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说:“知识来源于生活,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和理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熟悉的生活实际阐述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以下经验。
一、努力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靠书本,还要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教学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身边的事物引进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易懂。例如:在七年级数学《解而原一次方程组》一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条船顺流航行,每小时行20km,逆流航行,每小时行16km,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的流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你们天天通勤上学,当你骑自行车的时候顺风和逆风行驶,你的感受是什么?”又例如:“我们经常去河里玩,当你顺水行走和逆水行走,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同学们一定会回答顺风省劲,好走。老师接着问:“为什么?是什么的作用促使你顺风、顺水走比逆风逆水走得快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轮船顺流航行的速度等于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轮船逆流航行的速度等于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减去水流的速度。再例如:“甲乙二人都以不变的速度在环形路上跑步,如果同时同地出发,相向而行,每隔2分钟相遇一次;如果同向而行,每隔6分钟,相遇一次。已知甲比乙跑得快,甲、乙每分各跑多少圈?”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事先画好的一个小圆圈,让两位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同学们观察第一次相遇时,同向或逆向而行,路程之间分别存在一个怎样的数学关系?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找出了甲、乙二人同向或逆向而行路程间的数量关系,即同向而行,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跑了一圈;相向而行,甲、乙第一次相遇时,二人跑程之和为一圈。通过举例和表演等,学生轻松愉快地建立了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
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却很少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把数学的理性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用含药30%和75%的两种防腐药水,配置含药50%的防腐药水18kg,两种药水各需取多少kg?”教师准备好三个玻璃瓶,进行实验演示:假如第一个瓶中装有30%的防腐药水xkg,第二个瓶中装有75%的防腐药水ykg。如果把第一个瓶中和第二个瓶中的药水都列入第三个瓶中恰好配置含药50%的药水18kg。同学们观察这三瓶液体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第一瓶于第二瓶两个瓶中的纯药液哪儿去了,它们的和与第三个瓶中的纯药液存在什么数量关系?于是学生就列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规律的联系。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体会到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逐渐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身边寻找生活课程资源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开发课程资源。如我校园有一个电信手机塔上有许多几何图形,我结合教学的需要,从中选取了以下几幅图形,并进行设问。
接下来我抓住学生的答案“这里有DE=BD CE的数量关系”这一生成性结论,进行了一系列变式训练,恰恰形成了本节课的“亮点”。
设问4:你认为这个数量关系得到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自然想到:这里出现了等腰三角形DOB和OCE。
设问5:你能把它变成一个有规律性的问题吗?
有不少的学生提炼出一个基本图形6:BD平分∠ABC。我们不难发现角平行线BD、平行线CB和DE,等腰三角形BDE这三个条件中,已知其中两个,则可以得到第三个成立。
设问6:你能变换题设中一些条件,得出一些类似的结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如下的结论:
练习:如图2,△ABC中,BO,CO分别是内角平分线,DE平行BC,且AB=8,AC=12,则△ADE的周长=?
设问1:要求△ADE的周长,需要什么量?(预设目标:要知三角形周长,只需知三角形各边长,即△ADE的周长=AD AE DE。本题中要知AD、AE、DE。)
设问2:这些要求的量与已知量有什么联系?(预设目标:AD在边AB上,AE在边AC上,DE被0点分成两段。)
设问3:你认为解决本题关键是知道哪些线段关系?(预设目标:最好DE与DB、CE的数量关系。)
图3中,BC,CO分别是外角平分线,DE平行BC,则有数量关系DE=BD CE。
图4中,BO,CO分别是内角和外角平分线,DE平行BC,则有数量关系DE=CE-BD。
这个案例中,对即时生成的结论“DE=BD CE”进行了适当的变式训练。通过不断地引导性设问,对学生进行了启发,既尊重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不同感受,把问题变成有价值的“生成”教学资源,又鼓励了学生尊重事实,不唯书,很好地激活了教学内容,使课堂呈现出了精彩的亮点,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倡导教学的生活化。数学生活化教学能进一步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努力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靠书本,还要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教学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身边的事物引进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易懂。例如:在七年级数学《解而原一次方程组》一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条船顺流航行,每小时行20km,逆流航行,每小时行16km,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的流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你们天天通勤上学,当你骑自行车的时候顺风和逆风行驶,你的感受是什么?”又例如:“我们经常去河里玩,当你顺水行走和逆水行走,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同学们一定会回答顺风省劲,好走。老师接着问:“为什么?是什么的作用促使你顺风、顺水走比逆风逆水走得快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轮船顺流航行的速度等于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轮船逆流航行的速度等于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减去水流的速度。再例如:“甲乙二人都以不变的速度在环形路上跑步,如果同时同地出发,相向而行,每隔2分钟相遇一次;如果同向而行,每隔6分钟,相遇一次。已知甲比乙跑得快,甲、乙每分各跑多少圈?”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事先画好的一个小圆圈,让两位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同学们观察第一次相遇时,同向或逆向而行,路程之间分别存在一个怎样的数学关系?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找出了甲、乙二人同向或逆向而行路程间的数量关系,即同向而行,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跑了一圈;相向而行,甲、乙第一次相遇时,二人跑程之和为一圈。通过举例和表演等,学生轻松愉快地建立了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
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却很少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把数学的理性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用含药30%和75%的两种防腐药水,配置含药50%的防腐药水18kg,两种药水各需取多少kg?”教师准备好三个玻璃瓶,进行实验演示:假如第一个瓶中装有30%的防腐药水xkg,第二个瓶中装有75%的防腐药水ykg。如果把第一个瓶中和第二个瓶中的药水都列入第三个瓶中恰好配置含药50%的药水18kg。同学们观察这三瓶液体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第一瓶于第二瓶两个瓶中的纯药液哪儿去了,它们的和与第三个瓶中的纯药液存在什么数量关系?于是学生就列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规律的联系。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体会到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逐渐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身边寻找生活课程资源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开发课程资源。如我校园有一个电信手机塔上有许多几何图形,我结合教学的需要,从中选取了以下几幅图形,并进行设问。
接下来我抓住学生的答案“这里有DE=BD CE的数量关系”这一生成性结论,进行了一系列变式训练,恰恰形成了本节课的“亮点”。
设问4:你认为这个数量关系得到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自然想到:这里出现了等腰三角形DOB和OCE。
设问5:你能把它变成一个有规律性的问题吗?
有不少的学生提炼出一个基本图形6:BD平分∠ABC。我们不难发现角平行线BD、平行线CB和DE,等腰三角形BDE这三个条件中,已知其中两个,则可以得到第三个成立。
设问6:你能变换题设中一些条件,得出一些类似的结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如下的结论:
练习:如图2,△ABC中,BO,CO分别是内角平分线,DE平行BC,且AB=8,AC=12,则△ADE的周长=?
设问1:要求△ADE的周长,需要什么量?(预设目标:要知三角形周长,只需知三角形各边长,即△ADE的周长=AD AE DE。本题中要知AD、AE、DE。)
设问2:这些要求的量与已知量有什么联系?(预设目标:AD在边AB上,AE在边AC上,DE被0点分成两段。)
设问3:你认为解决本题关键是知道哪些线段关系?(预设目标:最好DE与DB、CE的数量关系。)
图3中,BC,CO分别是外角平分线,DE平行BC,则有数量关系DE=BD CE。
图4中,BO,CO分别是内角和外角平分线,DE平行BC,则有数量关系DE=CE-BD。
这个案例中,对即时生成的结论“DE=BD CE”进行了适当的变式训练。通过不断地引导性设问,对学生进行了启发,既尊重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不同感受,把问题变成有价值的“生成”教学资源,又鼓励了学生尊重事实,不唯书,很好地激活了教学内容,使课堂呈现出了精彩的亮点,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倡导教学的生活化。数学生活化教学能进一步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