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召南·鹊巢》这首诗歌中“鸠”鸟的形象历来受到学者的争议,因而,引出了对该诗诗义的不同理解。本文首先从“鸠占鹊巢”这个成语的发展演化入手,例举了古今学者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加以质疑。最终本文的出结论,理解诗歌要从作者最初的本义出发,这首诗中“鹊”就代表“君子之德”,“鸠”则代表“夫人之德”,整首诗就是写结两姓之好的婚礼诗歌。
【关键词】《诗经》;鹊;鸠;鸠占鹊巢
《诗经·召南·鹊巢》中诗文如下: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一、“鸠占鹊巢”词义的发展
读罢此诗,让人的感觉就是这是一首与婚嫁有关的诗歌。作者用了重章叠句的方式,用“鹊”与“鸠”起兴,描写了盛大的婚礼场面。不过,用我们今天的视角一看,立刻就会产生一种疑问,那就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鸠占鹊巢”是一个明显的贬义词,为何在两千多年的周代描写婚礼的场面却要用“鹊”和尤其是“鸠”来起兴呢?
关于“鸠”的记载,《毛诗传》中曰:“鸠, 釾鸠,秸鞠也。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禽经》上是这样说: “鸠, 蜀谓之拙鸟,不善营巢, 取鸟巢居之, 虽拙而安处也。”所以我们认为 “鸠”是一个不劳而获的意象, 在生存竞争中, 它不仅占有鹊巢, 而且将鹊卵推到地下摔碎, 而将自己的卵生在新占据的巢里, 自己逍遥自在, 而让鹊为自己养育后代。因而 “鸠占鹊巢”这个成语成为一个贬义词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发展的具体的过程。我们从汉代到明国的文学作品中找出关于这个成语的使用:
1、鹊巢柳树,鸠夺其处,任力德薄,天命不佑。——《焦氏易林》
2、辽东太守公孙康,本襄平人,武威将军公孙度之子也。当日知袁熙、袁尚来投,遂聚本部属官商议此事。公孙恭曰:“袁绍在日,常有吞辽东之心;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三国演义》
3、跖犬吠尧,吠非其主;鸠居鹊巢,安享其成。——《幼学琼林》
4、张孝基说道:“多蒙岳父大恩,但岳父现有子在,万无财产反归外姓之理。以小婿愚见,当差人四面访觅大舅回来,将家业付之,以全父子之情。小婿夫妻自当归宗。设或大舅身已不幸,尚有舅嫂守节,当交与掌管,然后访族中之子,立为后嗣,此乃正理。若是小婿承受,外人必有逐子爱婿之谤。鸠僭鹊巢,小婿亦被人谈论,这决不敢奉命!”——《醒世恒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组合出现的频率并不算高。但鹊巢鸠居这个事实表达的贬义色彩自汉代就开始了。人们常以“鸠”占据“鹊巢”比喻得不当得之利或者居不当居之处,其意义差别不大,只是结构尚未固定。[1]
但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关于“鸠占鹊巢”的记载也不完全都是贬义的。《毛诗序》云:“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鸠乃可以配焉。”郑玄《毛诗笺》言:“起家而居有之,谓嫁于诸侯也。夫人有均壹之德如鸠然,而后可配国君。”未熹《诗集传》谓:“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能正心修身以齐其家,其子女亦被后妃之化,而有专静纯一之德,故嫁于诸侯,而其家人美之。”
因此,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鸠占鹊巢”这个成语经历了由褒义向贬义的变化过程,突变的转折点是在汉代。发展至今日,这个成语已经完全失去褒义的含义。
二、古今学者对这首诗的诗义的见解
对于这首诗诗义的理解古今学者见仁见智。整理一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
1、颂德说。这种观点受《毛诗序》的影响最大。皆因《毛诗序》中云:“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鸠乃可以配焉。”后世学者如宋代朱熹,清代陈奂皆是持这种观点,期观点前文已引用,在这里不再赘引。这种观点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对“鸠”这种鸟究竟有何种之德,为何有这种之德没有解释的很清楚,只是一味强调有德。
2、抢婚说。此说是郭晋稀先生提出的。郭先生在所著《诗经蠡测》一书的首篇辨析《鹊巢》之诗义说:“我以为《鹊巢》一篇明明是写的统治者对妇女的掠夺,是写的抢婚。不过抢婚的时候,强盗饰以盛装罢了。每章诗的前两句,是用‘鹊巢鸠占’的寓言,比喻统治阶级对妇女的掠夺。每章诗的后两句是写抢婚的时候强盗饰以盛装。”对于郭晋稀先生的观点,是对传统颂德说的一种质疑。抢婚是我国上古时代曾经存在的一种婚姻风俗那是一群男子仗持暴力抢劫女性为配偶的野蛮婚姻。到了周代已经形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固定形式。诗经中很多诗篇都有提到这种形式,例如《诗经·卫风·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
3、弃妇诗说。这是一个弃妇怨恨她的丈夫遗弃前妻而别娶新妇别宠新欢的诗。诗作者不但抒发了对鸠一样占居自己家室的新妇的愤恨,尤其对丈夫用百辆盛车的热闹场面迎娶新妇的行为,表示出强烈的嫉妒和憾恨,同时,这实际上也是对男权社会里,“痴心女子负心汉”婚姻现象的一种沉痛控诉,获得了强烈的社会意义。[2]可是,《诗经·曹风·釾鸠》中的另一篇诗歌却又是这样说的:“釾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首诗的含义也就是说,“鸠”这种鸟有一很重要的品性就是在喂养其众多子女时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厚。所以在同一部文学作品中不可能出现一个本体喻体,尤其不可能是一个本体对应着褒贬不同的两个喻体。
三、本文的观点
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的文学作品,我们今天品鉴时很多时候是带着今天的视角和价值观念去评判的,这样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往往会走进死胡同,而无法真正的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所以站在作者当时的立场上理解就会豁然开朗。
有证据说“鸠”是有德之鸟。《续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这则记载说明:除了如《毛诗传》中说鸠鸟养育子女平均如一,它的另一条美德就是反哺老鸟。如果说“抚幼哺老”是古代女子应当具备的美德的话,那么,《毛诗序》中说“德如鸠”也就不为过了。
还有《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风俗通》曰:“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草□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得脱。后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故作鸠杖以抚老。”这则引语虽有汉代谶纬学说之嫌,但是,至少能说明在汉代初年“鸠”是一种吉祥的鸟。汉代出土的鸠杖也可以说明这点。汉代朝廷颁行赐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将“养国老”的鸠鸟形象与杖相结合,明确定为尊老重孝的标志。[3]
回到本诗中,我们在来看。作者用“鹊”起兴,“鹊”代表君子“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后作者又用“鸠”起兴,“鸠”代表有“抚幼哺老”之德的妇女。在迎婚时又有“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盛大场面的支持,岂不快哉?
【参考文献】
[1]赵立伟.“鸠占鹊巢”词义的发展[J].学语文,2010(1).
[2]张剑.《鹊巢》诗义辨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1(4).
[3]傅亮.鸠杖及其起源初考[J].现代交际,2011(7).
【关键词】《诗经》;鹊;鸠;鸠占鹊巢
《诗经·召南·鹊巢》中诗文如下: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一、“鸠占鹊巢”词义的发展
读罢此诗,让人的感觉就是这是一首与婚嫁有关的诗歌。作者用了重章叠句的方式,用“鹊”与“鸠”起兴,描写了盛大的婚礼场面。不过,用我们今天的视角一看,立刻就会产生一种疑问,那就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鸠占鹊巢”是一个明显的贬义词,为何在两千多年的周代描写婚礼的场面却要用“鹊”和尤其是“鸠”来起兴呢?
关于“鸠”的记载,《毛诗传》中曰:“鸠, 釾鸠,秸鞠也。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禽经》上是这样说: “鸠, 蜀谓之拙鸟,不善营巢, 取鸟巢居之, 虽拙而安处也。”所以我们认为 “鸠”是一个不劳而获的意象, 在生存竞争中, 它不仅占有鹊巢, 而且将鹊卵推到地下摔碎, 而将自己的卵生在新占据的巢里, 自己逍遥自在, 而让鹊为自己养育后代。因而 “鸠占鹊巢”这个成语成为一个贬义词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发展的具体的过程。我们从汉代到明国的文学作品中找出关于这个成语的使用:
1、鹊巢柳树,鸠夺其处,任力德薄,天命不佑。——《焦氏易林》
2、辽东太守公孙康,本襄平人,武威将军公孙度之子也。当日知袁熙、袁尚来投,遂聚本部属官商议此事。公孙恭曰:“袁绍在日,常有吞辽东之心;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三国演义》
3、跖犬吠尧,吠非其主;鸠居鹊巢,安享其成。——《幼学琼林》
4、张孝基说道:“多蒙岳父大恩,但岳父现有子在,万无财产反归外姓之理。以小婿愚见,当差人四面访觅大舅回来,将家业付之,以全父子之情。小婿夫妻自当归宗。设或大舅身已不幸,尚有舅嫂守节,当交与掌管,然后访族中之子,立为后嗣,此乃正理。若是小婿承受,外人必有逐子爱婿之谤。鸠僭鹊巢,小婿亦被人谈论,这决不敢奉命!”——《醒世恒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组合出现的频率并不算高。但鹊巢鸠居这个事实表达的贬义色彩自汉代就开始了。人们常以“鸠”占据“鹊巢”比喻得不当得之利或者居不当居之处,其意义差别不大,只是结构尚未固定。[1]
但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关于“鸠占鹊巢”的记载也不完全都是贬义的。《毛诗序》云:“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鸠乃可以配焉。”郑玄《毛诗笺》言:“起家而居有之,谓嫁于诸侯也。夫人有均壹之德如鸠然,而后可配国君。”未熹《诗集传》谓:“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能正心修身以齐其家,其子女亦被后妃之化,而有专静纯一之德,故嫁于诸侯,而其家人美之。”
因此,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鸠占鹊巢”这个成语经历了由褒义向贬义的变化过程,突变的转折点是在汉代。发展至今日,这个成语已经完全失去褒义的含义。
二、古今学者对这首诗的诗义的见解
对于这首诗诗义的理解古今学者见仁见智。整理一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
1、颂德说。这种观点受《毛诗序》的影响最大。皆因《毛诗序》中云:“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鸠乃可以配焉。”后世学者如宋代朱熹,清代陈奂皆是持这种观点,期观点前文已引用,在这里不再赘引。这种观点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对“鸠”这种鸟究竟有何种之德,为何有这种之德没有解释的很清楚,只是一味强调有德。
2、抢婚说。此说是郭晋稀先生提出的。郭先生在所著《诗经蠡测》一书的首篇辨析《鹊巢》之诗义说:“我以为《鹊巢》一篇明明是写的统治者对妇女的掠夺,是写的抢婚。不过抢婚的时候,强盗饰以盛装罢了。每章诗的前两句,是用‘鹊巢鸠占’的寓言,比喻统治阶级对妇女的掠夺。每章诗的后两句是写抢婚的时候强盗饰以盛装。”对于郭晋稀先生的观点,是对传统颂德说的一种质疑。抢婚是我国上古时代曾经存在的一种婚姻风俗那是一群男子仗持暴力抢劫女性为配偶的野蛮婚姻。到了周代已经形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固定形式。诗经中很多诗篇都有提到这种形式,例如《诗经·卫风·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
3、弃妇诗说。这是一个弃妇怨恨她的丈夫遗弃前妻而别娶新妇别宠新欢的诗。诗作者不但抒发了对鸠一样占居自己家室的新妇的愤恨,尤其对丈夫用百辆盛车的热闹场面迎娶新妇的行为,表示出强烈的嫉妒和憾恨,同时,这实际上也是对男权社会里,“痴心女子负心汉”婚姻现象的一种沉痛控诉,获得了强烈的社会意义。[2]可是,《诗经·曹风·釾鸠》中的另一篇诗歌却又是这样说的:“釾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首诗的含义也就是说,“鸠”这种鸟有一很重要的品性就是在喂养其众多子女时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厚。所以在同一部文学作品中不可能出现一个本体喻体,尤其不可能是一个本体对应着褒贬不同的两个喻体。
三、本文的观点
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的文学作品,我们今天品鉴时很多时候是带着今天的视角和价值观念去评判的,这样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往往会走进死胡同,而无法真正的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所以站在作者当时的立场上理解就会豁然开朗。
有证据说“鸠”是有德之鸟。《续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这则记载说明:除了如《毛诗传》中说鸠鸟养育子女平均如一,它的另一条美德就是反哺老鸟。如果说“抚幼哺老”是古代女子应当具备的美德的话,那么,《毛诗序》中说“德如鸠”也就不为过了。
还有《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风俗通》曰:“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草□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得脱。后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故作鸠杖以抚老。”这则引语虽有汉代谶纬学说之嫌,但是,至少能说明在汉代初年“鸠”是一种吉祥的鸟。汉代出土的鸠杖也可以说明这点。汉代朝廷颁行赐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将“养国老”的鸠鸟形象与杖相结合,明确定为尊老重孝的标志。[3]
回到本诗中,我们在来看。作者用“鹊”起兴,“鹊”代表君子“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后作者又用“鸠”起兴,“鸠”代表有“抚幼哺老”之德的妇女。在迎婚时又有“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盛大场面的支持,岂不快哉?
【参考文献】
[1]赵立伟.“鸠占鹊巢”词义的发展[J].学语文,2010(1).
[2]张剑.《鹊巢》诗义辨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1(4).
[3]傅亮.鸠杖及其起源初考[J].现代交际,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