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当代职高生的主要特点及心理问题, 提出通过体育教学手段和培养目标促进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对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 职高; 体育课程; 心理健康
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成人、成才与发展, 大量调查表明, 心理障碍, 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职高的学生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 例如忧郁、狭隘、嫉妒、敏感、自卑等。据某职校对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职高生心理素质不良, 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而且由调查中发现, 在职高生中有一部分人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 而只有极少数人十分肯定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大多数人都持无法确定的态度, 这说明职高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一无所知, 关于心理问题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由于人们通常认为只有精神疾病的表现才算是有心理问题, 所以对于很多职高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予正视与承认, 因此也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心理帮扶和疏导。职高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 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 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 增进身心健康, 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 加强对职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就成为各职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1 职高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1.1 生存环境问题很多学生家庭贫困, 这导致他们从小形成了一种严重自卑心理, 情绪受到压抑, 心情得不到很好的释放, 不能够及时缓解自身的压力;
1.2 带有职校特点的心理问题表现一部分学生对于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职校的学生所面临的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们同样十年寒窗, 同样怀着高远的梦想, 想像着通过高考能够达到人们价值观念中所说的金榜题名。然而中考下来, 他们未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 只得选择职高就读, 心目中的高中与现实中的高中发生冲突, 全新的教学模式, 都会让他们产生困惑, 从而导致心理失调。职高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 如果不及时调整, 就会变得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 许多学生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 陷入苦闷的泥坑不能自拔。
1.3人际交往问题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想要和别人交往, 但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去交往, 或者在交往失败后, 导致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 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 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 但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 有的不愿对别人敞开心扉, 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致别人的反感, 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现象十分普遍。进入职校, 人际交往面拓宽了,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 。
1.4 生活问题有的学生以前曾经受过挫折, 有的学生父母离异, 学生长期不和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 导致学生不能够享受到正常人所有的亲情, 觉得生活缺乏乐趣、对世界有一定的不正确认识, 心灵产生了阴暗面, 因此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表现出敌意, 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也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1.5 情感问题是职高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问题, 随着职高生生理的成熟, 职高生对情感问题的认识与处理正确与否, 已经严重影响职高生的心理健康。在这个阶段里, 职高生的发育已基本上接近成人水平, 个个体格健壮, 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职高生对生理发育与性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困惑、对性的强烈渴望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以及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 都是诱发职高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1.6 就业问题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要求日益呈现的多样化, 频频受挫。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事业观; 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就业, 为促进学生就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 体育对职高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 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入痛苦和懊丧之中, 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二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 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 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 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 而会把烦恼抛到脑后, 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 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还是明确的, 男同学比女同学认识好, 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受到更多的体育指导和体育条件保障。这说明大学生非常认同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 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2.2 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 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 会让人慢慢的改变孤僻的习性, 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 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 以勇敢无畏精神去战胜困难, 越过障碍, 克服胆怯和自卑。参加乒乓球, 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 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等心理障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随和, 而下棋、打太极拳、瑜珈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燥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调查表明, 有60%的职高生喜欢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和竞争性, 尝试这些项目的锻炼不仅需要娴熟的球技, 更需要默契的配合; 既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又增进了学习交流,克服闭锁、孤独的心态, 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2.3 利用体育课程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 就越容易相互了解, 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 密度越大, 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与感受。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 其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 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 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 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 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 不仅需要体力上的努力, 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 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 掌握了动作技术, 克服了困难, 磨练了意志, 锻炼了自己, 也了解了他人, 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2.4 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和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调查表明, 当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各类体育比赛时, 积极参与的同学占70%左右, 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有集体主义观念, 关心和爱护集体荣誉, 不管自己是否上场参加比赛, 重要在! 参与, 符合体育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院系的学生, 为了观看和参加比赛, 可以抛开平时怨恨, 隔阂和距离, 一起痛快淋漓地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 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与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 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无形之中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 平衡心态, 促进人际交流。特别是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竟争, 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 看到运动员不畏强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和得分时, 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 仿佛自己身临其境。比赛过程的起伏跌宕, 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也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 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教训和经验, 为今后的参与活动、比赛甚至人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要, 让每位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健康是紧密相联的, 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时, 都应充分考虑到如何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应结合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生存和就业方面的压力, 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疏导和教育, 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与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 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文化传。
3 结语
排球意识是排球运动员最宝贵的精髓, 是比赛中指导正确行动的活的灵魂。排球意识主要由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战术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要素构成。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对学生排球意识的培养是排球教学与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职高生排球意识的培养要与排球技战术教学实践密切结合, 并渗透融入到整个教学与训练之中。排球意识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 在教学与训练实践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 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还要与职高生素质教育、思维教育及技战术教学有机结合, 以便不断提高学生和队员的心理素质、行为作风和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志勇. 体育教学论[M ]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 顾静. 发现或学习法在排球普修课中的运用[ J]. 武汉体育
学院学报, 2000( 2) .[ 3] 马金玉. 论高校排球技战术教学中对学生排球意识的培养
[ J]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7, 11.[ 4] 梁斌. 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7.
【关键词】 职高; 体育课程; 心理健康
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成人、成才与发展, 大量调查表明, 心理障碍, 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职高的学生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 例如忧郁、狭隘、嫉妒、敏感、自卑等。据某职校对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职高生心理素质不良, 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而且由调查中发现, 在职高生中有一部分人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 而只有极少数人十分肯定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大多数人都持无法确定的态度, 这说明职高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一无所知, 关于心理问题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由于人们通常认为只有精神疾病的表现才算是有心理问题, 所以对于很多职高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予正视与承认, 因此也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心理帮扶和疏导。职高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 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 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 增进身心健康, 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 加强对职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就成为各职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1 职高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1.1 生存环境问题很多学生家庭贫困, 这导致他们从小形成了一种严重自卑心理, 情绪受到压抑, 心情得不到很好的释放, 不能够及时缓解自身的压力;
1.2 带有职校特点的心理问题表现一部分学生对于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职校的学生所面临的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们同样十年寒窗, 同样怀着高远的梦想, 想像着通过高考能够达到人们价值观念中所说的金榜题名。然而中考下来, 他们未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 只得选择职高就读, 心目中的高中与现实中的高中发生冲突, 全新的教学模式, 都会让他们产生困惑, 从而导致心理失调。职高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 如果不及时调整, 就会变得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 许多学生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 陷入苦闷的泥坑不能自拔。
1.3人际交往问题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想要和别人交往, 但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去交往, 或者在交往失败后, 导致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 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 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 但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 有的不愿对别人敞开心扉, 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致别人的反感, 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现象十分普遍。进入职校, 人际交往面拓宽了,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 。
1.4 生活问题有的学生以前曾经受过挫折, 有的学生父母离异, 学生长期不和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 导致学生不能够享受到正常人所有的亲情, 觉得生活缺乏乐趣、对世界有一定的不正确认识, 心灵产生了阴暗面, 因此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表现出敌意, 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也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1.5 情感问题是职高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问题, 随着职高生生理的成熟, 职高生对情感问题的认识与处理正确与否, 已经严重影响职高生的心理健康。在这个阶段里, 职高生的发育已基本上接近成人水平, 个个体格健壮, 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职高生对生理发育与性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困惑、对性的强烈渴望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以及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 都是诱发职高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1.6 就业问题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要求日益呈现的多样化, 频频受挫。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事业观; 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就业, 为促进学生就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 体育对职高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 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入痛苦和懊丧之中, 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二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 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 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 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 而会把烦恼抛到脑后, 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 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还是明确的, 男同学比女同学认识好, 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受到更多的体育指导和体育条件保障。这说明大学生非常认同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 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2.2 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 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 会让人慢慢的改变孤僻的习性, 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 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 以勇敢无畏精神去战胜困难, 越过障碍, 克服胆怯和自卑。参加乒乓球, 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 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等心理障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随和, 而下棋、打太极拳、瑜珈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燥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调查表明, 有60%的职高生喜欢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和竞争性, 尝试这些项目的锻炼不仅需要娴熟的球技, 更需要默契的配合; 既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又增进了学习交流,克服闭锁、孤独的心态, 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2.3 利用体育课程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 就越容易相互了解, 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 密度越大, 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与感受。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 其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 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 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 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 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 不仅需要体力上的努力, 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 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 掌握了动作技术, 克服了困难, 磨练了意志, 锻炼了自己, 也了解了他人, 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2.4 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和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调查表明, 当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各类体育比赛时, 积极参与的同学占70%左右, 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有集体主义观念, 关心和爱护集体荣誉, 不管自己是否上场参加比赛, 重要在! 参与, 符合体育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院系的学生, 为了观看和参加比赛, 可以抛开平时怨恨, 隔阂和距离, 一起痛快淋漓地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 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与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 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无形之中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 平衡心态, 促进人际交流。特别是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竟争, 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 看到运动员不畏强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和得分时, 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 仿佛自己身临其境。比赛过程的起伏跌宕, 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也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 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教训和经验, 为今后的参与活动、比赛甚至人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要, 让每位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健康是紧密相联的, 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时, 都应充分考虑到如何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应结合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生存和就业方面的压力, 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疏导和教育, 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与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 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文化传。
3 结语
排球意识是排球运动员最宝贵的精髓, 是比赛中指导正确行动的活的灵魂。排球意识主要由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战术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要素构成。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对学生排球意识的培养是排球教学与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职高生排球意识的培养要与排球技战术教学实践密切结合, 并渗透融入到整个教学与训练之中。排球意识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 在教学与训练实践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 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还要与职高生素质教育、思维教育及技战术教学有机结合, 以便不断提高学生和队员的心理素质、行为作风和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志勇. 体育教学论[M ]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 顾静. 发现或学习法在排球普修课中的运用[ J]. 武汉体育
学院学报, 2000( 2) .[ 3] 马金玉. 论高校排球技战术教学中对学生排球意识的培养
[ J]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7, 11.[ 4] 梁斌. 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