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民族地区幼教存在的两个“无”的现状,我们一方面呼吁政府加大对其的投入,另一方面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幼教建设之路,提出实用型模式的构想。“实用型”的内涵是指:办学上平民化走向与教学上注重汉语浸润式学习。在普及农牧区的幼儿教育的同时,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县镇幼儿园,特别是村寨幼儿园为试点,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教学,以“浸润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接触汉语,使其能尽早熟悉并掌握汉语表达。这不仅有利于民族学子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实用型;浸润式汉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37-02
每一个人在成长历程中,都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对人的影响作用均不相同,相互无法替代。而学前教育关乎幼儿一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关乎国家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意义重大。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1]“教人要从小教起……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儿教育也应当普及。”[2]
目前我国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学前教育一直是教育系统中最薄弱的一环,存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农村幼教在这个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结合我校办学宗旨和汉藏双语基础教育系部的建设,联系我校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幼教实情,将边远民族地区幼儿园建设的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探讨与思考,以期能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作一些理论参考。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建设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现状可以用两个“无”来概括:第一,绝大部分农牧区无幼儿园:第二,民族地区幼儿园无汉藏双语浸润式教育。
(一)“入园难”对城市来讲,这个“难”主要是指入正规化、专业化质量好的幼儿园困难:一是高额的费用,无法承受;二是资源有限,有钱都未必能入园。对内地农村来讲,是找一个就近具备一定条件的幼儿园困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民来讲,这个“难”是指要找到一个幼儿园太难,因为在很多农牧区压根就没有幼儿园。“迄今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近40%的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幼儿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3]而在我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个比例更高。以我校汉藏双语基础教育2010级与2011级共计114位大学生为例,没有接受过幼教的比例高达90℅,这样的现实让人揪心。广大牧区和绝大多数的农村娃,仍然在原始自然的状态中成长,这些原生态宝宝没有赢得同条线上起跑的条件,从小学开始就知识欠账,汉语关过不了,成绩不理想,无法感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普九巩固率难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
(二)如内地农村幼教存在的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一样,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镇、县级幼儿园也存在如供小于求、办学条件差、办学理念陈旧、小学一年级化严重、师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家庭教育薄弱等等问题。与前者不同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幼教还存在一个独具特色的不足——母语与汉语双语言教育严重缺失。从这几年我们招收的通过民语考入大学的学生身上看到,少数民族(主要指藏语)学生普遍存在“语言残疾”现象,掌握汉语文的水平有倒退之嫌,个别学生汉语交际困难,多数学生无法用汉文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实在令人忧虑。追根溯源,在其幼儿及小学阶段就缺乏正规的汉语教育,缺乏一种科学的双语“桥梁式”教育——教会儿童在母语与汉语间沟通转换的正规启蒙教育。影响民族学生学业成绩的很大部分原因是语言问题。不少民族学生上小学前没有过汉语关,进校上学语言障碍成了师生共同的难题,老师听不懂学生讲的语言,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什么,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有什么理想效果。
二、少数民族地区幼教建设总体构想
针对少数民族相对落后的经济现状,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需要出发,结合民族语言特点,我们的幼教应该朝着实用型方向建设和发展,这是我们的总体构想。“实用型”的内涵是指:办学上平民化走向与教学上注重汉语浸润式学习。
(一)前文已分析和列举到的民族学子存在的汉语言障碍,以及因此造成了在学习与生活上受阻。所以,必须从幼儿时期就接受正规、科学的双语教育。语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少数民族一定要学好汉语,国民一定要普及汉文,这样才能谈及个人的发展与素质的提升,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做贡献,少数民族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必须要学好汉语,掌握汉文。这一道理落实在教育上,就需要在幼儿教育阶段进行浸润式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教学,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一谈到幼儿园建设,人们往往就想到如童话般的园区环境、各式各样的高级玩具、齐备的游戏娱乐设施等等,一如中央电视1台的少儿节目《智慧树》栏目播放的那样。事实上,像那样办学级别的幼儿园在全国都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我们经济落后、地理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的民族地区呢?但这并能不成为民族地区幼教事业不作为的理由。如我国陶行知先生早在1927年11月11日,就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随后又相继创办了晓庄、和平门、新安、迈皋桥等一批中国乡村幼儿园。当时他们办学的经济条件与中国农村的实情,决定了他们的办学理念:平民化。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呼吁政府加大对幼教事业的投入,同时,也应该从办学理念上多一些从实际出发的思考方式,扭转幼儿园“贵族化”错误倾向,以平民的实用主义态度办学,不以攀比、敛财为目的,幼儿园才有下乡的可能,才有普及的可能。
三、民族地区建设实用型幼儿园的措施 (一)坚持为民办学的方针,共同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施教者的思想认识和方法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者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在幼儿时期。所以,无论是父母亲人,还是学校教师、社会群体,都应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并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对家长来说,首先应学习内地家长对宝宝幼教的重视态度,不能忽视了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放任自流。一旦教育环境改善,或经济条件许可,就务必送孩子入园受教育。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起码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还可以利用电视、影碟给孩子播放汉语版的儿童节目,在家里营造汉语言使用环境。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仅要热爱民族幼教事业,而且要认识到汉语教学启蒙的重大意义,在教学的组织中多从与孩子生活实际结合的角度去考虑备课,真正做到备课的首要环节是备好学生,从而避免教学与幼儿生活脱节。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尤其要注意不能照抄照搬内地的幼教模式,要将“民族地区生活实际”与“汉语启蒙教育”相结合。
(二)通过特招定向等方式,培养有志于幼儿教育的特殊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的确有很大的差距,在众多的原因之中,人才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可试用特招定向等方式培养。这十分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少数民族地区远离都市,经济滞后,文化差异大,很难吸引外地优秀的人才到那里工作。培养当地人,他们地方熟,人员熟,文化懂,语言通,能够在那里生存工作,在他们之中培养优秀学生,充实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是可行的,但这样的人通过高考考入高校进行专业培训比较难,在招生的环节可以采用特招或定向的方式解决,是目前从师资上解决建设山村牧区幼儿园问题的最好途径。让一批学业较好并有志于家乡幼教事业的本民族学子,能够做到“进得来、派得出、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
(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编写实用的的幼教教材
民族地区幼教结合双语浸润式教学,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它的教学模式与教材都还没有现存直接可用的。因此,在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前提下,借鉴汉语英语双语教学经验,编写一套既适合儿童心智发展,又具有本民族教学特点色的幼教教材是当务之急,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课题。
(四)实施汉藏双语教育,以浸润的方式启蒙汉语言运用
1、定义
双语教育,仅指学前教育的用语。内地、发达地区、条件成熟的地方,让幼儿学生接触英语,进行汉语和英语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特别是村寨幼儿园,让幼儿学生接触汉语,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教学,让他们尽早过汉语关。
2、目标
从大的目标讲,汉语教学的目标应在于:(1)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语言学习的规律;(2)萌发对汉语发音和汉语活动的兴趣,养成很好的语感,有参与汉语活动以及学习汉语和运用汉语的愿望;(3)初步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最基本的汉语表述,具有用最初级的汉语进行日常口语交往的技能,培养宝宝的语言交际能力;(4)通过汉语活动扩大视野,培养开放的心态,让宝宝接触到另一种文化,学会另一种思维方式,为最终产生对汉藏两种文化的认同打下基础;(5)塑造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和积极的心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具体来说,教学应着重于幼儿内部学习品质的形成上,比如幼儿对汉语的兴趣、思维与学习的方法的培养等等。而对于词汇量、听说、认读能力等一些学习的外部品质,则应作为次要目标,是为达到内在学习品质的养成而服务的。
3、教学的内容
从日常生活入手,将幼儿所接触到的物品、人物及物质环境等划分为若干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都有若干个最基本、最常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从一些教材中选出相关的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看、听、说活动;而对于词句的扩散与加深则是让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主动进行。由于学到的词句是在生活中最常见和常用的,他们可以随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复习巩固、扩散和加深,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并可帮助幼儿适应汉语的日常应用,从而逐步形成汉语的听感和语感。
4、汉语教学的实施
教学的实施不仅需要要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而且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汉语语言环境。
由于大多数农牧民民族地区不具备自然的汉语环境,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一个汉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前者主要是指通过物品的摆放、墙壁装饰和一些辅助教,让幼儿在一个生动有联系性的环境中轻松自然的进行汉语学习。人际交往环境则是指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以及相互对话时应尽量使用汉语,通过这些活动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模仿、接触和熟悉汉语的机会,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觉。
同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语言刺激,让幼儿边玩边听,不占用幼儿任何活动时间,幼儿在反复听的过程中,学习了语音语调,建立了语感。听得多了,脑子里有了深刻的印象,一旦学到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掌握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四、结语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提高国民素质,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必须从娃娃抓起,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健全完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运用多种方式的办学模式,实现幼儿教育从县到镇到乡的普及,突破零的记录,让少数民族地区的牧场与村寨子弟有园可进。在改革中逐步实现浸润式双语教育,寓“启蒙教育,智力教育、养成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夯实民族地区终身教育的基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腾飞,整体实现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M].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18.
[2]陶行知.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M].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1.
[3]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实用型;浸润式汉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37-02
每一个人在成长历程中,都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对人的影响作用均不相同,相互无法替代。而学前教育关乎幼儿一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关乎国家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意义重大。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1]“教人要从小教起……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儿教育也应当普及。”[2]
目前我国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学前教育一直是教育系统中最薄弱的一环,存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农村幼教在这个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结合我校办学宗旨和汉藏双语基础教育系部的建设,联系我校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幼教实情,将边远民族地区幼儿园建设的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探讨与思考,以期能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作一些理论参考。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建设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现状可以用两个“无”来概括:第一,绝大部分农牧区无幼儿园:第二,民族地区幼儿园无汉藏双语浸润式教育。
(一)“入园难”对城市来讲,这个“难”主要是指入正规化、专业化质量好的幼儿园困难:一是高额的费用,无法承受;二是资源有限,有钱都未必能入园。对内地农村来讲,是找一个就近具备一定条件的幼儿园困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民来讲,这个“难”是指要找到一个幼儿园太难,因为在很多农牧区压根就没有幼儿园。“迄今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近40%的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幼儿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3]而在我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个比例更高。以我校汉藏双语基础教育2010级与2011级共计114位大学生为例,没有接受过幼教的比例高达90℅,这样的现实让人揪心。广大牧区和绝大多数的农村娃,仍然在原始自然的状态中成长,这些原生态宝宝没有赢得同条线上起跑的条件,从小学开始就知识欠账,汉语关过不了,成绩不理想,无法感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普九巩固率难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
(二)如内地农村幼教存在的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一样,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镇、县级幼儿园也存在如供小于求、办学条件差、办学理念陈旧、小学一年级化严重、师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家庭教育薄弱等等问题。与前者不同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幼教还存在一个独具特色的不足——母语与汉语双语言教育严重缺失。从这几年我们招收的通过民语考入大学的学生身上看到,少数民族(主要指藏语)学生普遍存在“语言残疾”现象,掌握汉语文的水平有倒退之嫌,个别学生汉语交际困难,多数学生无法用汉文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实在令人忧虑。追根溯源,在其幼儿及小学阶段就缺乏正规的汉语教育,缺乏一种科学的双语“桥梁式”教育——教会儿童在母语与汉语间沟通转换的正规启蒙教育。影响民族学生学业成绩的很大部分原因是语言问题。不少民族学生上小学前没有过汉语关,进校上学语言障碍成了师生共同的难题,老师听不懂学生讲的语言,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什么,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有什么理想效果。
二、少数民族地区幼教建设总体构想
针对少数民族相对落后的经济现状,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需要出发,结合民族语言特点,我们的幼教应该朝着实用型方向建设和发展,这是我们的总体构想。“实用型”的内涵是指:办学上平民化走向与教学上注重汉语浸润式学习。
(一)前文已分析和列举到的民族学子存在的汉语言障碍,以及因此造成了在学习与生活上受阻。所以,必须从幼儿时期就接受正规、科学的双语教育。语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少数民族一定要学好汉语,国民一定要普及汉文,这样才能谈及个人的发展与素质的提升,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做贡献,少数民族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必须要学好汉语,掌握汉文。这一道理落实在教育上,就需要在幼儿教育阶段进行浸润式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教学,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一谈到幼儿园建设,人们往往就想到如童话般的园区环境、各式各样的高级玩具、齐备的游戏娱乐设施等等,一如中央电视1台的少儿节目《智慧树》栏目播放的那样。事实上,像那样办学级别的幼儿园在全国都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我们经济落后、地理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的民族地区呢?但这并能不成为民族地区幼教事业不作为的理由。如我国陶行知先生早在1927年11月11日,就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随后又相继创办了晓庄、和平门、新安、迈皋桥等一批中国乡村幼儿园。当时他们办学的经济条件与中国农村的实情,决定了他们的办学理念:平民化。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呼吁政府加大对幼教事业的投入,同时,也应该从办学理念上多一些从实际出发的思考方式,扭转幼儿园“贵族化”错误倾向,以平民的实用主义态度办学,不以攀比、敛财为目的,幼儿园才有下乡的可能,才有普及的可能。
三、民族地区建设实用型幼儿园的措施 (一)坚持为民办学的方针,共同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施教者的思想认识和方法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者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在幼儿时期。所以,无论是父母亲人,还是学校教师、社会群体,都应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并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对家长来说,首先应学习内地家长对宝宝幼教的重视态度,不能忽视了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放任自流。一旦教育环境改善,或经济条件许可,就务必送孩子入园受教育。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起码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还可以利用电视、影碟给孩子播放汉语版的儿童节目,在家里营造汉语言使用环境。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仅要热爱民族幼教事业,而且要认识到汉语教学启蒙的重大意义,在教学的组织中多从与孩子生活实际结合的角度去考虑备课,真正做到备课的首要环节是备好学生,从而避免教学与幼儿生活脱节。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尤其要注意不能照抄照搬内地的幼教模式,要将“民族地区生活实际”与“汉语启蒙教育”相结合。
(二)通过特招定向等方式,培养有志于幼儿教育的特殊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的确有很大的差距,在众多的原因之中,人才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可试用特招定向等方式培养。这十分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少数民族地区远离都市,经济滞后,文化差异大,很难吸引外地优秀的人才到那里工作。培养当地人,他们地方熟,人员熟,文化懂,语言通,能够在那里生存工作,在他们之中培养优秀学生,充实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是可行的,但这样的人通过高考考入高校进行专业培训比较难,在招生的环节可以采用特招或定向的方式解决,是目前从师资上解决建设山村牧区幼儿园问题的最好途径。让一批学业较好并有志于家乡幼教事业的本民族学子,能够做到“进得来、派得出、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
(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编写实用的的幼教教材
民族地区幼教结合双语浸润式教学,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它的教学模式与教材都还没有现存直接可用的。因此,在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前提下,借鉴汉语英语双语教学经验,编写一套既适合儿童心智发展,又具有本民族教学特点色的幼教教材是当务之急,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课题。
(四)实施汉藏双语教育,以浸润的方式启蒙汉语言运用
1、定义
双语教育,仅指学前教育的用语。内地、发达地区、条件成熟的地方,让幼儿学生接触英语,进行汉语和英语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特别是村寨幼儿园,让幼儿学生接触汉语,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教学,让他们尽早过汉语关。
2、目标
从大的目标讲,汉语教学的目标应在于:(1)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语言学习的规律;(2)萌发对汉语发音和汉语活动的兴趣,养成很好的语感,有参与汉语活动以及学习汉语和运用汉语的愿望;(3)初步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最基本的汉语表述,具有用最初级的汉语进行日常口语交往的技能,培养宝宝的语言交际能力;(4)通过汉语活动扩大视野,培养开放的心态,让宝宝接触到另一种文化,学会另一种思维方式,为最终产生对汉藏两种文化的认同打下基础;(5)塑造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和积极的心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具体来说,教学应着重于幼儿内部学习品质的形成上,比如幼儿对汉语的兴趣、思维与学习的方法的培养等等。而对于词汇量、听说、认读能力等一些学习的外部品质,则应作为次要目标,是为达到内在学习品质的养成而服务的。
3、教学的内容
从日常生活入手,将幼儿所接触到的物品、人物及物质环境等划分为若干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都有若干个最基本、最常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从一些教材中选出相关的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看、听、说活动;而对于词句的扩散与加深则是让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主动进行。由于学到的词句是在生活中最常见和常用的,他们可以随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复习巩固、扩散和加深,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并可帮助幼儿适应汉语的日常应用,从而逐步形成汉语的听感和语感。
4、汉语教学的实施
教学的实施不仅需要要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而且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汉语语言环境。
由于大多数农牧民民族地区不具备自然的汉语环境,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一个汉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前者主要是指通过物品的摆放、墙壁装饰和一些辅助教,让幼儿在一个生动有联系性的环境中轻松自然的进行汉语学习。人际交往环境则是指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以及相互对话时应尽量使用汉语,通过这些活动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模仿、接触和熟悉汉语的机会,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觉。
同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语言刺激,让幼儿边玩边听,不占用幼儿任何活动时间,幼儿在反复听的过程中,学习了语音语调,建立了语感。听得多了,脑子里有了深刻的印象,一旦学到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掌握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四、结语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提高国民素质,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必须从娃娃抓起,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健全完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运用多种方式的办学模式,实现幼儿教育从县到镇到乡的普及,突破零的记录,让少数民族地区的牧场与村寨子弟有园可进。在改革中逐步实现浸润式双语教育,寓“启蒙教育,智力教育、养成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夯实民族地区终身教育的基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腾飞,整体实现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M].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18.
[2]陶行知.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M].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1.
[3]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