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金拾遗,铁血传藏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父王书庭老人在世时交游甚广,尤其与各地藏界友人互动频繁,远及海外,彼此探讨学术,分享鉴赏心得,始终致力于中华文化遗产的弘传事业。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华大地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凌,家父那一代士人阅尽世事沧桑,亲历了许多重要历史时刻。
  九·一八倭寇侵略东北,仅三个月,关外大部沦陷,各界对当时北方主政者已无奢望,马君武先生一首“哀沈阳”诗作道尽民众心声。是时,家父在南方的多位故旧或致函或来电问候,关切时局。先父焦虑山河沦丧,更为文化重镇的遗产安危伤神,遂计划南行,一是探望江南文化界藏友,二是借机考察南方形势,以备如若平津不守时,举家南徙。
  关于这次南行经历,先父有详尽笔记,只可惜“文革”时被闯进家门的红卫兵付之一炬了。好在动乱前夕,我整理先父遗物时曾大致浏览过,现凭记忆所及追述梗概,与当今藏界同道分享峥嵘岁月中的藏界轶事,以此作为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
  1932年元旦过后,家父即动身前往天津,拜会在津学人,因事延误,直至中旬方启程南下,中途经停山东时,赴德州老家短暂逗留,又耽搁了些时日,到南京已是下旬,拜访友人,游览名胜。此间,于南京夫子庙古玩店购得明初洪武时期青花缠枝牡丹纹水丞一件,束颈丰肩,收腹敛足,造型亭亭玉立,口底大小相若,浑然天成,加之流畅的笔触使得缠枝纹饰洒脱大气,器物整体极富质感与张力,虽为文人把玩之文房小品,但小中见大,精雅中亦不失开国大方气象,实为旅程中的意外之喜!
  转眼月末,友人为家父订好上海之行的客票,未及出行,一·二八淞沪战事爆发。倭寇侵略北方未已,又寻衅南国,先父辗转南来却仍遭遇日军侵华炮火的袭扰,遂临时决定中途至苏州暂避,以观大局。甫至姑苏,即惊闻日寇炮击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正所谓国将不国,何以家为!逡巡多日,淞沪战事方炽,鉴于时局险恶,家父决计北返,临行前特向当地友好辞行。道别宴上,大家议论时政,借酒浇愁,藏友同好们无不为山河破碎扼腕叹息。席间,家父听闻到一则重要讯息:淞沪战事惨烈,闸北、宝山路废墟一片,商务书馆等文化重地已成灰烬,上海藏界人心惶惶,不少藏家急于出货,沪估叶叔重等人正在苏州运作买家接手。闻知此事,家父临时决定延后再回北平。不日,即通过苏州友人联络到叶氏。此君经常往返南北古玩圈,与家父是旧识,上世纪50年代,家父还曾引荐其向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捐赠了大量文物,这是后话。叔重介绍了上海的险恶局势,有些日本军官指使士兵着便服入室盗抢,一旦被发现竟举枪行凶,列强租界外的市区更无保障,天上日本军机对民用设施不加区分,随意投弹,许多民宅、店面惨遭涂炭!更有甚者,某些对中华古物觊觎已久的日本“学者”尾随来沪,唆使浪人公然劫掠文玩书画,从藏家到古董店莫不风声鹤唳,有些沪上世家心灰意冷,希望出手祖传宝物,以免被毁或落入魔掌。随即他向家父出示了几件嘉定世家“謏闻斋”后人所藏的文房小品,都是真且精的佳作。例如清乾隆错银螭龙纹镂空香熏,造型精美别致,错银纹样细密,镂刻极为工巧,是清中期金属工艺的上乘之作,解放后家父携我将之化私为公,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另有张陈典竹刻笔筒,通景满工,镂刻深雕,款识采用同时期吴之璠“薄地阳文”刻法,笔锋沉着,与其墨迹互映。张氏早年刻竹名动乡里,本为嘉定煊赫一时的高手,然其后博取功名,从政惠学,反倒抑制了其竹刻艺名。对于此类名家所出的文房佳器,先父当然感兴趣,但作为老辈藏家,最心仪的还是先秦礼器和宋元名品。攀谈间,叔重提及有件宋小濂旧藏的《临安八景图册》,小濂逝世后转归湖州“八牛”人家,现因战事日亟,藏家正欲寻售。当月中旬,叔重即引家父于吴兴一掮客处获见此八开册页,民初重装,依次为“吴山大观”“理安寺”“云林寺”“小有天园”“敖文书院”“湖山春社”“浙江秋涛”“蕉石鸣琴”,均为杭州一时盛景,其中在“云林寺”页面左下角山石间隐现“监画院臣刘松年恭绘”,小濂在其拖尾跋文中有言:当年购得时“绢色灰暗不辨款识…及命工装褫加以洗涤”后,始见真貌,因而感叹名物“困顿于风尘者不知凡几”。画家将古代杭州地区的自然风姿及人文景观融会笔端,描摹细腻,分毫毕现,其典雅的设色,工致的笔触,展阅玄览,气韵舒朗,一派小家碧玉的江南格调宛在眼前,南宋院本独具的精巧特质跃然纸上。虽或有补配,然笔精墨妙,各开景物均有所本,仍不失为自宋元以降一脉相承之南宗山水佳构。正如上世纪90年代中国历史博物馆向家族颁发的捐赠证书中所评:捐献的历代书画中……《临安八景图册》,对于体察时代风情,尤具历史研究价值。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
  是次湖州之行还有一个小插曲,即家父于当地客栈中偶遇了来自上海的钱姓人家,全家老小从沪至湖州避难,不幸所带盘缠于途中被盗,其时上海又因战事而汇兑不畅,一家只得寄居旅合,典衣为食。家父一向乐于行善,虽萍水相逢,仍毅然资之。就是这不经意的邂逅,却成就了日后的收藏传奇。原来,钱家本是江浙地区的名门望族,世受皇恩,家道显赫。尤其是在靖康之难时,赵宋皇室渡江初期,立足未稳,钱氏祖上竭尽所能出资报效,鼎力护持,与南迁小朝廷共度时艰,结下患难之盟。局势安定后,屡次得到皇家重赏,奖掖其家族乱世兴国的功勋。时代变换,尽管钱氏家族在江浙各地开枝散叶,分支众多,但累世所庋皇家御赐珍宝仍多有递存,传承不辍。几年之后,日寇在上海发动八·一三全面侵华战争,随着时局日益动荡,钱家陆续向先父让渡或引介转让了散存于其支脉内的多件秘藏至宝。因当年家父援手施助的义举,从而维系了南北两地的一段藏缘,所以父亲时常教诲我要与人方便,助人行道,广结善缘。这也成为我们的家风和待人处事的准则。
  回到苏州,已是二月下旬,上海战事尤烈,姑苏一带屡有日寇增兵偷袭传言,市面不宁,人心惶惑,家父将不易远途运输之物暂厝当地友人处,仅随身携带了是次集藏到的若干心仪小品,匆匆北返。临行时,挚友顾公可专程前来送别,互道珍重的同时,公可告知家父,在北平寡居的徐树铮将军遗孀因北方时局紧张,有意内迁,正寻机秘密出手一批珍藏,但并未对外声张。听说有些是徐氏当年得自外蒙的珍宝,其子嗣与公可同好昆曲,无话不谈,遂托付他代为物色买主。公可特意透露此讯息,建议家父持其名片拜访,以便接洽。   家父返抵北平不久,公可即电告已与徐府联络,可择日登门谒见。公可先生考虑周全,预先做了详尽的沟通,他就是这样一位既爽快又热心的名士。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我家一直住在东皇城根沙滩附近,距离徐府不远。当年舂,家父即前往拜会,其实只是礼节性的初识而已,并未涉及任何实质交易。其后数度接触,彼此愈加熟识。家父致力学术研究,国故根基很深,特别是文玩方面的造诣,徐氏家人都很感佩,加之有顾公可与徐家公子同为曲友的关系,自然又近一层。通过多次交往,徐家间或出示若干私藏珍玩,家父则应询阐述己见,主客间由此连带了不少艺事掌故话题,更为投缘。即便如此,相互之间并未谈论过藏品转让之事。那时大户人家忌谈买卖物件,主人不提转让,来客是不能轻易开口的,客随主便,这是规矩。徐将军生前虽身在行伍,但饱读诗书,喜好笔墨,从政之余信手搜藏,颇具眼光,确实罗致了很多有品位的书画和雅玩,当然也是地位使然。
  转眼年余,长城抗战结束后,一天徐府差人来请家父到府上面谈。上世纪60年代初,家父曾向我谈起过是次会面往事,迄今记忆犹新。据家父回忆,老夫人在家人陪同下亲自出面接待,约谈时气氛严肃,态度郑重。当时共出示了三件藏品:一为尺把高的和阗白玉秋山狩猎摆件,山前人马,林木葱茏,山背崖壁之上,掌心大小的一块黄色玉皮处镌刻乾隆皇帝御制诗;二为半米高宣德款金铜佛祖造像,宝相庄严,体量宏伟,鎏金保存完好,光彩夺目,品相全美;三为“枢府”款游龙戏珠纹瓷碗,迎光胎骨呈肉粉色,釉子白中闪青现卵白色,精光内蕴,制作极为工巧。
  据老夫人介绍,当年徐树铮率军北上,挥师塞外,兵出大漠,刀锋横扫分离势力,兵不血刃进库伦,使广袤的外蒙大地和富饶的唐努乌梁海得以重回我中华怀抱,举国为之欢腾!在库仑期间,外蒙古上层莫不听命归顺,咸与投诚。树铮在保境安民之外,更是积极整饬国防,对上怀柔安抚,对下体恤民情,克勤政务,兴修民生设施,惠及外蒙民众。徐夫人表示,这三件珍藏均为将军返程时外蒙王公所赠,玉山子是清朝乾隆帝在平定新疆回乱后,为表彰蒙古贵族协助戡乱有功,特选上等和阗白玉,背面摹勒记功诗,赐予蒙族头领。鎏金佛是明朝皇帝御赐给觐见的蒙古宗教领袖之物,允称汉地宫廷造像的代表。而枢府龙碗则是元朝蒙族入主中原时代供御名品,将军回京前,蒙古王公饯行,歃血为盟,誓言汉蒙一家,故此碗被将军称作“血盟碗”。今倭寇肆虐口外,内犯意图昭然若揭,夫人感叹国运多舛,时政艰困,执事五族共和的遗愿迄今难遂,举家南迁势在必行。徐夫人有两个出让条件,一要奇货善价,二是永存吾土。家父当即承诺“人在物存”,但筹措三珍的资金却有些犯难。老夫人虽并未强求价款确数,但直言:徐树铮健在时,日本古董商就探知了这批珍品,透过将军在东瀛的同窗等多种管道,日商福田、茧山都曾持巨款上门索购,均被主人婉拒。随后数月间,家父倾力筹资,并设法以出让自有藏品济急。但因塘沽协议甫签,日军兵谋华北,倭寇全面侵华已如箭在弦,平津市面人心浮动,藏品转手不易,因而延宕了很长时间。直到转年春,陆续出手了若干私藏,其中较贵重的有明永乐雕漆团龙纹大捧盒、明黄花梨罗汉床、多件四僧、八怪精品,先后共筹集了十多条“大黄鱼”,但由于来源纷杂,“黄鱼”成色不一,家父本来决计再卖掉安定门内的铺面房,而徐夫人深明大义,委人传话:生逢乱世,瑰宝无价,只要物得其所,发扬传承,就不计较了。这批珍宝顺利入藏后,倭寇凭陵华北日亟,先父遂将三珍连同部分家藏精品转往山东故乡隐匿。徐夫人内迁前,还曾特地差人送来一条精美的蒙古喇嘛教丝带,以作留念。家父深知,徐夫人借物抒怀,期许这批外蒙遗珍永保平安。
  有因就有果,宝藏得于战乱年代,亦必有其归宿。抗战胜利,秘藏多年的外蒙三珍及各类精品得以完璧运返北平。20世纪50年代,除部分文玩小品和近现代名家书画外,我追随先父将家藏的商周礼器、汉唐文物及历代名人书画等古物重宝,无偿捐献国家。徐宅旧藏的这批民族遗珍,既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承载了我国近代史上一段值得铭记的岁月,家父则希望留待最后时刻再做安排。不料,1958年突如其来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打破了他老人家的预想,上级组织的干部携街道负责人人户动员,把各家所有金属物都搜罗了去熔铁炼钢,他们一眼就看上了那尊大佛,家父不便亦不能阻拦,就说正打算捐给博物馆,竟然招致一顿“说教”:这是宣扬迷信的反动神龛,是剥削劳动人民的产物,耗费了这么多材料,在这里当废物摆着,却不主动交上去支持国家建设,还要把这封资修的东西送博物馆,哪个博物馆敢要?!就先从它开始吧……。一尊递藏了五百多年的宫廷佛造像终于感化不了那个狂热的年代,最终被一群无知者不由分说化成了铜水。
  此事对家父触动很大,在那之后就彻底打消了再向博物馆捐献的念头。1966年春,政治风向日趋严峻,一日晚饭后,我陪家父到筒子河边散步,他似不经意间指着对面的宫墙说:你看历代帝王搜集珍宝无数,都还在那里,全是身外物,人是最可贵的,东西能留则留,不能留则去,钱财亦然,凡事看得淡些,也就看开了。他又说:有时你愈想保住、愈想得到,失去的可能更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嘛。人和人、人和物,相遇是缘分,有聚有散,这是自然规律,不必太刻意……几天后,先父心脏病突发,骤然离世,没有留下遗言。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河边夜话应该就是他最后的嘱咐。那尊佛像幻化于无形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看清了社会现实,在特定时期真正达成心无挂碍。佛像虽不能言,但合身入灭,以身示教,点化人心,这亦可视作佛陀的大智慧、大慈悲、大功德!反观“文革”中有多少学者、收藏家舍命护宝,保卫民族文化,勇气固然可敬,结局却令人神伤!
  先父是个细致的人,整理他的遗物,书信手札、学术文稿、鉴赏心得、藏品编目,分门别类,安置得井井有条。先父对于中外艺术比较、民俗文化及宗教艺术均有广泛而深入的涉猎,我知道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发表出来惠及民众,可那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社会氛围不允许,更不具备自由表达的环境。谁知就在几个月后,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文化革命”把这些经年累积起来的文脉遗产革除殆尽!
  同年八月,红卫兵进驻我家后,家藏的近现代名人书画、古籍善本、先父遗稿悉遭焚毁,明代弥勒祖师瓷塑被砸得稀烂,乾隆记功诗文玉山摆件和其他文玩陈设也被抄走不知所终。相较于文玩珍宝而言,先父遗稿文书的损毁最令人痛惜,学问的断层、文化的丧失,永难弥合!稍感庆幸的是,我事先将枢府瓷碗混杂在一摞日用碗盘中,逃过此劫,成为三珍中硕果仅存的一件。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记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而家父生前曾评价:元朝卵白器常见,且不乏有字者,然类此件至精至美者却极罕,更何况是民族血盟和国家一统的见证。
  一·二八战事的硝烟已然散尽,荒诞、疯狂的年代也成为了历史,往事不堪回首,却并未远离,选择性遗忘就不会有前途!今天重拾这些过往记忆,期盼当今藏友们能从中体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收藏的真谛。尽管历经蹉跎岁月,家族旧藏大多星散不存,许多民族瑰宝更成明日黄花,云烟过眼!然而,时代挽歌,精神不死;碎金有魂,铁血传藏。但愿这些文字公诸于世,能如同“暮鼓晨钟”一般,警醒世人,教育后辈!
其他文献
中国山水墨彩画,始于三国隋唐,成熟于唐末五代,是反映时代思想精神及美学品味发展的最佳温度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过三大转变。  五代至北宋初期,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个艺术风格爆发期。此一时期,山水画在构图上,由模拟纪实式的通景,转化入宾主分明的造景;在主题上,则由历史、掌故、叙事,转向兴怀、寓意、抒情;在技巧上,以水墨表现为主,以钩彩敷色为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原则,在画家纷纷创造自家独特
期刊
2015年8月19日,《2014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正式发布。这份由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和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年报,自2010年首发以来,越来越得到海内外、业内外的认可,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统计报告,是认知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14年随着大环境进入“新常态”,上拍量、成交量、成交
期刊
2013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通过购买的方式从市场获得了一本黄埔军校学生的学习笔记。这本笔记本尺寸为纵16、横10厘米,长方形,封面硬皮,土黄色,绘制有一幅向下的炮弹图案。封面的最上方有印章盖出的阿拉伯数字“305”,字体较小,这个是否学生的学号呢?接下来的一行,是阿拉伯数字“128”,印在炮弹图的尾端,字体较大。联想到笔记本最下方印制的“上海鼎新教育用品社监制”的字样,不禁觉得这个数字大有深意。
期刊
这是一本1937年广州培英中学发行的《义声期刊》(图一),刊号为第二期,现藏于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广州培英中学是美国那夏礼博士(Dr.Henry V.Noyes,1836-1914年)于1879在广州沙基同德大街创办的,当时叫“安和堂”,1888年迁至芳村,改名为“培英书院”。195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接管培英中学,书院更名为“广州市第八中学”。时至今日,培英中学已有136年的校史。  1
期刊
今年是Marchant(英国伦敦马钱特古董行,主要经营明清官窑器——编者注)九十周年。我经营中国古玩已有62年,一直对德化白瓷情有独钟。2014年10月30日,我们的第四个“德化白瓷”特展开幕,将展至今年11月21日。近年,随着中国藏家对德化白瓷的关注持续上升,相关的研究陆续出版,如我的好友刘幼铮先生于2007年出版的《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使我们对藏品的认知与断代得以更加精准。  明末以来,这些乳
期刊
黄公望(1269-1354年)乃“元四家”之首,江苏常熟人,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其绘画宗法董源、巨然,浅绛山水自创一格,流传后世的画迹据说达数十件之多。除《富春山居图》(浙江省博物馆藏)外,其它著名的还有《天池石壁图))(故宫博物院藏)、《溪山雨意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等重要作品。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丧父母,中年皈依“全真教”,后久浪迹于江浙一带山川江河,醉心林泉,有时对景写生
期刊
博物馆文物展览的筹备都有一个繁琐而漫长的前期策划过程。策展人首先要组织团队确定展览的背景、主题、性质、宗旨、目标、规模以及展览主要面对的观众群体,然后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上,围绕主题选择参展文物和辅助展示内容,进而构思设计展览的大纲。待展览内容大纲成形后,往往还要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大纲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此时,展览的筹备将进入实施阶段,确定的展览大纲交付展览形式设计人员进行展览的形式设计,
期刊
感觉就是一转眼,2015年上半年就过去了。回想一下,可能是今年春节比较晚,过完十五,已近三月,三月至今仅四个月,感觉时间真快,真如古人所言,“逝者如斯夫”啊!  时间消失很快,玉器市场也在快速变化。  先说说古玉市场,今年上半年古玉市场较为平静,拍卖市场和民间交易还是有区别的。  先从拍卖市场来看。国际市场上,几次玉器的拍卖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安思远的藏品,上拍玉器皆获高价,其价高自有高的
期刊
一、引子  2011年4月,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无意中发现广州岭南大学一批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的学位论文(共40册),了解到岭大已在1952年并入广州中山大学后,该馆遂于2011年7月向中大图书馆表达了归还论文的意愿。两个月后,这批岭大论文漂洋过海抵达广州,归中大图书馆收藏。  根据胡守为、黄永祥于1995年发表的《广州中山大学所藏岭南大学有关档案文献情况介绍》,中大图书馆保存了岭南大学19
期刊
如果溯源的话,段国强先生学习书法已经40余年了。2015年3月,他将自己近十年来精选的书法作品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其中既有他擅长的行草书,也有不常见的真、隶、篆诸体,平正而不失灵动,道劲而多妍美的字态,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书风,在当今书坛别有一种古典之美。  段国强学习书法源于幼年时的热爱。据他自己回忆,最开始他是对绘画感兴趣,从小学到初中,绘画一直是他的特长。偶然的机遇,他开始学习书法,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