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中央对国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指导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指南,而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发挥新媒体自身优势,认识并回避其弊端,扬长避短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媒体的传播性和教育的传承性有机结合,则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一意见既指明了我国未来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也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面对信息时代的汹涌大潮对旧有传播模式、思维模式、教育模式的巨大冲击,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不断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成为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应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在传播速度、覆盖面、信息量、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势,规避其自身不足,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7年前的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随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中多次使用“新媒体”这个词。“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且这个趋势不久后扩展到了全世界。[1]目前国内对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媒体具有灵活性和快捷性的特点
高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主要以教学、讲座、讨论、演讲为主,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微博、微信、QQ、飞信以其自身的灵活性和快捷性的特点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内容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大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学生也不必局限在时间、地点的范围里,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复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率。
2.新媒体具有海量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在新媒体网络中海量的文章、信息、图片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大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由浏览,在兴趣和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簇拥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自主性。
3.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新媒体摆脱了地域和个人身份的局限,将新闻、观点、思想第一时间传播,使人人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动态,让大家去评论、了解,并实现跨文化、跨地域的信息共享,让大学生第一时间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根据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新媒体是集灵活性、跨界性、海量性、自主性、即时性、广泛性为一体的多媒体媒介。而这些特点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需求
高等院校作为国民教育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着国家历经多年培养的人才在建立了系统的知识结构后,能否有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体系跟进,实现德才兼备。目前,根据以往研究者的调查主要有三个方面:
1.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难度
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在时间、空间和资讯上都处于“无屏障”的状态,这就使得一些反社会主义、反论调、落后腐朽的思想会趁虚而入,增加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监管难度,当代大学生又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受到各种思潮的抨击,部分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就会出现价值观和思想状态动摇的情况,这些都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健康,也加大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2.新媒体传播的“灵活性”和“快捷性”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今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将现代理论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熟悉新媒体,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提高新媒体素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到大学生中去。
3.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
新媒体中的网络通讯设备如:论坛、微博、博客都具有明显的虚拟化和互动性,在网络交流中大家都是用虚拟的身份进行交流,其真实性无法保证,这就会引起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危机,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交往缺乏真诚性,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实的人格和虚拟的人格相互交叉、转化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急需以下几方面的支撑:第一,积极探索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机制。采用大学生喜爱的新媒体方式如:QQ、微博、微信等互动学习方式让大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第二,发挥新媒体网络的影响力,扩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力。新媒体快捷的传播速度可将价值观、思想连接多种形式传播到大学生当中去。新媒体的增值性也不容忽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分享与关注的形式,其影响可用几何的增倍来形容。第三,科学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3]。其中包含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大学生对自身社会角度以及社会身份的理性确认,大学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从中找到个人的认同感,情绪上愉悦、信任的情感认同、行动上的参照,不断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其自立、自律、自醒的信念。从而促进大学生对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
1.新媒体在内容上更能体现时代特征
能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方式与内容方面的转变,使教育内容更为生动活泼,易于接受。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去,通过新媒体的开放性、信息海量的传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新媒体能有效提升教育的开放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
“新媒体”特点中的开放性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新媒体中丰富的资源和优秀成果进行创新,也可以借用新媒体中的快速性,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方针、政策。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工作场合都获得了创新,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边性和平等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的信任度大为增强[4]
通过新媒体中的虚拟传播手段,让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的桥梁,消除大学生和教师之间不愿意讲真话的隔阂,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方便,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新媒体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
新媒体将虚拟空间和真实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在网络中交往双方的年龄、性别等特征都被掩盖,减少了心理防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通过打字、图片相互交流,有利于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泄,同时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动态,对暴露出的问题做到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
以上介绍了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其负面影响,新媒体因其可参与性高,随之也带有随意性、不可控性等缺点,这将对受教育者造成价值观的偏离。这些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清醒认识和谨慎对待的问题,而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将作为一个有着现实意义的课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吕枫,孟彩霞,余小敏.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陈国敏.成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3]潘清.探索认同机制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德育与党建.
[4]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一意见既指明了我国未来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也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面对信息时代的汹涌大潮对旧有传播模式、思维模式、教育模式的巨大冲击,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不断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成为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应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在传播速度、覆盖面、信息量、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势,规避其自身不足,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7年前的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随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中多次使用“新媒体”这个词。“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且这个趋势不久后扩展到了全世界。[1]目前国内对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媒体具有灵活性和快捷性的特点
高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主要以教学、讲座、讨论、演讲为主,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微博、微信、QQ、飞信以其自身的灵活性和快捷性的特点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内容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大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学生也不必局限在时间、地点的范围里,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复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率。
2.新媒体具有海量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在新媒体网络中海量的文章、信息、图片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大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由浏览,在兴趣和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簇拥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自主性。
3.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新媒体摆脱了地域和个人身份的局限,将新闻、观点、思想第一时间传播,使人人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动态,让大家去评论、了解,并实现跨文化、跨地域的信息共享,让大学生第一时间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根据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新媒体是集灵活性、跨界性、海量性、自主性、即时性、广泛性为一体的多媒体媒介。而这些特点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需求
高等院校作为国民教育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着国家历经多年培养的人才在建立了系统的知识结构后,能否有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体系跟进,实现德才兼备。目前,根据以往研究者的调查主要有三个方面:
1.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难度
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在时间、空间和资讯上都处于“无屏障”的状态,这就使得一些反社会主义、反论调、落后腐朽的思想会趁虚而入,增加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监管难度,当代大学生又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受到各种思潮的抨击,部分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就会出现价值观和思想状态动摇的情况,这些都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健康,也加大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2.新媒体传播的“灵活性”和“快捷性”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今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将现代理论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熟悉新媒体,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提高新媒体素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到大学生中去。
3.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
新媒体中的网络通讯设备如:论坛、微博、博客都具有明显的虚拟化和互动性,在网络交流中大家都是用虚拟的身份进行交流,其真实性无法保证,这就会引起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危机,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交往缺乏真诚性,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实的人格和虚拟的人格相互交叉、转化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急需以下几方面的支撑:第一,积极探索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机制。采用大学生喜爱的新媒体方式如:QQ、微博、微信等互动学习方式让大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第二,发挥新媒体网络的影响力,扩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力。新媒体快捷的传播速度可将价值观、思想连接多种形式传播到大学生当中去。新媒体的增值性也不容忽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分享与关注的形式,其影响可用几何的增倍来形容。第三,科学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3]。其中包含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大学生对自身社会角度以及社会身份的理性确认,大学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从中找到个人的认同感,情绪上愉悦、信任的情感认同、行动上的参照,不断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其自立、自律、自醒的信念。从而促进大学生对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
1.新媒体在内容上更能体现时代特征
能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方式与内容方面的转变,使教育内容更为生动活泼,易于接受。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去,通过新媒体的开放性、信息海量的传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新媒体能有效提升教育的开放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
“新媒体”特点中的开放性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新媒体中丰富的资源和优秀成果进行创新,也可以借用新媒体中的快速性,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方针、政策。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工作场合都获得了创新,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边性和平等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的信任度大为增强[4]
通过新媒体中的虚拟传播手段,让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的桥梁,消除大学生和教师之间不愿意讲真话的隔阂,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方便,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新媒体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
新媒体将虚拟空间和真实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在网络中交往双方的年龄、性别等特征都被掩盖,减少了心理防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通过打字、图片相互交流,有利于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泄,同时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动态,对暴露出的问题做到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
以上介绍了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其负面影响,新媒体因其可参与性高,随之也带有随意性、不可控性等缺点,这将对受教育者造成价值观的偏离。这些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清醒认识和谨慎对待的问题,而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将作为一个有着现实意义的课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吕枫,孟彩霞,余小敏.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陈国敏.成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3]潘清.探索认同机制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德育与党建.
[4]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