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泥土的芬芳温暖童年的心灵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way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环节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有客人老师一到崧厦,就问老师,你们崧厦的特产是什么呀?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生:霉千张。
  师:绍兴很多地方有霉千张,不是太特别。
  生:霉干菜。
  师:霉干菜除了崧厦有,整个绍兴乃至浙江都有。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崧厦的特产就是(教师用方言唱诵):“月亮婆婆,侬有几个囡,我有十个囡……”你知道是什么了吗?
  生:方言。
  师:是啊,崧厦真正的特产就是崧厦的方言。其他地方的老百姓说的都是崧厦的方言吗?
  生:不是。
  师:这下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只有方言才是一个地方最正宗的——
  生:特产。
  师:用我们好听的崧厦方言大声地来念一念这个家乡的童谣。
  师:这个方言,不但可以唱,还可以玩。老师和大家一起玩用方言做的游戏——《侬朵荷花几时开》。
  (生长于斯,方言保存着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因子。所谓“乡音未改鬓毛衰”,方言是每个人最具“乡愁”的记忆。如果说使用规范普通话是为了民族的认同和更好的交流,那么,记住方言则是来自故土家园的精神皈依。何老师的这一课前谈话,给我们诸多超越语文教学的启发,同时也为引出后面的民间故事进行了很好的预热。)
  【课堂环节二】学习民间故事《拆我的那一层》
  师:唱完了童谣说故事,有一类故事不是作家写的,而是民间老百姓自己编的、口头讲的,我们把这类故事叫作民间故事。
  师(出示图片):这是一个藏在包装盒里的民间故事,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生:《八仙过海》。
  师(播放动画片段):猜猜这个动画片讲的是哪个民间故事。
  生:《花木兰》。
  师:竖起耳朵听老师唱:“我骑着心爱的小毛驴,心中多欢喜,太阳对我眯眯笑,鸟儿为我啼。”猜猜是什么民间故事?
  生:《阿凡提》。
  师:阿凡提的故事有很多很多,这节课啊,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请大家拿出故事纸,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作——《拆我的那一层》。(学生默读)
  师:故事是有魔力的,它就像老师手中的遥控器一样,会遥控着咱们的心情,让你滑稽得想笑,高兴得想跳,痛苦得想哭,气愤得想骂……你读了这个故事后,心情是怎样的?
  生:很想笑。
  师:你觉得哪里让你发笑?
  生:阿凡提拆自己的那一层,不是巴依的那一层,让巴依用200枚金币买他的那一层。
  师:你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大家知道,所有的故事其实都是表现人的,这个故事里面主要讲了哪几个人?
  生:阿凡提和巴依。
  师:你能不能来概括一下这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
  生:阿凡提机智幽默,巴依奸诈,但也很愚蠢。
  师:你一下子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阿凡提的随机应变体现在哪里?
  生:巴依要霸占阿凡提的一层,阿凡提马上想出了对策。
  师:他的对策是什么?
  生:用拆一层的方法逼巴依买一层。
  师:你带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拆掉一层。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被你捕捉到了。一个会关注细节的孩子是真正会读故事的孩子。老师还有一个地方想请教大家,这个故事里面一直在讲巴依,巴依是谁?(学生交流)
  师:巴依是维吾尔族地区的方言,指的就是财主、地主这样有钱有势的人。民间故事,都是有自己的身份证的,这个故事的出生地是哪里?
  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间故事自由、欢乐,充满着游戏精神。本处教学何老师基于学生“读得想发笑”这一阅读的原初体验,引领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人物及文本细节,逐步丰满学生的阅读体验,渗透故事阅读的基本策略,体现了民间故事的阅读教学价值。)
  师:老百姓说山歌要靠唱,故事要靠讲。我们把故事分成上、下两个部分,请同学来讲。讲故事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有感情。
  生:要绘声绘色。
  师:讲的时候还要注意你的面部表情、手势,让人一听,就感觉你浑身都在讲故事。
  (学生练习。教师请学生上台讲故事的上半部分。发现学生讲故事之前没有介绍开场白,教师打断)
  师:讲故事要注意讲故事的架势。比方说,我叫某某某,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学生讲故事)
  师:太棒了,她不但讲得流利,还加入了自己的语言,我觉得你讲故事的起步价至少值阿凡提的那顶小帽子。(学生笑)
  (教师接着请学生讲下半部分的故事。学生讲得绘声绘色)
  师:你不但讲得自然流畅,还绘声绘色,简直就是一个表演艺术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个故事的起步价至少值一头小毛驴。(学生笑)
  (儿童喜欢听故事、读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儿童天然与故事亲近。一个会讲故事、愿讲故事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开朗阳光、内心丰富的孩子。何老师深谙其理。此处的指导评价虽用时不多,却可圈可点!)
  【课堂环节三】学习《聪明的牧童》
  (学生阅读《聪明的牧童》)
  师:大家觉得这个牧童聪明在哪里?
  生:国王问他的问题,他都能回答。
  生:国王的问题都很刁,根本不能有答案的,但是牧童以牙还牙,以“不能”对“不能”。
  (师生交流回顾两处体现牧童聪明的回答)
  师:大家觉得这个爱刁难别人的国王,他问了两个问题以后会就此罢休吗?文章的结尾是省略号,故事又会如何发展?接下去请拿出作业纸,设计一个“牧童三斗国王”的故事情节。(学生练笔之后交流)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交流,确定自己亲身经历的难忘的“第一次”,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 通过修改文章,学习运用描写人物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方法,把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的经历、感受写具体。  3. 学习写好难忘的“第一次”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 “求真”:激活记忆,确定内容  1. 齐读课题,师板书:难忘的“第一次”。  2. 师:从出生到现在,你肯定有过许多的“第一次
近几年随着PISA、PIRLS阅读测试的引进,“学习策略”和“阅读策略”越来越多地被提及。那么,阅读教学中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呢?笔者以为,阅读就如同旅游,而教师就如同导游,要努力将文章的秘妙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渐拥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直至最终学会制定旅游攻略,尽享自助游的乐趣。  阅读教学中风景醉人之处何在?《课标》提出第三学段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
【摘 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以单元的形式为框架,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力量突破某一个重点;以思想内容为单元的则利于突破主题思想的教育,以知识项目为单元的则利于强化知识落实。以单元共性发现文本个性可以从主题思想、谋篇布局、表达方法、语言运用四个视点进行比较和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关键词】单元共性 文本个性 把控策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以单元的形式为框架。一个单
【教材分析】  《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的内容。该片段是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节选,主要写了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该文人物动作的描写极为细致、准确、生动,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富有很强的地方特点。该文教学,一是使学生在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育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教育过程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利用想象展现诗中描绘的情景,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体会作者融入的感情。根据不同类型的古诗,让学生进行不同的想象,能很好地促进对古诗的理解。    一、情景性想象    情景性想象指对古诗中所描绘的情形
习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范畴中的地位无可比拟。然观现今,学生习作弊病频现:或避而远之、望而生畏;或语汇贫乏、束手无策;或胡拼乱凑、瞎弄应付;或矫揉造作、模式写作。学生习作的重要性使笔者积极寻求习作教学策略优化之道,并总结出了开展习作教学的四“法”。  一、多读会读,重积累  学生要会习作,除了“留心周围事物”之外,还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因此,笔者非常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鼓励学
周一贯老师曾经说过,浙派小语是有“教统”的。如不谈古代和近代浙江先贤们的贡献,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派小语的带头人而言,应首推袁微子先生。袁先生大半辈子从事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不仅为浙江培养了一大批的小语名师,还直接促成了浙派名师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袁先生吸取了陶行知、叶圣陶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教育思想,始终从“育人”的高度看待语文和语文教学,主张语文课必须坚持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关键词:浙江四地;小学;专题研讨;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23-03  为进一步加强宁波、温州、绍兴、舟山四地市之间的体育教学交流,提高区域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深入推进《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及其配套用书的实践研修,发挥区域间教研活动的交流与辐射作用,2019年5月19日—21
【摘 要】与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突出地位相比,人们对散文阅读教学规律的研究总结却很有限,既缺乏关于散文这种文类的核心知识,也缺少大家都认可的教学模式。散文教学要取得比较好的实效,除了要科学把握散文的特征,更重要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看,散文要追寻作者的原意,但必须避免太快太早奔向主题和太多跑到文本外去空谈“思想”的误区;二是从追寻方法上而言,要关注作者个性化的语文经验,通过语言文
江苏的管建刚老师在《“发现”与“观察”:孰重孰轻?》(《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六期)一文中指出:“作文教学只有大力着眼于‘发现’,而不是‘观察’,才有大的转变。而这,正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不敢、不能触及的难点,有着难言之隐的痛点。”因为“观察,在心‘外’看;发现,在心‘里’看”。“作文教学要取得真正的突破,就必须从‘外在的观察’走向‘内在的发现’”。他举例说:“让学生拿着个杯子、橘子反反复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