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农村教师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培训。
一、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
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在队伍建设,素质发展,结构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不稳定性、不合理性、不均衡性等问题,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工作和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1.农村教师不断外流
由于区域间经济的差异和人才流动的社会化,农村教师“外流型”增多。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有三种去向:一是走出农村,进城市,谋发展;二是走出“师门”,进其他行业,谋出路。三是近几年退休人员增多,由于20世纪70年代从社会录用的民办教师人数众多,大多数都在这几年退休,教师队伍减员严重,再加上这几年分配的人数较少,补充困难,大专、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另外,农村教师除了“显性流动”外,还存在着“隐性流动”趋向。所谓“隐性流动”,是指有外流或内流的意向和情绪表现,但尚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较多的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淡漠,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隐性流动倾向、情绪,对教学工作和学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2.农村教师分布不均
由于农村教师流动大,城区与农村教师分布上不均衡,农村教师少了,缺编现象严重,特别是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少了,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集镇与乡村教师分布不均衡,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人满为患,乡村完小和教学点缺乏教师,有的完小只有七、八个教师,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3.农村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民办转公办的,年龄编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法落后,无法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困难,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参加教科研活动的机会很少,加之学校缺乏骨干教师,导致大部分教师学无方向,学无榜样,学无示范。因受种种原因影响,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满足现状。学习无动力,认为提升学历为的是评职称;教科研与自己无关;旧观念不及时转变,一味地应试教育,一味地传播知识,一味地主观追求浮躁的东西;责任心不强,职业意识淡薄;部分优秀教师在评优晋级、提拔使用后,就到了二线,不再任课,造成极大浪费。
4.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
农村缺乏英语、信息技术、艺术类等专业教师,有的学校无法开设,有的学校只能由非专业教师兼任,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差,严重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老、中、青年龄结构存在着老多,中、青年少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学无激情的多,工作無压力的多,学习无追求的多。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不配套,存在着层层拔高使用的问题,造成小学、初中教师师资质量严重下滑,农村本来就薄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村教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在宏观管理教师的同时,必须赋予基层校长一定的人事管理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建立起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2.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培养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以高尚的人格来带动教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3.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以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实施教师工资结构制,建立保障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严把教师资格入口关。
4.加强调节,建好供给渠道
针对农村教育实际,为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可聘用师范生、专科毕业生;鼓励教师重返课堂;加强调节,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城市富余教师下乡支教,特别是将要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应存在乡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鼓励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实行倾斜政策,刚调入或进入教师队伍可以下乡任教。适当提高解决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创造条件。
5.注重学习,抓好培训机制
加强教育,树好师德。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大力宣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师资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增强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引领教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引领教师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切实提高科研质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跟踪测试纳入教师考核中,定期开展互听互评活动,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听,引进来学。
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的,通过对课程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是一条快速高效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很好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使教师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三、改善条件,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抓好依法治教,落实好方针政策,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实现规模办学,集中办学,缩小城乡学校差距。改善生活条件,让农村教师有舒适的环境。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等实际问题,增强农村教师的编制,减轻他们工作上负担,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中困难,让他们安心教育,舒心工作。保护好他们合法效益,保证他们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农村教师心甘、心安、心专。
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农村教师有良好的社会地位。教育部门要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宣传农村教师优秀事迹,表彰先进,弘扬精神;政府部门要把教育工作和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中,放在心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满足教师的需要,特别提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追求上进的需要。
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基石和动力。
一、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
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在队伍建设,素质发展,结构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不稳定性、不合理性、不均衡性等问题,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工作和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1.农村教师不断外流
由于区域间经济的差异和人才流动的社会化,农村教师“外流型”增多。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有三种去向:一是走出农村,进城市,谋发展;二是走出“师门”,进其他行业,谋出路。三是近几年退休人员增多,由于20世纪70年代从社会录用的民办教师人数众多,大多数都在这几年退休,教师队伍减员严重,再加上这几年分配的人数较少,补充困难,大专、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另外,农村教师除了“显性流动”外,还存在着“隐性流动”趋向。所谓“隐性流动”,是指有外流或内流的意向和情绪表现,但尚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较多的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淡漠,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隐性流动倾向、情绪,对教学工作和学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2.农村教师分布不均
由于农村教师流动大,城区与农村教师分布上不均衡,农村教师少了,缺编现象严重,特别是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少了,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集镇与乡村教师分布不均衡,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人满为患,乡村完小和教学点缺乏教师,有的完小只有七、八个教师,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3.农村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民办转公办的,年龄编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法落后,无法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困难,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参加教科研活动的机会很少,加之学校缺乏骨干教师,导致大部分教师学无方向,学无榜样,学无示范。因受种种原因影响,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满足现状。学习无动力,认为提升学历为的是评职称;教科研与自己无关;旧观念不及时转变,一味地应试教育,一味地传播知识,一味地主观追求浮躁的东西;责任心不强,职业意识淡薄;部分优秀教师在评优晋级、提拔使用后,就到了二线,不再任课,造成极大浪费。
4.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
农村缺乏英语、信息技术、艺术类等专业教师,有的学校无法开设,有的学校只能由非专业教师兼任,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差,严重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老、中、青年龄结构存在着老多,中、青年少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学无激情的多,工作無压力的多,学习无追求的多。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不配套,存在着层层拔高使用的问题,造成小学、初中教师师资质量严重下滑,农村本来就薄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村教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在宏观管理教师的同时,必须赋予基层校长一定的人事管理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建立起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2.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培养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以高尚的人格来带动教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3.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以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实施教师工资结构制,建立保障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严把教师资格入口关。
4.加强调节,建好供给渠道
针对农村教育实际,为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可聘用师范生、专科毕业生;鼓励教师重返课堂;加强调节,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城市富余教师下乡支教,特别是将要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应存在乡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鼓励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实行倾斜政策,刚调入或进入教师队伍可以下乡任教。适当提高解决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创造条件。
5.注重学习,抓好培训机制
加强教育,树好师德。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大力宣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师资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增强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引领教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引领教师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切实提高科研质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跟踪测试纳入教师考核中,定期开展互听互评活动,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听,引进来学。
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的,通过对课程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是一条快速高效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很好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使教师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三、改善条件,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抓好依法治教,落实好方针政策,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实现规模办学,集中办学,缩小城乡学校差距。改善生活条件,让农村教师有舒适的环境。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等实际问题,增强农村教师的编制,减轻他们工作上负担,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中困难,让他们安心教育,舒心工作。保护好他们合法效益,保证他们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农村教师心甘、心安、心专。
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农村教师有良好的社会地位。教育部门要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宣传农村教师优秀事迹,表彰先进,弘扬精神;政府部门要把教育工作和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中,放在心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满足教师的需要,特别提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追求上进的需要。
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基石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