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纾的翻译》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i830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钱钟书是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大家,其一生建树颇多,在译学方面也拥有杰出造诣。本文通过浅析《林纾的翻译》一文,对钱钟书“化”、“讹”、“诱”三个主要翻译观点进行解读,且对其间接提出的译者所应具备的部分素质进行挖掘、借鉴。
  【关键词】《林纾的翻译》 化 讹 诱 译者素质
  钱钟书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史上名震国际的大学者。他既晓畅中国古经典籍,又精通多种语言与学术,著有《围城》、《管锥编》等重要作品,被盛誉为“文化昆仑”。其实,关于译学的研究仅是钱钟书巍峨学识中的冰山一角,却在我国译学界熠熠生辉,影响巨大。钱钟书所作《林纾的翻译》一文,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他的翻译思想。
  在该文章之初,钱钟书便巧妙引用了《说文解字》中的一段关于翻译的训诂来展开下文。“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钱钟书利用这段丰富的意蕴,将翻译的最高境界“化”,难于避免的毛病“讹”以及所起的作用“诱”,都一一展示出来了。
  第一点是“化”。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但同时,他又指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换言之,钱钟书只把“化”作为译者理应追求的翻译的最高境界,而非必须实现,且由于主客观因素,根本也不可能实现。
  第二点是“讹”。由于“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因此,译文在意义和口吻上总有失真之处,这就是“讹”。在该文章中,钱钟书还进一步指明了“讹”的类别。一是增饰得当,“起了一些抗腐作用”的“讹”,一是增饰不当,夸张过火的“讹”;一是任意删节,胡乱猜测的“讹”。对于第一类,钱钟书认为:“他在翻译时,碰见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从翻译的角度判断,这当然也是‘讹’。”对于第二类,钱钟书认为:“添改处不会一一都妥当。”例如林纾在译《滑稽外史》中,时装店领班那格听见有人叫她“老妪”,而生气大闹一节时,将原文直白的哭诉加工成了顺口溜,看似增添了情节的滑稽感,却忽略了逻辑性。因为假若那格是在假装哭泣,就无法造成紧张局面,合理引出下文了——别人就不会把她发脾气当真。对于第三类,钱钟书认为,翻译时,“疑难常常并非翻翻字典所能解决。不能解決而回避,那就是任意删节的‘讹’;不肯躲避而强解,那又是胡猜乱测的‘讹’。”例如“german-mer-chants”不是林纾所翻译的“德国巨商”的意思,而应该是一个现代不常用的“和德国做生意的进出口商人”之意。
  最后一点是“诱”。钱钟书认为“诱”点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
  为了尽可能避免“讹”,尽可能向“化”靠拢,充分发挥译本“诱”的作用,钱钟书还在该文章中间接提到了一些译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笔者在此略作简述。第一,译者须透彻。可利用逻辑推理等思维方式理解原文的每一字、句的真正意义,不能躲闪疑难。第二,译者须克己。能够“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禁得起对原作任意改动的诱惑。第三,译者须尊重。钱钟书提到林纾的某些翻译,“简直象懂外文而不甚通中文的人的硬译”。译者既要尊重原文,又要尊重目的语习惯,切不可“双重‘反逆’”。第四、译者须守恒。钱钟书认为林译前期作品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却译笔退步,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因此,译者应保持始终如一的热忱,不能随便就翻,更不能漠不关心,否则译文就会没精打采、死气沉沉。
  钱钟书先生犹如一部翻不尽的人生大书。其为人崖岸有傲骨,为学渊博而精深。单就《林纾的翻译》而言,其所旁征博引的人事、名言之杂、之精,都令人叹为观止、心悦诚服。笔者仅就自己的心得体悟,抒发了如上观点,在丰富、提高自身译论和素质的同时,希望可共大家交流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2]钱钟书.林纾的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52.
  作者简介:王晓锐(1994.2-),女,山东德州人,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大雁塔的英译本入手,结合文本类型的相关理论对旅游文本进行分析, 进而探讨一些与此相关的翻译策略,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旅游文本的翻译。  【关键词】文本类型 旅游文本 翻译策略  一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莱思(K. Reiss 1923-)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1971/2000)中首次引入了功能语言理论,并在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语
【摘要】翻译中词的翻译对整篇文本的翻译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好的翻译可画龙点睛,反之则可能成为整篇译文的败笔。某些选词的翻译也可以适时体现文章情节的发展,渲染氛圍,表现出人物的心情。本文从克莱儿·麦克福尔著作《摆渡人》以及付强的译本出发,浅析译文中第十三章节的选词翻译,结合目的论三原则,赏析某些选词翻译并探讨翻译效果。  【关键词】选词翻译 《摆渡人》 目的论  一、引言  目的论发展至今主要经过四个
【摘要】英语是一种在不同科技领域广泛运用的语言工具,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英语得以自成一体并不断发展。科技英语对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有种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介绍了科技英语的句法特征、长句的特征以及长句的翻译,主要包括分译法、省译法、加括号法这三种翻译方法,这些对提高科技翻译的质量十分重要。  【关键词】科技英语 长句 翻译方法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技
【摘要】翻译软件的正确使用能提高翻译效率,优化翻译流程,为翻译人员提供帮助。本文选取《落花生》一文,以有道翻译和谷歌翻译为工具,结合张培基译文对两种翻译软件翻译《落花生》时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对翻译软件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有道 谷歌 翻译软件  一、引言  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目的是为了交流沟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不再局限于翻译人员独立翻译,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翻译软件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