括法、分类法等,结合有关知识的讲授给学生。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所掌握,便会大大加强其思维的科学性,使他们能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水平。第三,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所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历史思维的品格,还应切实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适时适度。
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器官。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课堂上只有当学生出现“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对此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此外,启发思维要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适时适度地指挥学生的思维活动。
2、因人循序。
教师培养思维能力,应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因为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思维类型等是各不相同的,必须因人而导。另外,还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引导。
3、反馈强化。
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时,教师要注意接受学生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作出相应的控制调节。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教师应作出评价,以强化学生思维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过程中的错误。
4、尊重主体。
日常教学或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主动权,给学生创设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机会。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
能力的培训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學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喜欢听生动的故事,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2、指导阅读。
针对学生不善读书、不会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讲授原高中世界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当讲到原始社会解体时,考虑到它对以后讲授亚非奴隶制国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必须让学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会解体时经历的变化,从而形成明确的概念。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认识了经历过的四次大变化,由此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惑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4、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所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世界史讲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妆税亩;商鞅变法与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沙俄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在纵横联系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
二、重视传授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会学生思维,即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授予学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算最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只有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历史思维的品格,因此,传授思维方法,首先要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概括法、分类法等,结合有关知识的讲授给学生。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所掌握,便会大大加强其思维的科学性,使他们能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水平。第三,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所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历史思维的品格,还应切实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适时适度。
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器官。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课堂上只有当学生出现“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对此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此外,启发思维要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适时适度地指挥学生的思维活动。
2、因人循序。
教师培养思维能力,应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因为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思维类型等是各不相同的,必须因人而导。另外,还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引导。
3、反馈强化。
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时,教师要注意接受学生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作出相应的控制调节。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教师应作出评价,以强化学生思维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过程中的错误。
4、尊重主体。
日常教学或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主动权,给学生创设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机会。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