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发现,我们的生存空间正在被蔓延的水泥森林所包围的时候,当我们的食品正在受到来自农药、添加剂、抗生素等污染的时候,当我们被都市里飘荡的汽车尾气呛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当我们感到我们正在不断地被这个社会裹挟着向前飞奔,而难以从中“逃脱”的时候……你是否开始怀疑,这难道就是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吗?我们究竟要走向何方?就在我们疑惑之时,有这样一本书刮起了一阵清风,它带给我们警示,更带给了我们从一点一滴起改变世界的勇气和希望。这本书就是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由美国人谭思婷(Stephanie Tansey)撰写的《心灵的回归:北京的未来在你我手中》。
这是一部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题材的口述实录。作者谭思婷通过采访生活在中国(尤其是首都北京)的九位普通人,为我们讲述了他们不平凡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观察、反思当下的中国社会,并通过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该关爱我们的地球,关心我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身体力行地为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而努力。书中的这些普通人为我们作出了好榜样。
作者采访的这九位人士中有中国人也有像吉姆·斯比尔(Jim Spear)和白熙·达蒙(Betsy Damon)这样把北京当作第二故乡的外国人,有杨珂这样的环保部宣传中心的政府官员,有何慧丽这样的大学教授,有范敏坚这样的民间环保组织的负责人,有王志沁这样的退休教师,有张志敏、杨靖这样的普通百姓,也有严晓辉、黄志友、袁清华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热爱这座城市,热爱大自然,关心我们的城市是否能长久、平衡、可持续地发展。他们都是大自然的崇拜者,视天人合一为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他们是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倡导返璞归真的践行者。
作者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向我们展示出他们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人类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的热情,并阐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智慧和价值观与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新中国能否创建生态文明将取决于这些人,以及更多为此付出的有识之士。这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作者与这些人的对话,也是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一场对话,更是人与人相互沟通的心灵的对话。它表明,发自内心的对话,无论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都将创造一种切实的协作,一种点亮人们心中希望之光的启示,也为北京构建可持续社会提供了途径。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张志敏的故事了。十多年前,从事多年外贸生意的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城里安逸舒适的生活,选择去北京郊区当农民,她用做生意赚的钱买下150亩地,遵循“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的原则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有机农庄,从此,她开始远离喧嚣火热的现代化生活,过上了清冷孤独的农耕日子。那时,没人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更无法想象她将为此付出怎样的艰辛!人们可能会笑话她,认为她很傻,但她却认为,这是人与自然合作的艺术。她选择过勤勉自律的生活,采用“自然友好方式”经营农庄。她相信有机农业,耕农田,更要耕心田。她要为新“农民”趟出一条路。她热爱土地,热爱土地上生长的万物,她用辛勤的耕耘换来衣食的富足,她倾听自然的启示,感念上天的恩泽。
多少年岁月的磨练、风雨的洗礼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广袤的土地上忙碌的她,显得格外瘦弱,但她的内心却无比强大,支撑着她义无反顾艰难前行的是她的意志和信念。她在一封写给关注她农庄的热心人们的贺年信中这样写道:
“春节到了,在飘来的一股空气中,我闻到了已经淡化了的硝烟的味道。随着这股硝烟的味道,耳边响起曾经听到的严厉的质疑声:‘我来你这儿看了,我可以相信你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但是,空气的污染你是怎样解决的?地下水的污染你是怎么控制的?你怎样保证你的产品是有机的?现在空气污染、地下水污染这么严重,我不相信有有机的。’
“当我听到这样的质问时,我汗颜。我知道作为农民应该承担起养育民族的责任,但因我不是农村出生的公民,还算不得农民,十多年来我的务农行为实际上是以身试法铤而走险,我每天都在为自己的务农行为提心吊胆,所以除了在园中种植了大量具有滤毒作用的植物,我还顾不上想怎样对付可流动的空气污染,除了花上5-6千元的检测费检测地下水外,我对流动的地下水毫无办法控制,也没想过要控制地下水。
……
“当我听到这样的质问时,我欣慰。因为所质问的恰恰也是人们所关心的有机农问题。化学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在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中占首位,有机农业也许不会解决已有的空气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但它是一种可以尽量避免农业造成空气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生产方式,推广有机农业是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有机农业是食品安全的源泉。
“我欣赏这些质问,在这个没有化学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加工业、无‘精’厨师就做不成席、没有反季节蔬菜主妇做不成饭、孩子们食不厌‘精’的时代,起码还有人没有在化肥农药……中变得麻木不仁,起码还有人发出这样的质问。如果这样的质问再多一些,再多一些,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扪心自问,如果每个人都能尊重自然,与自然合作,自律地生活,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少很多担心、多几分平安。”
在看完作者采访张志敏的文章后,我被她的勇气和毅力深深地折服了。即使我有勇气像她一样迈出当农民的第一步,也没有毅力像她那样一直坚持做下去,她为此花掉了全部积蓄,抛家舍业,孤身拼搏。她苦苦经营着她的“天福园”,就像打理着她自己的“家”。她日复一日地耕耘,把有机农产品送到千家万户,并坚持着把有机农业进行到底。我想她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也是有限的。但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如果有千千万万个张志敏,我们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我们的城市一定是可持续的。
《心灵的回归》自2012年8月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对话:变革之道》一书作者之一,国际个人与专业对话顾问格伦娜·杰勒德女士在看过这本书后说:“《心灵的回归》一书极具启发性,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当人们致力于与彼此、与地球展开对话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可能性。作者谭思婷扩大并加深了我们对人与环境生态共生的认识。少数矢志不渝的人,通常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领路人。” 而美国创价大学中国语言文化教授南希·霍兹这样评介该书:“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们全体所展现出来的率真、愿意正视巨大障碍以及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做应做之事’的精神。这非常重要,人们要知道这一点。阅读此书,你可以感受中国正在做这件事的人的心路历程。太好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令世人瞩目。如今,中国人正在小步快跑,奔向小康社会。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在不断地问自己,我们能否过可持续的生活。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部赵鹏在他的推介中这样写道:“阅读本书,将唤起人们的渴望——重新向自然寻求智慧,寻求值得一过的未来。”
我想这正是这本书所要传递的心声——让心灵回归自然。
这是一部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题材的口述实录。作者谭思婷通过采访生活在中国(尤其是首都北京)的九位普通人,为我们讲述了他们不平凡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观察、反思当下的中国社会,并通过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该关爱我们的地球,关心我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身体力行地为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而努力。书中的这些普通人为我们作出了好榜样。
作者采访的这九位人士中有中国人也有像吉姆·斯比尔(Jim Spear)和白熙·达蒙(Betsy Damon)这样把北京当作第二故乡的外国人,有杨珂这样的环保部宣传中心的政府官员,有何慧丽这样的大学教授,有范敏坚这样的民间环保组织的负责人,有王志沁这样的退休教师,有张志敏、杨靖这样的普通百姓,也有严晓辉、黄志友、袁清华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热爱这座城市,热爱大自然,关心我们的城市是否能长久、平衡、可持续地发展。他们都是大自然的崇拜者,视天人合一为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他们是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倡导返璞归真的践行者。
作者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向我们展示出他们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人类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的热情,并阐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智慧和价值观与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新中国能否创建生态文明将取决于这些人,以及更多为此付出的有识之士。这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作者与这些人的对话,也是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一场对话,更是人与人相互沟通的心灵的对话。它表明,发自内心的对话,无论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都将创造一种切实的协作,一种点亮人们心中希望之光的启示,也为北京构建可持续社会提供了途径。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张志敏的故事了。十多年前,从事多年外贸生意的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城里安逸舒适的生活,选择去北京郊区当农民,她用做生意赚的钱买下150亩地,遵循“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的原则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有机农庄,从此,她开始远离喧嚣火热的现代化生活,过上了清冷孤独的农耕日子。那时,没人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更无法想象她将为此付出怎样的艰辛!人们可能会笑话她,认为她很傻,但她却认为,这是人与自然合作的艺术。她选择过勤勉自律的生活,采用“自然友好方式”经营农庄。她相信有机农业,耕农田,更要耕心田。她要为新“农民”趟出一条路。她热爱土地,热爱土地上生长的万物,她用辛勤的耕耘换来衣食的富足,她倾听自然的启示,感念上天的恩泽。
多少年岁月的磨练、风雨的洗礼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广袤的土地上忙碌的她,显得格外瘦弱,但她的内心却无比强大,支撑着她义无反顾艰难前行的是她的意志和信念。她在一封写给关注她农庄的热心人们的贺年信中这样写道:
“春节到了,在飘来的一股空气中,我闻到了已经淡化了的硝烟的味道。随着这股硝烟的味道,耳边响起曾经听到的严厉的质疑声:‘我来你这儿看了,我可以相信你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但是,空气的污染你是怎样解决的?地下水的污染你是怎么控制的?你怎样保证你的产品是有机的?现在空气污染、地下水污染这么严重,我不相信有有机的。’
“当我听到这样的质问时,我汗颜。我知道作为农民应该承担起养育民族的责任,但因我不是农村出生的公民,还算不得农民,十多年来我的务农行为实际上是以身试法铤而走险,我每天都在为自己的务农行为提心吊胆,所以除了在园中种植了大量具有滤毒作用的植物,我还顾不上想怎样对付可流动的空气污染,除了花上5-6千元的检测费检测地下水外,我对流动的地下水毫无办法控制,也没想过要控制地下水。
……
“当我听到这样的质问时,我欣慰。因为所质问的恰恰也是人们所关心的有机农问题。化学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在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中占首位,有机农业也许不会解决已有的空气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但它是一种可以尽量避免农业造成空气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生产方式,推广有机农业是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有机农业是食品安全的源泉。
“我欣赏这些质问,在这个没有化学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加工业、无‘精’厨师就做不成席、没有反季节蔬菜主妇做不成饭、孩子们食不厌‘精’的时代,起码还有人没有在化肥农药……中变得麻木不仁,起码还有人发出这样的质问。如果这样的质问再多一些,再多一些,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扪心自问,如果每个人都能尊重自然,与自然合作,自律地生活,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少很多担心、多几分平安。”
在看完作者采访张志敏的文章后,我被她的勇气和毅力深深地折服了。即使我有勇气像她一样迈出当农民的第一步,也没有毅力像她那样一直坚持做下去,她为此花掉了全部积蓄,抛家舍业,孤身拼搏。她苦苦经营着她的“天福园”,就像打理着她自己的“家”。她日复一日地耕耘,把有机农产品送到千家万户,并坚持着把有机农业进行到底。我想她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也是有限的。但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如果有千千万万个张志敏,我们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我们的城市一定是可持续的。
《心灵的回归》自2012年8月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对话:变革之道》一书作者之一,国际个人与专业对话顾问格伦娜·杰勒德女士在看过这本书后说:“《心灵的回归》一书极具启发性,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当人们致力于与彼此、与地球展开对话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可能性。作者谭思婷扩大并加深了我们对人与环境生态共生的认识。少数矢志不渝的人,通常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领路人。” 而美国创价大学中国语言文化教授南希·霍兹这样评介该书:“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们全体所展现出来的率真、愿意正视巨大障碍以及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做应做之事’的精神。这非常重要,人们要知道这一点。阅读此书,你可以感受中国正在做这件事的人的心路历程。太好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令世人瞩目。如今,中国人正在小步快跑,奔向小康社会。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在不断地问自己,我们能否过可持续的生活。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部赵鹏在他的推介中这样写道:“阅读本书,将唤起人们的渴望——重新向自然寻求智慧,寻求值得一过的未来。”
我想这正是这本书所要传递的心声——让心灵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