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血性脑血管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48-89%。临床和实验均证明中药大黄对胃肠功能衰竭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为此,我们于2008年起应用中药大黄与奥美拉唑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并与单纯应用奥美拉唑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组120例系2008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40-76岁,平均64.6±8.62岁,出血在基底节者38例,丘脑者13例,小脑者11例,颞叶者2例。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3岁,平均61.2±10.8岁,病情病程、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观察组相似,两组具有可比性。
临床表现: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胃管内抽出血性胃内容物,排黑便,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以上)并表现贫血;血红蛋白和血压均进行性下降,呈休克状态。上消化道出血均在出血性中风发病后72小时内出现。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生大黄粉20克,用生理盐水50毫升调和由胃管内注入,每日3次,奥美拉唑20毫克由胃管内注入,12小时1次。对照组:奥美拉唑用法同治疗组。两组均同时辅以补充血容量等综合治疗。
3、疗效判定
显效:用药后12-24小时呕吐停止,休克纠正,36-48小时黑便停止;有效:36小时呕吐停止,血压稳定,72小时黑便停止;无效:72小时仍呕血或黑便,血压有波动。
结果: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4
54(84.37)
8(12.5)
2(3.13)
96.87%
对照组
56
29(51.79)
12(21.43)
15(26.79)
73.22%
治疗组显效率为84.37%,有效率为12.5%,总有效率96.87%。对照组显效率51.79%,有效率21.43%,总有效率73.22%。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
讨论:
严重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脑出血后发生的应激性溃疡所致,发生应激性溃疡的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脑出血后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等形成强烈的应激因素,直接或间接侵及和影响了下丘脑、脑干和边缘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的相互作用,使得维持胃十二指肠粘膜完整性的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之间的平衡破坏,最终导致广泛性的粘膜发生病变,形成应激性溃疡。某些神经肽类物质能影响胃粘膜的血管舒缩功能,参与应激性溃疡的形成。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而胃酸与胃蛋白酶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因素。胃肠道的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破坏粘膜细胞的完整性,使胃粘膜失去对氢离子的抵抗力促使粘膜糜烂,形成溃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中药大黄能明显改变胃肠粘膜血流灌注,缓解其缺血缺氧状态,改变胃肠运动功能,并消除自由基及抗菌止血作用。研究表明,其有效止血成分主要是а-儿茶素与没食子酸及丰富的与凝血有关的钙、铁离子等,并可使胃肠道接触药物的局部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但在酸性环境下,血小板的凝集和凝血块形成均受到明显抑制,同时形成的血凝块在胃液PH小于0.5时,也会被迅速消化溶解。奥美拉唑是一种H+K+ATP酶抑制剂,能选择性浓集于壁细胞上使胃酸分泌几乎全部被抑制,鼻饲后可以迅速与胃粘膜接触,强烈地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的PH值,消除了胃酸对血凝块的消化溶解,起到迅速止血作用。奥美拉唑同时还具有明显促进胃粘膜下血流量功能,消除攻击因子对胃粘膜的损害,加速粘膜脱落再生和修复,使出血进一步控制。本研究显示,中药大黄和奥美拉唑并用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符合其发病机制,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PH值的作用,为大黄提供了有利的止血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止血作用快,总有效率(96.87%),明显优于单纯应用奥美拉唑(73.22%),P<0.01,差别显著,且使用方便安全,无明显副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中药大黄和奥美拉唑并用不失为抢救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4-392
[2]郭昭伦,30例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治疗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16期
[3]宋平,王科兵,冯习坤,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经济学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03期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组120例系2008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40-76岁,平均64.6±8.62岁,出血在基底节者38例,丘脑者13例,小脑者11例,颞叶者2例。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3岁,平均61.2±10.8岁,病情病程、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观察组相似,两组具有可比性。
临床表现: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胃管内抽出血性胃内容物,排黑便,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以上)并表现贫血;血红蛋白和血压均进行性下降,呈休克状态。上消化道出血均在出血性中风发病后72小时内出现。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生大黄粉20克,用生理盐水50毫升调和由胃管内注入,每日3次,奥美拉唑20毫克由胃管内注入,12小时1次。对照组:奥美拉唑用法同治疗组。两组均同时辅以补充血容量等综合治疗。
3、疗效判定
显效:用药后12-24小时呕吐停止,休克纠正,36-48小时黑便停止;有效:36小时呕吐停止,血压稳定,72小时黑便停止;无效:72小时仍呕血或黑便,血压有波动。
结果: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4
54(84.37)
8(12.5)
2(3.13)
96.87%
对照组
56
29(51.79)
12(21.43)
15(26.79)
73.22%
治疗组显效率为84.37%,有效率为12.5%,总有效率96.87%。对照组显效率51.79%,有效率21.43%,总有效率73.22%。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
讨论:
严重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脑出血后发生的应激性溃疡所致,发生应激性溃疡的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脑出血后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等形成强烈的应激因素,直接或间接侵及和影响了下丘脑、脑干和边缘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的相互作用,使得维持胃十二指肠粘膜完整性的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之间的平衡破坏,最终导致广泛性的粘膜发生病变,形成应激性溃疡。某些神经肽类物质能影响胃粘膜的血管舒缩功能,参与应激性溃疡的形成。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而胃酸与胃蛋白酶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因素。胃肠道的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破坏粘膜细胞的完整性,使胃粘膜失去对氢离子的抵抗力促使粘膜糜烂,形成溃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中药大黄能明显改变胃肠粘膜血流灌注,缓解其缺血缺氧状态,改变胃肠运动功能,并消除自由基及抗菌止血作用。研究表明,其有效止血成分主要是а-儿茶素与没食子酸及丰富的与凝血有关的钙、铁离子等,并可使胃肠道接触药物的局部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但在酸性环境下,血小板的凝集和凝血块形成均受到明显抑制,同时形成的血凝块在胃液PH小于0.5时,也会被迅速消化溶解。奥美拉唑是一种H+K+ATP酶抑制剂,能选择性浓集于壁细胞上使胃酸分泌几乎全部被抑制,鼻饲后可以迅速与胃粘膜接触,强烈地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的PH值,消除了胃酸对血凝块的消化溶解,起到迅速止血作用。奥美拉唑同时还具有明显促进胃粘膜下血流量功能,消除攻击因子对胃粘膜的损害,加速粘膜脱落再生和修复,使出血进一步控制。本研究显示,中药大黄和奥美拉唑并用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符合其发病机制,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PH值的作用,为大黄提供了有利的止血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止血作用快,总有效率(96.87%),明显优于单纯应用奥美拉唑(73.22%),P<0.01,差别显著,且使用方便安全,无明显副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中药大黄和奥美拉唑并用不失为抢救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4-392
[2]郭昭伦,30例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治疗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16期
[3]宋平,王科兵,冯习坤,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经济学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