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独特视角的真实感受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s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巴赫金复调理论关照下,《喜福会》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中呈现出复调特征。使各个人物和她们的声音处于同一空间,相互碰撞的同时,相互沟通,反映出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点,表达了中美文化冲撞融合的主题。
  关键词:复调理论 《喜福会》 叙事
  “复调”原本是一个音乐术语,也称“多声部”,指多个旋律并行穿插在一支乐曲中。俄国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借用这个术语创造了“复调小说”的概念,并以此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中,他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此评论中,“声音”是“意识”的表现形式,“意识”是“声音”的表现内容。通过作品中多种声音的并存甚至对立,表现同一语境中多种意识的叠加和冲突。众多人物声音构成的平等对话关系使各种声音和叙述视角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复调小说具有开放包容性,作品中作者权威声音随之消失。这种开放包容性的结构使文学作品不再是多个人物及其命运构成的客观世界,也不是展现作者统一意识支配的作品,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不发生融合”。这种结构赋予读者一种能力,即透过多种声音的并行和交织,透视人物内心,理解并阐释作品,激发参与故事建构的积极性。
  一 人物形象的复调性
  对话理论在话语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是复调小说最重要的特征。它强调人物意识的独立性,同时强调意识在本质上也具有对话性,“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 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
  在复调小说中,对话将作者、人物(及文本)和读者三者联系起来,强调文本内部人物的对话性、人物与作者的对话性及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的对话性。对这种对话关系表现形式就是人称,人称形式“你”、“我”、“他”形成稳定的三角,“说者为我,听者为你,被谈论者为他”。巴赫金在分析《地下室人》时,曾评论道:“对他(人物)来说,一讲话就是同某个人交谈;议论自己,是以自己的语言去和自己交谈,议论别人,是同别人交谈,议论世界就是和世界说话。不过,当他和自己、别人、世界讲话时,同时还是对着第三个人说话……”这“第三个人”就是指读者。是巴赫金口中的“隐身的听话人、某个评判人”。在人物对话中,作者赋予人物局限性视角叙事,其中包括具有典型对话特征的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在局限视角下,人物的声音不再是人物间狭义的话语对话,而体现了人物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不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而是人物通过声音自己建构起来的。人物的主体意识通过文本表现出作者意识,人物有限叙述声音激发出读者意识,这两者之间也产生了对话。正是这样,当复调小说中这三者的平等对话关系构成多重声音时,每一种声音都呈现出具有同等价值的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各种不同的声音从各自局限角度通过同一事件或人物故事产生的对话构成了复调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从这点来讲,小说人物形象具有复调性。
  《喜福会》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在小说的对话性上。小说中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虽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但这种形象是平面的,单调的。众多人物平行的、甚至冲突的对话能赋予人物复调色彩。《喜福会》中,顾映映的形象就是通过本人陈述和其他人物的陈述建立的。吴素云认为映映听力并没有问题,而是她是个固执己见,不肯倾听他人问题,听取他人意见的人;吴晶美认为她是个“每次见面都在缩小”日渐老去的古怪老太太。在映映自己眼中,她是一个从小走失,缺乏母爱,没有安全感的人。三个人物从自己的视角,形成了对主要人物的独立判断,同时相互补充,应答,从而形成了三个平行独立意识之间的对话。《喜福会》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安梅,在吴素云眼中,她五行缺“木”,因此是个没“主心骨”的人。安梅的女儿罗斯也讲到了母亲“缺木”的事,“母亲告诉我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糊里糊涂的。她说我没有头脑,是缺五行中的木。天生的没有木,只能听凭摆布。她之所以知道,就因为她过去也险些陷入这种境地。”然而,在安梅本人看来,自己是“能干”的,她坚信母亲的自杀是要让她变得坚强,因此她能“把爸爸扑捉到的所有东西做好”,能当着母亲敌人的面把假珍珠项链踩得粉碎。
  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从自己的意识出发对同一主要人物进行评判,不同层次的语言表达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对话中,意识和声音是相互平等的,独立的,相互之间不受影响。在谭恩美看来,每种声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体现出其对主要人物的判断。作者没有强加给作品一个统一的声音和思想,而是将此权利交给了叙述者门,通过不同叙述者的叙述视角和声音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这些侧面相互补充甚至相互冲突,形成了一种喧哗场面,在这场面中,主要人物的“真实形象”不复存在,从而体现了“生活多样性和人类情感多层次性”。正如巴赫金所言“世上还没有任何终结了的东西;世界的最后结论和关于世界的最后结论,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敞开的,是自由地;一切都在前方,而且只在前方”。
  二 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的复调性
  巴赫金特别强调复调理论中的对话性特征,他认为“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性复调文学作品的目的“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独立意识。”小说情节结构、小说人物之间“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偶的对话性”关系。在复调小说中,对话的表现形式由双声现象和复调现象构成。当他人意识和自我意识不能融合的时候,就会产生他人话语与自我话语两个声音,内部对话就会发生。内部对话仅仅处于双声语阶段,属于微型对话。但当意识矛盾变成了作品结构形式,贯穿整个作品的时候,大型对话产生了。大型对话中“有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各种声音都具有充分的价值”,与微型对话相比,大型对话不是靠直接的人物对话来实现,而是依靠作品结构使每个人物及其故事成为一种声音,构成互为对立和补足关系,靠后设命题完美统一。这种结构复调形式,与人物思想意识复调相比更复杂,更具有文学性和创造性。   大型对话在《喜福会》中体现在小说情节结构和人物之间的对位关系上。
  从情节结构对话上讲,巴赫金强调采用多线索结构,利用几条情节线索平行发展构成大型对话结构。在《喜福会》中,谭恩美设置了两条主要线索,一条线索围绕中国移民母亲在旧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展开,而另一条则围绕在美国生长的女儿们的生活展开。两组人存在着各种对比。以素云为代表的母亲们曾经生活在旧中国,都因战乱抛却国家仇恨,移居美国。封建文化在她们身上打了了深深的烙印,使她们成为传统、保守、缄默、顺从等具有典型中国人性格特点和思想意识的载体。她们以自己的话语和意识,讲述着自己的过往。以吴精美为代表的女儿们出生成长在美国,虽然具有中国血统,但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相反,她们的思想中充斥着美国教育赋予她们的民主、平等意识。她们的故事中充满了对母亲的不解和抱怨,同时表现出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小说中8位主人公,在16个故事中轮流讲述她们自己的经历,母亲们的故事和女儿们的故事相互映照,互为补充,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她们对共同关心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的思考。复调小说的共时性在强化不同声音集合的同时,也强化了不同声音的冲突,使多种声音独立、互补和相互交融。它“要表现的,恰恰是一个主题如何通过许多不同的声音来展示……”。
  从人物之间对位关系来看,可以将母亲和女儿作为两个整体。把母亲作为一个主人公是因为她们相似的命运和相同的异质文化背景。而女儿们(第二个主人公)作为第二代移民,已经变成了美国文化的代言人,宣扬美国价值观和道德观。她们独立而且叛逆,对母亲们的思维方式,企图改造女儿的方式感到反感和排斥。两个主人公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代表两种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相互撞击,同时又相互对话。韦弗利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成为全美少年象棋冠军,但当母亲为之感到骄傲而向旁人炫耀时,韦弗利却大叫到:“为什么你总是用我来炫耀?你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精美的母亲的愿望是想让她成为钢琴家,但她却下定决心要阻止母亲“愚蠢的骄傲”,于是“本该在那个年龄练就更出色的琴手”,却“偏不用心,偏不改变自己”。在母女们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谭恩美弱化了历史时间和现在时间的界限,让历史和现时在同一空间出现,让不同的、具有对抗性的声音在同一空间共存,并逐渐沟通、对话。罗斯曾经把母亲的话当耳旁风,而在婚姻亮起红灯时采纳了母亲的建议,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丽娜曾经对母亲不屑一顾,而如今能听从母亲的建议,勇敢对大男子主义的丈夫说“不”;精美曾经如此痛恨母亲对自己打安排,而当她打开尘封已久的钢琴,再次弹起时,“惊讶的发现那些音符竟那么轻而易举的又回到我的指下”。在中美文化不断的撞击和融合的过程中,谭恩美揭示了正确对待文化的态度应该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新的文化。由此,大型对话在人物对位关系中体现了其重要的内涵,即“反映人类生活和人类思想本身的对话本质”。
  三 结语
  “是时代本身使得复调小说成为可能”。谭恩美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年代,华裔文化与具有精英形象的欧洲文化相比,无意是一种弱势文化,难以被主流文化接受。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求同存异,相互学习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各自发展与共同发展。”对话本身包含了差异,而对话的目的在于使不同观点能融洽共存。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通过多向度、多层次的对话展示主要人物形象,以多线条平行,共存的情节结构形式反映了复杂多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两种文化体系长期并存,在冲撞和融合中向前发展。因此,小说中的对话具有未完成性,人物之间的大型对话不会完结,读者也是这样跟随谭恩美的文字,任由“声音”独自言说,一边倾听,一边做出自己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 董晓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4] Milkhail B.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M].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73.
  [5]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 谭恩美,程乃珊、严映薇译:《喜福会》,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 王蒙:《关于文化间的对话》,《中外文化交流》,2002年第1期。
  (贺亚男,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李剑晨被誉为“中国水彩画之父”,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他结合西方油画、水彩画以及传统国画的特点,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理论体系,对于我国水彩画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对李剑晨及其风景水彩画做了简单介绍,从构图、笔法以及色彩运用三个方面对李剑晨风景水彩画的艺术创作特色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画作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李剑晨 风景水彩画 艺术创作 审美  水彩画在明清时期
期刊
摘要 书写生命意识是苏童小说的核心主题,他的作品习惯描绘黑色的人生曲线,吟唱凄凉的生命悲歌。短篇小说《她的名字》是苏童的典型代表,以都市平民女子段福妹三次改名为线索,叙述了她的三段情感经历,探索了她在物欲、爱欲和死亡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却无处逃遁的悲剧命运,传达了苏童独特的生命感悟和虚无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苏童 生命意识 孤独 虚无  米兰·昆德拉认为人类的生存是文学探索的基本问题,探究现代人的生
期刊
摘要 作为不同时代的优秀女性作家,张爱玲与铁凝都倡导“自由写作”,她们笔下的角色不乏具有典型变态心理特征的代表,且两者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区别,学术界对于两者的独立论述很多,但是鲜有对比。本文以分析张爱玲及铁凝代表作品中变态心理人物的塑造为基础,在人物形象、创作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 铁凝 变态心理 人物塑造  一 变态心理与作品表现概述  作为一种科学范畴的理论,变态心理
期刊
摘要 梁启超所创作的《饮冰室诗话》在推动诗歌艺术发展以及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饮冰室诗话》突出了“以旧风格含新诗意”的诗歌创作思想,这种思想在《饮冰室诗话》本身也具有良好的体现,即《饮冰室诗话》不仅对古典文化风格做出了体现,同时也表现出了现代文化诉求。本文对《饮冰室诗话》所具有的这一特点做出论述,以挖掘《饮冰室诗话》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  关键词:《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
期刊
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极高影响力的女作家,学者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已经远远不止于文学角度,更有人从文化、心理、哲学等角度深入研究张爱玲的文学小说,然而研究张爱玲作品语言艺术的学者却少之又少。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深层次体会张爱玲作品中的语言魅力,本文将以张爱玲作品的语言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张爱玲在其作品中运用的音律、拟声、绘声等语言技巧,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中拟声绘声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逆流的日子》发表于抗战胜利之后,是胡风从1944年到1946年间的文章合集,其核心是对“主观战斗精神”的阐述。本文主要围绕胡风在《逆流的日子》一书中所提出和阐述的“主观战斗精神”理念展开了梳理、总结和论述。“主观战斗精神”以知识分子为本位,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挥自身的人格力量,深入现实生活,对人民群众在理解和关怀的前提下进行正面引导。  关键词:主观战斗精神 主客观结合
期刊
摘要 1949年后,两岸对峙,中国台湾文学与大陆母体文学处于隔绝状态,两岸的现代主义诗歌在相互疏离的状态下各自发展,但无论是中国台湾50年代的现代诗运动还是大陆80年代的朦胧诗派,都是在文学极端政治化的基础上把诗歌逼近“非诗”的绝地后实现的诗歌自救运动,是断裂之后的再生。  关键词:诗歌 现代主义 现代派 朦胧诗 断裂  在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可谓几经起落:继李金发及后期新月
期刊
摘要 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为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奠定了崇高的文学地位。作品中老舍塑造了一位复杂的女性人物形象——虎妞,她是一位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女性,在追求婚姻与爱情的过程中最终遭遇了惨败,这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尽管如此,虎妞也完成了由女性意识淡薄与缺失到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张扬的蜕变,这是她正常的人性被无情压抑过后的心理畸变,一个表面丑陋的女人反而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心灵震颤力
期刊
摘要 小说《修补匠》是保罗·哈丁2010年度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讲述了克罗斯比家族祖孙三代的故事,其中第二代霍华德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最为完整和饱满。本文试图从霍华德作为儿子同时也作为父亲的双重身份分析其人物形象。作为儿子,霍华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追忆、祭奠着精神分裂的父亲,积极维系和修补着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作为父亲,犯有癫痫病的霍华德又默默理解着儿子乔治的想法和行为,极力把对儿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积极修
期刊
摘要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文学20世纪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由于基于“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现实,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是为数不多的获得此奖的女性作家之一。多丽丝·莱辛创作手法新颖、细腻,创作角度变化多端,内容丰富,她的作品很受评论学家的关注与好评,本文通过多丽丝·莱辛的创作手法对新浪漫主义进行新的认识与提升。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