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现实困境与适时转向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zhilin123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国际传播的研究方法,在注重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对外传播构成巨大障碍的“中国威胁论”进行了全球背景下的分析和研究。尤其对美国、西欧、日本、印度四个国家(地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在看似同样的“中国威胁”论调下,隐藏的其实是各个国家的不同想象和各种诉求。本文认为,我们要迅速改变以往“大一统”的对外传播格局,应立即实施区别化、区域(国别)化、精准化的对外传播战略。通过迅速实施这一战略,大大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现实困境
  1990年5月,就在冷战时代即将告终之际,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友秀却在《诸君》月刊上就“未来的中日关系走向”发表了《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一文。在该文中,村井友秀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国家,它作为一个完全有条件给世界带来影响的大国而存在于国际社会”,而当前,它“正希望通过实现四个现代化重新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其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和迅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对于未来的日本而言,很可能是个“潜在的威胁”。①因为这个“著名”的推断,该文因此得以被国内很多学者冠为诱发世界“中国威胁论”的滥觞之作。
  然而事实上,村井友秀在该文中却明确表示,“中国威胁”观在日本影响甚微。他发现,“在今天的日本,过去那种‘先进的日本与落后的中国’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富裕的日本与贫穷的中国’的意识。在中国面前,日本的先进国家意识和优越感反而越来越强了。”因此,“在当今日本,将中国看成是日本的威胁的人,数量极少。即使从各种舆论调查来看,也只有百分之几的人认为中国是威胁,而且,同朝鲜相比,来自中国的威胁更小。”②而他之所以得出“中国是个潜在的威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未来的推断。
  当时还是“人微言轻”的村井友秀,对“中国是个潜在的威胁”的推断,显然在当年并没有引起日本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太多关注;同样,在中国也只有同年8月的《参考资料》摘译了该文,但并没有作太多评述。
  真正将“中国威胁”话语引入国际学术界和国际舆论场的是20世纪末的美国知识界。1992年秋,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罗斯·芒罗在美国保守派“传统基金会”主办的《政策研究》(Policy Review)上发表了《正在觉醒的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一文,宣称“由于中国的军事力量正在迅速扩大,而且还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共产主义国家,现在虽然还不能断定中国将取代前苏联而成为美国的‘新敌人’,可是,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战略方面,中国都将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利益构成一种越来越大的威胁。”③该文发表后立即在国际学术界激起了回音,如英国学者西格尔(Gerald Segal)、罗伊(Denny Roy)也随后抛出了《即将到来的中国和日本的冲突?》、《中国经济增长对亚太安全的后果》等文。
  在国际新闻界,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也纷纷涌现。据郭隆隆和赵念渝的统计,在1992年初至1994年底期间,美、日、英、法等国的报刊上先后曾出现了70多篇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文章④。
  然而,它的影响还不仅仅囿于国际学术界和新闻界的争论,事实上也成为了国际政经界的一个常用话语。
  可见,“中国威胁论”的出现,虽然源于日本学术界的“发现”,但是其真正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统治”话语,却是源于西方学术界、新闻界和政经界的共同推动。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知识界与政经界就一直主导着世界“中国威胁”形象的生成与传播,并直接左右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威胁”论述。国内学者周宁认为,自现代性发生以来,西方的中国形象就一直是世界中国形象的建构起点,“即使该国家地区具有自身的中国形象传统,也难以拒绝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规训’,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国家地区中的中国形象,不过是掺杂着本土想象的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再生产形式。”⑤仅从“中国威胁论”的世界话语体系来看,似乎是又一次佐证了周宁的判断。我们通过研究却又发现,“同样的威胁”背后隐藏的其实却是“不同的想象”。
  从“中国威胁”形象的空间维度来看,不同国家的“威胁”想象明显存在着较大差异。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2年的一份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美国民众却并不认为中国是个“讨厌的国家”,真正将中国视为一个“讨厌的国家”的只是部分西欧国家和个别邻国,在这其中又以日本对中国的印象最差。不过,尽管有些西欧国家对中国印象不佳,但是多数西方国家仍然认为中国是个“不错的国家”。也就是说,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并不存在着一个统一的西方。
  从“中国威胁”形象的历史维度来看,不同国家的“中国威胁”想象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着较大的起伏。在这其中又以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威胁”想象变化幅度最大。以日本为例,在2002年,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都对中国的印象趋向积极和正面,但是到了2008年,这一数据已下降至14%。
  从“中国威胁”的具体指向来看,“中国经济威胁”的认可度在各个国家普遍较低,但是“中国军事威胁”的认可度却在大部分国家都占有较高比例。皮尤中心2005年至2011年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和部分西欧国家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普遍有一种担忧情绪,而日本虽然和中国在领土、历史等问题上冲突不断,也是“中国军事威胁论”的主要传播地,但是却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于己有利。可是同样是邻国,在印度却只有29%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于己是个“好事”。
  虽然各个国家的“威胁”想象都不尽相同,但是在这些国家中,又以美国、日本、印度以及德、法等部分西欧国家对中国的情感最为微妙,表现更为典型。它们既是“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威胁论”的重要传播场域。美国的“外冷内热”、日本的“外热内冷”、德法的“失落心态”、印度的“竞争情结”都在他们对中国的“威胁”想象中一览无遗地呈现了出来。   “中国威胁形象”的形成和传播,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和外交关系,也间接导致了各种现实问题的频繁发生,如地缘危机的激化、贸易冲突的爆发等。因此,如何向世界正确地说明中国,如何实现我们对外传播的转向,就成为了中国当下一个非常迫切的重大战略问题。
  适时转向




  针对国际社会面对中国崛起的不同态度和不同心理,我们除了要通过更为深刻、深入、科学的方法对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进行传播对象的研究外,还要迅速改变以往“大一统”的对外传播格局,立即实施区别化、区域(国别)化、精准化的对外传播战略。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具体而言,我们认为应当特别注重以下国家(地区)的对外传播战略。
  (一)面向美国的对外传播战略
  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担忧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源于现实利益的冲突,而是源于对美国“领导”地位的担忧。但是由于美国不仅是当今世界的头号经济、军事强国,而且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知识生产基地和信息传播中心,所以它在世界“中国威胁论”的生产和传播方面一直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因此,未来面向美国的对外传播要立足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加大中外学者的对话与交流,从知识生产的源头上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阐述框架和理论范式。这诚如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教授所提醒的“当中国现在还未成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时,我们的话语就难免软弱无力”。其二,加强中国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推动中国媒体成为世界中国信息(特指在世界信息体系中,中国信息所占有的百分比和影响力)的第一信息源和第一定义者。其三,加强与外国驻华记者,特别是美国记者的多方合作,为国际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向世界传递一个真实的中国提供各种帮助。其四,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和经济合作,消弭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疑虑心理。
  (二)面向西欧的对外传播战略
  民意上普遍将中国视作一个“威胁”的国家中一部分来自西欧诸国。不过他们和中国的冲突,与美国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与西欧诸国的冲突并不是源于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价值观的冲突,特别是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因此,面向西欧诸国的传播战略,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加强各种形式的文化对话,不断挖掘并发现中西文化中的共通之处,强调“世界文明”的共生理论,并在人类的共有价值上争取获得与他们更多的理论共识和情感共鸣;其二,通过大众传播、公共外交等多种方式,向西方世界巧妙地传递中国核心价值观中已呈现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的三个倡导中,有相当的部分是与世界文明价值体系一致的,这是值得我们十分关注和倾力沟通的);其三,充分注重欧洲诸国“文化极为丰厚”以及“崇尚多元文化”的特点,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流,以期进一步“唤起”他们对多方文明和智慧的向往,促使这些国家的民众从“现代化多元发展模式”的理解中,体悟中国选择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三)面向日本、印度等国的对外传播战略
  除了部分西欧国家之外,对中国的“敌视”和“猜忌”主要来自日本、印度、菲律宾等邻国。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这些“敌视”和“猜忌”中,以日本对中国的敌视和疑虑最深,印度也存在着相当的敌视现象,但是印度的嫉妒心理最为突出。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是,美国的“中国威胁论”在本国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焦虑(美国政客在竞选活动期间拿中国说事的情况尚属例外),反而却在中国邻国发挥了巨大影响,并成为一些政党和利益群体采取不当行为的重要借口。事实上,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并没有根本的冲突,文化上更是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是由于领土相邻,面对中国的重新崛起,它们难免产生了不信任和焦虑心理。因此,面向这些邻国的传播战略,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发挥地缘和人际传播优势,加强民间的交流和对话,增强邻国民众对中国的信任感和好感度;其二,注重政治话语传播的科学性,如在提及“海洋强国”等问题时,要注意特殊语境;其三,推进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的建设,提升中国媒体在邻国的影响力,化解美国“中国威胁论”在亚洲的话语霸权。总之,疏导邻国民众的焦虑、怀疑心理,是未来面向邻国实施传播战略的最大挑战,其间,日本问题将会更为棘手。
  (四)面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对外传播战略
  长期以来,在一些非洲民众眼里,中国一直是一个“超好”的国家。在拉丁美洲,大部分的民众对中国的形象也一直趋于正面。但是,近年来,由于受西方主流媒体的影响,“中国威胁论”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逐渐有了市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媒体在这些国家的“失声”和西方主流媒体的强大生产能力和影响力。此外,由于受经费和技术的限制,非洲、拉丁美洲媒体上的中国信息不得不采借于西方主流媒体,这也是“中国威胁论”在这些国家逐渐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面向非洲、拉丁美洲,未来的传播战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改变过去片面重视西方的传播战略,加强对非洲、拉丁美洲的传播力度,使中国成为在非洲的中国信息主要定义者;其二,以民间赞助的方式加强对非洲和拉丁美洲驻华记者的支持力度,使得他们成为中国信息的真正传播者,从而将一个真实的中国传播到非洲和拉丁美洲,以消除西方报道的负面影响;其三,面向非洲和拉丁美洲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对话、公共外交等,使他们成为中国形象的国际代言人。
  简而言之,解构美国政经界、知识界和媒体界的话语霸权;寻求和西欧国家在人类共有价值上的文化共识;消除日本、印度等邻国的疑虑心理;推进非洲、拉丁美洲的传播“去中介化”,是提高我国对外传播效果的必要路径。只有充分认识到我们对外传播面临的这些现实困境,并尽快实施区域化、差别化、精准化的对外传播战略,才能真正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消弭“中国威胁形象”在世界范围的负面影响,从而大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注释」
  ①【日】村井友秀: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J],诸君,1990,5,见:参考资料,1990(23480):67—69。
  ②【日】村井友秀: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J],诸君,1990,5,见:参考资料,1990(23480):65。
  ③解本亮:凝视中国: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51。
  ④郭隆隆,赵念渝编著,世纪之交的大国关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3。
  ⑤李勇:西欧的中国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总序27。
  ⑥该项目自2002年启动,至今已历经11年,项目跨域59个国家,调研样本近30万人。该文所引用的相关数据均来自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官方网站: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
  ⑦皮尤研究中心,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
其他文献
应如何应对电子书的冲击?中国的对外图书推广应如何与时俱进?每一个从事对外传播者都在思考。  电子阅读势不可挡  电子阅读的潮流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电子书的迅速普及使纸质书渐渐淡出图书市场。读者通过各种阅读器(包括电脑、手机、iPad、kindle等)可以阅读各种文学或非文学作品。电子阅读在欧美进展神速。亚马逊书店已成为全美(甚至全球)最大的电子书发行商,号称拥有300万kindle
期刊
在“自媒体”广泛运用、舆论生态多元化的今天,加强提升政府危机传播水平,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维护党和政府公信力、凝聚社会共识显得尤为必要。2012年5月26日,深圳发生一起因醉酒超速行驶而导致的车祸,造成3死6伤。事发后,以“肇事人涉嫌‘顶包’”为代表的各种猜疑和敏感话题迅速发酵,演化成为社会舆论质疑事件细节及政府处置工作的重大危机。深圳有关部门通过密集有序的新闻发布,公布事实,展示证据,回应质疑,
期刊
作为当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是展现文化特色与发展的一个绝佳角度。  2011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艺术画册《他们在创作:25位中国新锐艺术家》(英文版)At Work:25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选择了以中国当代艺术家为主题,邀请一位西方艺术策展人及摄影家进行采访、拍摄,从备受世界关注的艺术家入手,反映中国当代艺术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该画册的出版从策划前
期刊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1936年生于英国苏尔里,曾受教于英国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以一篇题为《曹寅与康熙皇帝》的论文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耶鲁大学历史系主任。“史景迁”这个中文名字蕴涵了很深的意义:“史”是Spence的中文译音,“史景迁”就是表达“景”仰太“史”公司马“迁”之意。  史景迁以研究中国历史
期刊
2012年以来,南京市委外宣办在一系列的城市形象宣传中,按照“以重大活动举办为契机、以画面语言表达为形式、以合意空间构建为核心”的原则,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以实现针对外国社会精英阶层的精确传播。  一是通过重大活动锁定社会精英传播对象。重大活动具有参与嘉宾层次高、社会影响大的特点,特别是国际性重大活动更能吸引外国社会精英阶层的参与和关注。2012年,南京市委外宣办先后抓住伦敦奥运会和第十五次中欧领
期刊
当我们发现,我们的生存空间正在被蔓延的水泥森林所包围的时候,当我们的食品正在受到来自农药、添加剂、抗生素等污染的时候,当我们被都市里飘荡的汽车尾气呛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当我们感到我们正在不断地被这个社会裹挟着向前飞奔,而难以从中“逃脱”的时候……你是否开始怀疑,这难道就是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吗?我们究竟要走向何方?就在我们疑惑之时,有这样一本书刮起了一阵清风,它带给我们警示,更带给了我们从一
期刊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同志关于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对外宣传的方向目标、重要任务和基本遵循,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
期刊
2013年7月10日和11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五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中美两国新一届政府继习近平首次访美后的第二次高层会谈,对于中美两个重要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短短两天的双边对话受到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进行了滚动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也发表了评论。  本文尝试比较新华社与境外主流媒体对此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报道
期刊
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于北京时间2012年2月7日正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播。笔者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尼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学习时有幸认识了曾担任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等知名国际媒体特派记者、现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顾问罗礼贤(Jim Laurie),其后就相关问题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  应在诸多事件上呈现中国视角  问:您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有怎样的期待?  答:中央电视台于201
期刊
1997年7月1日,作为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香港履行防务。至今,香港仍有100多家外国传媒机构包括西方主要通讯社,在香港设立的亚太区总部或办事处。置身新闻资讯高度发达的特殊环境,驻香港部队官兵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备受海内外舆论关注。自进驻香港之初编设驻军新闻发言办公室以来,驻香港部队通过驻军新闻办,及时加强与特区政府、香港媒体和市民沟通,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