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解读课标内容,合理取舍教材,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同时高中课改的还要求从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促进和诊断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別功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标 评价
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课从传统的“软件学习课”提升到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的高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新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带来新的生机,给信息技术教师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良好的平台。在参与高中新课改以来,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要充分理解课标精神,学会合理取舍教材
翻开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你会发现如今的新教材已经彻底的改变了思路,从信息的获取起,到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包含文本信息的加工、图形图像信息的加工、音频动画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编程加工),再到信息技术的发布,条理清楚,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工具。这与以前一种软件一本教材不一样了,让人觉得它不像以前那样实在了,五花八门,什么东西都想讲,什么东西都点一下,真有点像蜻蜓点水的感觉,又好像是一个大书柜,写好了目录,分好了类却没有放书进去。这对教师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讲多的,时间不够,如果讲少了,又怕无法跟别的学校竞争,最终考试败下阵来。怎么办?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认真解读课标,充分领会课程理念,学会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如,在信息的编程加工这一节课中。按以往的教学方法处理,VB编程环境的熟悉要一节课,冒泡算法的设计要一节课,窗口的设计要一节课,代码的编写要一节课,至少要5节课,还只能接触一点皮毛。按课程的标准是2节课,而李艺老师在高中新课程培训时曾以银川九中黄亚强老师的案例,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一章节的教学,当初听完之后还不太清楚,为此曾请教李艺老师说一节课好象根本无法完成,李艺老师叫我再好好解读课标与理解教材。在实际进行本章节教学时,我才真正理解。对于这一章节,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的编程加工的方法,而不是掌握信息的编程,对于有兴趣继续深入的同学,可以引导其选修算法设计或是课外给予指导,因此这一章节完全可以1-2节课之内完成教学。
又如,在进行第五章数字图像的采集与加工中,教科版教材是针对非零起点的学生来设置的,教材中使用的工具软件为photoshop,photoshop是一种大型专业的图片处理软件,功能强大,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操作界面复杂,操作步骤繁琐。我校有30%的学生为零起点,在70%电脑水平非零起点的学生中只有15%左右的同学对电脑数字图象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图像的采集与加工知之甚少。对于本章节的教学要突破两个难点:“如何把握有限的课时与繁多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学生电脑水平起点差距和对图像处理方面基础较差的问题”。本章节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图片信息的来源,学会加工处理图片信息。因此在教学时采用的是国产图片处理软件“我形我速”,该软件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又很显著,能完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把对软件工具的学习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处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做好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还有一个明显的改革是从结果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思想,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
1、评价要贯穿于一个任务的始终
如在第六章的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这一章节,笔者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与分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学生自由组合,由3-5人组成一个小组,最终完成一个主题网页作品。在进行分组时后,确定主题与小组成员分工时,有些组完成的比较好,主题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清楚。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引导评价,表扬较好的小组,引导其他小组同学正确确定主题与小组分工,同时鼓励在活动中工作积极与进步明显的同学,做好小组间的成员调整,以免出现强强联手或弱弱组合的现象,尽量做到各个小组间实力均衡。其次在资料的收集与产品的集成过程,要随时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度,请各个小组介绍本组完成的进度,进行经验交流与评价,表扬其优点,让学生体验参与过程的喜悦。
2、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可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自评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互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教师点评,引起学生对亮点和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在评价引导方面,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巧妙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发现每次到评价学生作品时,学生很乐意并争先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其他学生也很乐意观赏同学的成果。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尽量让自己的作品更完善,有的学生尽管制作出来的作品并不那么好,但在做的过程中很用功,对此教师也应该表扬鼓励,让其树立自信,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以上两点是本人在教学中感触比较深的,当然,新课程改革还有许多,比如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等等,这里就不详谈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能及时总结教学当中的经验,吸取改革中失败的教训,相信会撑起一片教学的蓝天。
参考文献
[1] 李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丛书,信息技术》.
[2] 李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3] 吴永军《高中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与评价》.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标 评价
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课从传统的“软件学习课”提升到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的高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新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带来新的生机,给信息技术教师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良好的平台。在参与高中新课改以来,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要充分理解课标精神,学会合理取舍教材
翻开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你会发现如今的新教材已经彻底的改变了思路,从信息的获取起,到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包含文本信息的加工、图形图像信息的加工、音频动画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编程加工),再到信息技术的发布,条理清楚,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工具。这与以前一种软件一本教材不一样了,让人觉得它不像以前那样实在了,五花八门,什么东西都想讲,什么东西都点一下,真有点像蜻蜓点水的感觉,又好像是一个大书柜,写好了目录,分好了类却没有放书进去。这对教师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讲多的,时间不够,如果讲少了,又怕无法跟别的学校竞争,最终考试败下阵来。怎么办?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认真解读课标,充分领会课程理念,学会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如,在信息的编程加工这一节课中。按以往的教学方法处理,VB编程环境的熟悉要一节课,冒泡算法的设计要一节课,窗口的设计要一节课,代码的编写要一节课,至少要5节课,还只能接触一点皮毛。按课程的标准是2节课,而李艺老师在高中新课程培训时曾以银川九中黄亚强老师的案例,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一章节的教学,当初听完之后还不太清楚,为此曾请教李艺老师说一节课好象根本无法完成,李艺老师叫我再好好解读课标与理解教材。在实际进行本章节教学时,我才真正理解。对于这一章节,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的编程加工的方法,而不是掌握信息的编程,对于有兴趣继续深入的同学,可以引导其选修算法设计或是课外给予指导,因此这一章节完全可以1-2节课之内完成教学。
又如,在进行第五章数字图像的采集与加工中,教科版教材是针对非零起点的学生来设置的,教材中使用的工具软件为photoshop,photoshop是一种大型专业的图片处理软件,功能强大,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操作界面复杂,操作步骤繁琐。我校有30%的学生为零起点,在70%电脑水平非零起点的学生中只有15%左右的同学对电脑数字图象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图像的采集与加工知之甚少。对于本章节的教学要突破两个难点:“如何把握有限的课时与繁多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学生电脑水平起点差距和对图像处理方面基础较差的问题”。本章节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图片信息的来源,学会加工处理图片信息。因此在教学时采用的是国产图片处理软件“我形我速”,该软件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又很显著,能完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把对软件工具的学习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处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做好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还有一个明显的改革是从结果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思想,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
1、评价要贯穿于一个任务的始终
如在第六章的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这一章节,笔者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与分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学生自由组合,由3-5人组成一个小组,最终完成一个主题网页作品。在进行分组时后,确定主题与小组成员分工时,有些组完成的比较好,主题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清楚。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引导评价,表扬较好的小组,引导其他小组同学正确确定主题与小组分工,同时鼓励在活动中工作积极与进步明显的同学,做好小组间的成员调整,以免出现强强联手或弱弱组合的现象,尽量做到各个小组间实力均衡。其次在资料的收集与产品的集成过程,要随时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度,请各个小组介绍本组完成的进度,进行经验交流与评价,表扬其优点,让学生体验参与过程的喜悦。
2、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可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自评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互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教师点评,引起学生对亮点和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在评价引导方面,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巧妙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发现每次到评价学生作品时,学生很乐意并争先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其他学生也很乐意观赏同学的成果。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尽量让自己的作品更完善,有的学生尽管制作出来的作品并不那么好,但在做的过程中很用功,对此教师也应该表扬鼓励,让其树立自信,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以上两点是本人在教学中感触比较深的,当然,新课程改革还有许多,比如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等等,这里就不详谈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能及时总结教学当中的经验,吸取改革中失败的教训,相信会撑起一片教学的蓝天。
参考文献
[1] 李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丛书,信息技术》.
[2] 李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3] 吴永军《高中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