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同志关于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对外宣传的方向目标、重要任务和基本遵循,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
深化中国梦对外宣传,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当前,13亿多中国人在中国梦感召下,正在以自己辛勤的劳动追求和实现梦想。中国人怎么想、怎么做,中国向何处发展、未来前景怎么样,都体现在中国人民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之中。讲好中国故事,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深化中国梦的对外宣传,全面准确生动地讲好中国梦。一是围绕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本质,讲清楚中国梦体现了历史、现实、未来的紧密联系,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质朴梦想和美好愿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文化底蕴。二是围绕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根本属性,讲清楚中国梦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有机统一,要依靠人民来实现,不断为人民造福。三是围绕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讲清楚中国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国梦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四是围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个方针,讲清楚中国梦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梦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讲好中国故事,要阐释好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讲清楚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讲好中国故事,要介绍好中国的现实情形和未来走向。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回答这个问题,解疑释惑,使国际社会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和认识中国。要讲清楚中国的发展进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深入阐释中国发展进步的路径、轨迹和原因,用事实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民生安排的正当性、合理性。讲清楚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我们战胜挑战的措施,用事实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搞现代化建设,其困难之多、矛盾之复杂前所未有、世所罕见,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和矛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讲清楚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介绍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说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共同发展,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通过这些介绍,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稳定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预期,减少疑虑和误判。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好中国声音
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媒体是国际传播的主力军,壮大媒体力量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环节。中国是一个媒体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媒体强国,缺少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媒体。改变这种大而不强的状态,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当前,传媒业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这是实现传播能力跨越式提升的良好机遇。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为依托,大力开发和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新一轮传播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要坚持软件硬件并重,把软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优化采编网络、丰富信息内容、完善营销体系、改进传播技术和吸引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精品栏目和节目,不断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要关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客观、全面、真实地报道好这些事情,把中国价值理念融入媒体的报道之中,为国外受众提供观察国际社会、国际事务的中国视角,引导他们准确理解中国在有关问题上的立场主张。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创新“走出去”方式。在复杂激烈的国际信息竞争中,中国媒体想赢得主动、占领先机,就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实践证明,推进媒体在海外本土化发展,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把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前移到对象国家和地区,逐步实现机构本土化、人员本土化、内容本土化,更加精准地定位传播产品和传播对象,提供符合国外受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要引导和支持国内媒体确定好“走出去”的重点国家和地区,规划好具体办法和具体项目,与国外各类媒体在稿件交换、节目制作、记者互访、技术支持、新媒体运用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做好国际传播的大格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导它们把企业经营活动与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要扶持一批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更多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地方对外传播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特别注意发挥边疆省区地缘优势,把国家层面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边疆省区的对外传播工作结合统筹起来,把有关地方的工作机制、品牌项目利用好,形成整体效应。 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中国故事能不能讲好,中国声音能不能传播好,关键要看受众是否愿意听、听得懂,能否与我们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更多共鸣。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为我们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着力抓好融通中外这个关键。融通中外,就是我们传播的概念范畴表述既要符合中国国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与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打造这样的概念范畴表述,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大创新,有利于中国声音传播出去,有利于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国际社会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在对外传播中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另一方面要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同时,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文明成果,不断丰富我们的概念范畴表述,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围绕新形势、新变化,使我们对外传播的概念范畴表述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有效地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一是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成就新经验介绍好、阐释好、传播好,将其作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形成完整的、准确的表达和阐述方式。特别是要阐释好中国梦和改革开放的新举措、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对外交往的新理念等。二是针对外界关注的一些涉华重要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表述,准确反映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民主人权、新闻管理、民族宗教、司法体制等问题长期受到外界关注,其中不乏误解和偏见。要根据我国的实践,概括和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表述,把我们的国情说明好,把我们的主张阐释好,把我们的进步介绍好,引导国际社会客观、公正地认识和看待这些问题。三是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提出中国观点、表明中国立场。当前,气候变化、金融安全、全球治理、网络安全等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要在这些问题上提出主张、表明立场,与国际社会广泛开展对话和合作,为推动解决这些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有学理支撑、理论突破。要推动对外传播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争取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在更广泛领域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能与国际社会开展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
当今中国已经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形成全社会共同讲述中国故事、共同传播中国声音的工作格局,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原文首发于2013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深化中国梦对外宣传,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当前,13亿多中国人在中国梦感召下,正在以自己辛勤的劳动追求和实现梦想。中国人怎么想、怎么做,中国向何处发展、未来前景怎么样,都体现在中国人民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之中。讲好中国故事,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深化中国梦的对外宣传,全面准确生动地讲好中国梦。一是围绕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本质,讲清楚中国梦体现了历史、现实、未来的紧密联系,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质朴梦想和美好愿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文化底蕴。二是围绕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根本属性,讲清楚中国梦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有机统一,要依靠人民来实现,不断为人民造福。三是围绕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讲清楚中国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国梦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四是围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个方针,讲清楚中国梦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梦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讲好中国故事,要阐释好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讲清楚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讲好中国故事,要介绍好中国的现实情形和未来走向。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回答这个问题,解疑释惑,使国际社会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和认识中国。要讲清楚中国的发展进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深入阐释中国发展进步的路径、轨迹和原因,用事实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民生安排的正当性、合理性。讲清楚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我们战胜挑战的措施,用事实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搞现代化建设,其困难之多、矛盾之复杂前所未有、世所罕见,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和矛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讲清楚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介绍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说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共同发展,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通过这些介绍,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稳定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预期,减少疑虑和误判。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好中国声音
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媒体是国际传播的主力军,壮大媒体力量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环节。中国是一个媒体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媒体强国,缺少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媒体。改变这种大而不强的状态,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当前,传媒业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这是实现传播能力跨越式提升的良好机遇。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为依托,大力开发和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新一轮传播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要坚持软件硬件并重,把软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优化采编网络、丰富信息内容、完善营销体系、改进传播技术和吸引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精品栏目和节目,不断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要关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客观、全面、真实地报道好这些事情,把中国价值理念融入媒体的报道之中,为国外受众提供观察国际社会、国际事务的中国视角,引导他们准确理解中国在有关问题上的立场主张。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创新“走出去”方式。在复杂激烈的国际信息竞争中,中国媒体想赢得主动、占领先机,就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实践证明,推进媒体在海外本土化发展,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把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前移到对象国家和地区,逐步实现机构本土化、人员本土化、内容本土化,更加精准地定位传播产品和传播对象,提供符合国外受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要引导和支持国内媒体确定好“走出去”的重点国家和地区,规划好具体办法和具体项目,与国外各类媒体在稿件交换、节目制作、记者互访、技术支持、新媒体运用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做好国际传播的大格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导它们把企业经营活动与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要扶持一批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更多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地方对外传播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特别注意发挥边疆省区地缘优势,把国家层面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边疆省区的对外传播工作结合统筹起来,把有关地方的工作机制、品牌项目利用好,形成整体效应。 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中国故事能不能讲好,中国声音能不能传播好,关键要看受众是否愿意听、听得懂,能否与我们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更多共鸣。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为我们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着力抓好融通中外这个关键。融通中外,就是我们传播的概念范畴表述既要符合中国国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与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打造这样的概念范畴表述,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大创新,有利于中国声音传播出去,有利于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国际社会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在对外传播中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另一方面要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同时,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文明成果,不断丰富我们的概念范畴表述,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围绕新形势、新变化,使我们对外传播的概念范畴表述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有效地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一是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成就新经验介绍好、阐释好、传播好,将其作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形成完整的、准确的表达和阐述方式。特别是要阐释好中国梦和改革开放的新举措、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对外交往的新理念等。二是针对外界关注的一些涉华重要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表述,准确反映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民主人权、新闻管理、民族宗教、司法体制等问题长期受到外界关注,其中不乏误解和偏见。要根据我国的实践,概括和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表述,把我们的国情说明好,把我们的主张阐释好,把我们的进步介绍好,引导国际社会客观、公正地认识和看待这些问题。三是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提出中国观点、表明中国立场。当前,气候变化、金融安全、全球治理、网络安全等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要在这些问题上提出主张、表明立场,与国际社会广泛开展对话和合作,为推动解决这些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有学理支撑、理论突破。要推动对外传播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争取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在更广泛领域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能与国际社会开展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
当今中国已经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形成全社会共同讲述中国故事、共同传播中国声音的工作格局,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原文首发于2013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