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造就学生的完美素质,培养学生的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正确的人生观、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美术教育是科学育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学生通过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具有一定的鉴赏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把审美教育在心理上的积淀转化为道德美、语言美、行为美,以形成人格的健全。学生通过思维,创造出美的画面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真正体味到大胆表现的喜悦,为个性气质的发展与创造性打下基础。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力;个性气质;审美能力;完美素质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造就学生完美的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坚定的政治方向、有正确的人生观、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必须造就学生这种高尚的道德修养,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创造完美人生的素质。这是科学育人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美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确立美术在育人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
有人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术教育可以开拓学生对美的发现、美的认识,增强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开阔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显然有着自身的优势。但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往往显露出“粗心”、“粗野”、“情绪冲动”、“注意力短暂”等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绘画教学过程进行启发诱导,例如:让学生按自己心中的冲动确定画题,进行最初表现,对表现不好的地方首先让他进行陈思反省,然后再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写生,通过反复训练,再重新发现所画的不足,用自己评判自己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这样逐步就会养成自我抑制冲动,调节、克制的心理,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善于发现生活美,激发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通过美术鉴赏,美术作品分析,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我们就会发现美渗透在我们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美术教师要激发学生从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进而热爱生活反映生活。通过观察与发现在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美,例如纪念碑和高大建筑物的壮美、解放军战士的刚强美、农民伯伯的憨厚美、少女的柔美、山川原野的雄浑壮丽等,这些在画者的眼里都会感到有一种特殊的神韵,会激发我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美术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鉴赏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把审美教育在心理上的积淀转化为道德美、语言美、行为美,以形成人格的健全,使之做到以技巧训练转到启美、辅德、益智全面发展上来,做一个完美的人,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美。
二、 美术教学以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为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丰富想象力是在美术教学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必须善于激发兴趣,引导构思,鼓励创新。培养其对世界充满奇异的思维和情趣的释放。如在图案课中,通过平面构成设计。让学生学习如何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及排列组合方法,集审美和创造与一体,对一种物体做出多种选择和假设,多次进行分割组合,产生新的结果以开拓学生的新思路。在手工制作课中,可以让学生从平面拓展到三维立体,获得空间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把废纸、碎布、树叶、泥土、汽水罐、纸盒等作为材料,加以设计制作,创造出具有立体美感的各种艺术形象。比如一只汽水罐可以制成“卫星”、“火箭”、“手电筒”等。如果做成一个造型别致的奖杯,我们将考虑到如何切割、如何组合,学生无疑要经过一番紧张的思考,再加之所备原料的大小不一,切割组合的方式各异,这就是他们的作业效果各不相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学生为之会感到创造的快乐,使想象得到发挥,从而可以培养他们不为固定单一的表现手法所限制,敢于设想、乐于尝试、勇于创造的气质。造就审美理想、心理素质、个性特点以及驾驶形式的能力,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当受教育者通过鉴赏自愿地把审美视为乐趣,把创造当成需要时,他们便把自己放到了“主体”的位置上。在美术训练中,使学生通过思维,创造出美的画面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对于美和艺术的理想走向高的层次时,则显示出创造的智慧、力量、才能等可贵的品质。
三、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气质训练和培养
气质是以人的个性为基础,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并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气质发展基础,而气质的发展有着相当强的可塑性和稳定性。注重学生的气质培养,让他们尽量发挥本人气质的长处,逐步形成一种有丰富想象力的、较高层次而又稳定的素质,对学生的今后发展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画教学中,学生使用毛笔作画,不能涂改,需要大胆落笔用线肯定,培养敢想敢做的气质。当表现自己所熟悉的树木、人物、动植物时,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以点、线、面大胆概括、组合一幅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扔掉老是依赖铅笔橡皮多次涂改、缺乏自信心的坏习惯。在色彩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自然界的色彩变化,打破用固有色印象去表现物体的方法,强调他们要表现自己对自然界的不同色彩感受,“有趣的调色板”、“形式多样的色彩组拼凑”、“天空天气与色彩的变幻”、“一棵树的色彩变化”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大胆调色、涂色、改色,以改过去遇事没有主意,小心翼翼的“小气”的通病。在课堂上,几乎都有学生这样提问:“上什么颜色好看?”“怎样画才好?”其实这是学生自信心不足、不独立思考的表现。这是与我们平时要求学生步步都按老师意图去做,不循循善诱,忘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生硬教学习惯有关。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观察和感受,让学生真正体味到大胆表现的喜悦,培养起十足的好奇心及乐于尝试实践的气质,为个性气质的发展与创造性打下基础。
目前,大部分学生出自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关怀,使其产生了娇宠、依赖、不合群的性格,通过美术教学中的集体作画、集体创作、共同举办画展等群体活动,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我是集体的一员”、“个人的价值与作用”,培养其竞争向上、不甘于落后、相互协作的可贵气质。
我们的教育体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我们的各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建立新的課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要把理论与实际,动手与动脑,教育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校的课堂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联系起来,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提高,美术教学必须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敢于设想,大胆实践,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针,为造就学生完美的心理素质,为二十一世纪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2] 陈卫和主编.《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 汪馥郁、杨建广主编,《成为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出版。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力;个性气质;审美能力;完美素质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造就学生完美的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坚定的政治方向、有正确的人生观、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必须造就学生这种高尚的道德修养,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创造完美人生的素质。这是科学育人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美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确立美术在育人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
有人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术教育可以开拓学生对美的发现、美的认识,增强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开阔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显然有着自身的优势。但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往往显露出“粗心”、“粗野”、“情绪冲动”、“注意力短暂”等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绘画教学过程进行启发诱导,例如:让学生按自己心中的冲动确定画题,进行最初表现,对表现不好的地方首先让他进行陈思反省,然后再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写生,通过反复训练,再重新发现所画的不足,用自己评判自己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这样逐步就会养成自我抑制冲动,调节、克制的心理,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善于发现生活美,激发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通过美术鉴赏,美术作品分析,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我们就会发现美渗透在我们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美术教师要激发学生从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进而热爱生活反映生活。通过观察与发现在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美,例如纪念碑和高大建筑物的壮美、解放军战士的刚强美、农民伯伯的憨厚美、少女的柔美、山川原野的雄浑壮丽等,这些在画者的眼里都会感到有一种特殊的神韵,会激发我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美术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鉴赏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把审美教育在心理上的积淀转化为道德美、语言美、行为美,以形成人格的健全,使之做到以技巧训练转到启美、辅德、益智全面发展上来,做一个完美的人,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美。
二、 美术教学以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为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丰富想象力是在美术教学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必须善于激发兴趣,引导构思,鼓励创新。培养其对世界充满奇异的思维和情趣的释放。如在图案课中,通过平面构成设计。让学生学习如何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及排列组合方法,集审美和创造与一体,对一种物体做出多种选择和假设,多次进行分割组合,产生新的结果以开拓学生的新思路。在手工制作课中,可以让学生从平面拓展到三维立体,获得空间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把废纸、碎布、树叶、泥土、汽水罐、纸盒等作为材料,加以设计制作,创造出具有立体美感的各种艺术形象。比如一只汽水罐可以制成“卫星”、“火箭”、“手电筒”等。如果做成一个造型别致的奖杯,我们将考虑到如何切割、如何组合,学生无疑要经过一番紧张的思考,再加之所备原料的大小不一,切割组合的方式各异,这就是他们的作业效果各不相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学生为之会感到创造的快乐,使想象得到发挥,从而可以培养他们不为固定单一的表现手法所限制,敢于设想、乐于尝试、勇于创造的气质。造就审美理想、心理素质、个性特点以及驾驶形式的能力,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当受教育者通过鉴赏自愿地把审美视为乐趣,把创造当成需要时,他们便把自己放到了“主体”的位置上。在美术训练中,使学生通过思维,创造出美的画面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对于美和艺术的理想走向高的层次时,则显示出创造的智慧、力量、才能等可贵的品质。
三、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气质训练和培养
气质是以人的个性为基础,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并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气质发展基础,而气质的发展有着相当强的可塑性和稳定性。注重学生的气质培养,让他们尽量发挥本人气质的长处,逐步形成一种有丰富想象力的、较高层次而又稳定的素质,对学生的今后发展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画教学中,学生使用毛笔作画,不能涂改,需要大胆落笔用线肯定,培养敢想敢做的气质。当表现自己所熟悉的树木、人物、动植物时,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以点、线、面大胆概括、组合一幅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扔掉老是依赖铅笔橡皮多次涂改、缺乏自信心的坏习惯。在色彩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自然界的色彩变化,打破用固有色印象去表现物体的方法,强调他们要表现自己对自然界的不同色彩感受,“有趣的调色板”、“形式多样的色彩组拼凑”、“天空天气与色彩的变幻”、“一棵树的色彩变化”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大胆调色、涂色、改色,以改过去遇事没有主意,小心翼翼的“小气”的通病。在课堂上,几乎都有学生这样提问:“上什么颜色好看?”“怎样画才好?”其实这是学生自信心不足、不独立思考的表现。这是与我们平时要求学生步步都按老师意图去做,不循循善诱,忘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生硬教学习惯有关。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观察和感受,让学生真正体味到大胆表现的喜悦,培养起十足的好奇心及乐于尝试实践的气质,为个性气质的发展与创造性打下基础。
目前,大部分学生出自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关怀,使其产生了娇宠、依赖、不合群的性格,通过美术教学中的集体作画、集体创作、共同举办画展等群体活动,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我是集体的一员”、“个人的价值与作用”,培养其竞争向上、不甘于落后、相互协作的可贵气质。
我们的教育体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我们的各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建立新的課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要把理论与实际,动手与动脑,教育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校的课堂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联系起来,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提高,美术教学必须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敢于设想,大胆实践,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针,为造就学生完美的心理素质,为二十一世纪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2] 陈卫和主编.《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 汪馥郁、杨建广主编,《成为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