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学思维的内涵
数学思维是指以数学概念为最小单位,通过数学判断和数学推理的形式揭示数学对象的结构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由数学思维的内涵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原理、定理、概念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这些,学生才能以这些为最小单位进行思考、推理和判断。
二、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数学思维现状
当前,许多初中数学老师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于是引入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到日常课堂中。例如:情景式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等。但是,单纯地将这些先进教学模式放入教学中并不能起到培养思维的作用,如果使用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就比如在课堂启动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原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但若使用过多,课堂就变成了“上游乐场分组玩”,反而冲淡了课堂上的“数学味”。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其特殊魅力,需要学生与老师真正走入数学知识当中去体会,若为了让气氛活跃,就使得课堂过于情境化、生活化,就削弱了让学生体会推理、判断等思维带来的乐趣。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老师如何教,而不是老师教会学生如何学。经过大力改革,教育者们逐步转变了思想,将以老师为主的课堂向以学生为主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难免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老师希望从“独奏者”突然转变成为“伴奏者”,却突然变得指导得不够,任学生的思维发散,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
另外,强调使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许多老师就简单地认为,是PPT代替板书,鼠标代替粉笔,或过分依赖于电脑技术。其实这些都只是教学的工具,合理使用能够将抽象内容直观化。但有的老师过于追求课件是否精美,精美的课件成为了教学重点,学生看到图片闪烁过于频繁的课件,反而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掩盖了。这就喧宾夺主没有起到多媒体技术原本应有的作用。
三、方法与策略
(一) 精讲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强化理解和记忆
数学思维的根基是公理、定理及概念。这些可以看作是数学知识架构的最小单位,是地基。只有将这些基本符号、公理等牢牢的印在脑中,才能随时使用。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就要学生牢记一些基本定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08°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定理,才能在遇到“角角边”、“角边角”等判断相似的条件时熟练使用。可见,这些基础知识是数学庞大知识体系的根基。教学时,教师应重视这些基础知识,确保在讲解基础知识的时候让学生充分理解,并加大练习力度,甚至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在基础知识的练习上。磨刀不误砍柴工,切忌基础概念、定理、公理等没有熟练掌握,就急着跳到后面的应用方面的内容上。
(二) 由易入难,逐步培养思维的深邃性
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思维练习的时候,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应该让问题难度由简单至困难有一个逐步上升的梯度。这样,让学生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种似曾相识感,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解决,接下来的问题需要再付出一些努力。解答完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的思维深度就上升一个台阶,就这样逐步让学生渐渐看到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邃性。
(三) 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
数学的魅力在于“条条大路通罗马”。许多问题可以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并且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对于同一个定理,可以从多个角度出题考察学生,达到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个定理的目的。例如有题目如下:已知一个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等于135°,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学生解出来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变式1:已知一个多边形内角和是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接下来尝试变式2:一直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是45°,求这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然后尝试变式3: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某一个外角的度数和为1180°,求此多边形的边数。这样让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刺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用不同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 错误诊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素质教育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没有批判性的书呆子。只有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质疑,才能够让知识有活力,才能够激发创造性。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由于平时教科书、参考书等内容已经经过精心编排,难以让学生发挥批判性思维,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故意制造一些错误,引导学生发现、并质疑老师。让学生明白,在数学殿堂中,对错与年龄无关,只有科学才是唯一准绳。学生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习,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于思考并且乐于思考
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自己使用的方法效果如何,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进。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并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内省反思的习惯,对于思维过程也能够及时检查和调整。这一优良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之后的理科深造有无穷益处。
数学思维是指以数学概念为最小单位,通过数学判断和数学推理的形式揭示数学对象的结构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由数学思维的内涵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原理、定理、概念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这些,学生才能以这些为最小单位进行思考、推理和判断。
二、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数学思维现状
当前,许多初中数学老师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于是引入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到日常课堂中。例如:情景式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等。但是,单纯地将这些先进教学模式放入教学中并不能起到培养思维的作用,如果使用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就比如在课堂启动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原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但若使用过多,课堂就变成了“上游乐场分组玩”,反而冲淡了课堂上的“数学味”。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其特殊魅力,需要学生与老师真正走入数学知识当中去体会,若为了让气氛活跃,就使得课堂过于情境化、生活化,就削弱了让学生体会推理、判断等思维带来的乐趣。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老师如何教,而不是老师教会学生如何学。经过大力改革,教育者们逐步转变了思想,将以老师为主的课堂向以学生为主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难免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老师希望从“独奏者”突然转变成为“伴奏者”,却突然变得指导得不够,任学生的思维发散,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
另外,强调使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许多老师就简单地认为,是PPT代替板书,鼠标代替粉笔,或过分依赖于电脑技术。其实这些都只是教学的工具,合理使用能够将抽象内容直观化。但有的老师过于追求课件是否精美,精美的课件成为了教学重点,学生看到图片闪烁过于频繁的课件,反而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掩盖了。这就喧宾夺主没有起到多媒体技术原本应有的作用。
三、方法与策略
(一) 精讲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强化理解和记忆
数学思维的根基是公理、定理及概念。这些可以看作是数学知识架构的最小单位,是地基。只有将这些基本符号、公理等牢牢的印在脑中,才能随时使用。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就要学生牢记一些基本定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08°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定理,才能在遇到“角角边”、“角边角”等判断相似的条件时熟练使用。可见,这些基础知识是数学庞大知识体系的根基。教学时,教师应重视这些基础知识,确保在讲解基础知识的时候让学生充分理解,并加大练习力度,甚至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在基础知识的练习上。磨刀不误砍柴工,切忌基础概念、定理、公理等没有熟练掌握,就急着跳到后面的应用方面的内容上。
(二) 由易入难,逐步培养思维的深邃性
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思维练习的时候,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应该让问题难度由简单至困难有一个逐步上升的梯度。这样,让学生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种似曾相识感,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解决,接下来的问题需要再付出一些努力。解答完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的思维深度就上升一个台阶,就这样逐步让学生渐渐看到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邃性。
(三) 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
数学的魅力在于“条条大路通罗马”。许多问题可以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并且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对于同一个定理,可以从多个角度出题考察学生,达到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个定理的目的。例如有题目如下:已知一个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等于135°,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学生解出来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变式1:已知一个多边形内角和是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接下来尝试变式2:一直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是45°,求这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然后尝试变式3: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某一个外角的度数和为1180°,求此多边形的边数。这样让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刺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用不同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 错误诊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素质教育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没有批判性的书呆子。只有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质疑,才能够让知识有活力,才能够激发创造性。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由于平时教科书、参考书等内容已经经过精心编排,难以让学生发挥批判性思维,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故意制造一些错误,引导学生发现、并质疑老师。让学生明白,在数学殿堂中,对错与年龄无关,只有科学才是唯一准绳。学生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习,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于思考并且乐于思考
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自己使用的方法效果如何,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进。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并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内省反思的习惯,对于思维过程也能够及时检查和调整。这一优良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之后的理科深造有无穷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