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渐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融合而成了中国化佛教——禅宗。回顾禅宗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不少决定禅宗发展走向的亮点,相对集中地闪烁在今日江西省宜春市的行政版图上,由此带来了宜春禅宗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文对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禅宗;音乐文化;发展;
一、宜春禅宗文化概况
宜春的土地上影响了禅宗发展史上众多的历史阶段。奠定南岳怀让一系地位、创建洪州宗的马祖道一瘗塔位于靖安县宝峰寺,始创禅林清规的百丈怀海长期在靖安、奉新弘法,灵骨安葬在奉新县百丈寺西大雄峰下。当禅宗发展到“一花开五叶”的极盛之际,宜春更成为禅宗辉煌的风水宝地。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禅门五宗中,临济、曹洞、沩仰三宗直接发源于宜春:希运禅师得百丈怀海心印后,来到宜丰县黄檗山传法,其弟子义玄秉承师教,远赴河北正定建临济院,师徒共创“临济宗”,以“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为悟法之维,开创了一种单刀直入、机锋峻烈的“棒”、“喝”与“棒喝交驰”的接引学人方法;良价禅师在宜丰县洞山开宗立派,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共创曹洞宗,以“五位君臣”、“宝镜三昧”为立宗之本,用“‘向、奉、功、共功、功功”五位功动和“见渗漏、情渗漏、语渗漏”三种渗漏的稳顺绵密法判断修证的深浅与真伪;慧寂禅师在袁州仰山继承沩山灵佑衣钵,师徒共创沩仰宗,以“三生说”和“九十七圆相”为传法接引特色,别开禅宗一派。云门、法眼二宗虽不直接源发于宜春,但云门祖师文偃曾九上宜丰洞山问法,法眼祖师文益也参学于洞山良价门徒,后两家弟子又返回宜春,驻锡奉新、高安、樟树、宜丰各处丛林,与宜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宜春禅宗音乐的艺术特征
宜春禅宗音乐是佛教音乐中国化,作为一种听觉形式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深受禅宗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展现出明显的艺术特征。
1.禅宗音乐传播教理与教义
禅宗音乐宣传佛化,以期通过庄严清净,蕴含怜悯慈悲之情的音乐,实现宣唱法理,开导众生心灵的目的,使众生听后,起欢喜之心,修善意之念。同时佛教音乐思想也吸取了儒家音乐美学推崇的“中正、平和”以及“淡雅、肃庄”等思想,多以平稳旋律和多级连进的音乐方式唱诵。另外佛教音乐还受道家音乐美学的影响,认为音乐能够通神和警人。简单地讲,中国的佛教音乐其音乐主题中蕴含着深刻的宗教教义思想,它一方面有着追求清净心性的超然意识,同时又蕴含着世俗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意识。
2.禅宗音乐具有一定的仪式感
禅宗音乐本来就是佛教寺院和佛教信众在法事、法会等一些佛教仪式典礼中应用的音乐,所以从音乐品质上讲,它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仪式色彩,是宗教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严格复杂的宗教仪式配奏,演奏过程必须遵循明确而程式化的规定。
3.禅宗音乐带有一定的神秘感
佛教圣殿庄严、神秘的氛围通常使得配奏的佛教音乐带有强烈的宗教神秘性。具体而言,就是宗教音乐在起始阶段虽然并不会带给人惊险新奇之感,但是在逐步的倾听和长久地熏陶中,佛教音乐常会带给人一种“众生虚无”玄幻神秘感。虽然佛教音乐也汲取了部分民音乐成分,但是在高大圣殿,木鱼声声中,民间世俗音乐已经被佛教音乐所同化,由此表现出强烈的宗教神秘性,时刻引导着人们回归原始的虚无混沌状态。
三、新媒体时代下宜春禅宗音乐文化的发展概况
有新闻报道,2015年5月29日,一场以传统古筝和交响乐的中西对话音乐会“禅宗三境”,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本场音乐会由青年古筝演奏家、华南师范大学古筝音乐专业教师王温豪和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携手,广州交响乐团担任伴奏。
“禅宗三境”王温豪古筝音乐会历时两年的精心准备。王温豪融合二十余载的习筝体会与十多年的从教心得,将“师法自然”的静心之音,通过“禅宗三境”的主题,为观众献上一场古乐新调、中西交汇的纯粹艺术体验。同时本场音乐会将有多部古筝作品中国首演,对于广州的乐迷来说,实属难得。
可见,新媒体时代下,禅宗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全国各地均有蓬勃发展态势。同样,新媒体时代下的宜春禅宗音乐文化的传播,可以纪录电影《禅境宜春》为典型范例。这是我国第一部讲述禅宗文化的纪录电影,由中央新影集团和宜春市人民政府出品,纪录片界领军人物高峰担纲出品人,中央电视台唐飒担任导演,历时一年拍摄完成。从纪录片创作角度来看,传统的地域文化电影容易陷入宣传片的误区,从而丧失其艺术性。而《禅境宜春》的推出,为地域文化纪录电影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即在忠于艺术创作的基础上让地域文化“润物细无声”,从而达到更深远的传播目的。
《禅境宜春》中的禅宗音乐文化贯穿了整部纪录电影始终,遵循了对地域音乐文化的基本纪录原则,首先影片选择了宜春作为主要拍摄地是基于其在禅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禅宗一花开五叶,其中三叶源自宜春,选择这样一个相对全面又相对集中的地点来记录禅宗文化,使得整个片子的思想脉络紧凑清晰。影片从人文、地理多个方面,线条清晰的梳理了禅宗文化的脉络,尤其是在宜春的起源,将历史提炼总结,并影像化的将历史跃然屏幕之上。这样的活历史,无论是今天,还是在将来,都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纪录。
《禅境宜春》在音乐文化传承上做到了两方面的表达,一是表达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禅宗音乐思想,二是表达了当代人把禅宗音乐思想内化于心体现于日常的生活状态。面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一个纪录电影人,当有敬畏之心。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令后世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发展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不仅是电影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推动民族进程的使命。
《禪境宜春》为生动地体现宜春风貌及禅宗境界,在艺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除了上乘的文学语言与镜头语言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在对禅宗公案故事的处理极具创新价值。禅是一种抽象的意识状态,每个人的感悟都不一样,尤其是千年流传而来的,需要悟道的精神话语。怎样才能把一种十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禅境宜春》在这方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传统纪录片里采用的空镜、真人再现的方式对于“禅”的表达来说,都太过草率,太过落后。因此《禅境宜春》采用了剪影的表达方式。既让人把故事的过程表演出来,让观众一目了然,又通过剪影的方式,让观众并不能看到演员的表情,只是通过轮廓,在黑色的人影下进行更多的想象,这种结合水墨背景的剪影表达,在给观众讲故事的同时,也给予了观众更大的感悟空间。这种结合水墨背景的剪影表达,在我国纪录片创作中是首次使用。很明显, 《禅境宜春》无论从拍摄、制作,还是禅宗音乐文化方面,在中国文化类纪录片制作上都可称上品。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宜春禅宗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态势喜人。比如,宜春月亮文化节的《“月下听禅乐——静心”禅音乐会》在一曲祝福宜春的《佛佑春城》的美妙禅乐声中落下帷幕。为了让听众更好地理解禅,听懂禅乐,演奏会之前及各个篇章之间,僧人和居士还为听众讲解了禅理,并对各个篇章的音乐主题予以了阐释。演奏会舞美设计清新如画,舞台前布满荷叶、莲花,舞台背景以书卷、山水国画、明月、莲花、爱心为主,加上清新的禅乐,让人的心灵清静如洗,走向明净。显然,这些禅宗音乐文化给我们宜春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大力发扬。
参考文献:
[1]孙利强.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禅宗与中国传统音乐[J]. 中国宗教,2017,(03)。
【关键词】:禅宗;音乐文化;发展;
一、宜春禅宗文化概况
宜春的土地上影响了禅宗发展史上众多的历史阶段。奠定南岳怀让一系地位、创建洪州宗的马祖道一瘗塔位于靖安县宝峰寺,始创禅林清规的百丈怀海长期在靖安、奉新弘法,灵骨安葬在奉新县百丈寺西大雄峰下。当禅宗发展到“一花开五叶”的极盛之际,宜春更成为禅宗辉煌的风水宝地。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禅门五宗中,临济、曹洞、沩仰三宗直接发源于宜春:希运禅师得百丈怀海心印后,来到宜丰县黄檗山传法,其弟子义玄秉承师教,远赴河北正定建临济院,师徒共创“临济宗”,以“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为悟法之维,开创了一种单刀直入、机锋峻烈的“棒”、“喝”与“棒喝交驰”的接引学人方法;良价禅师在宜丰县洞山开宗立派,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共创曹洞宗,以“五位君臣”、“宝镜三昧”为立宗之本,用“‘向、奉、功、共功、功功”五位功动和“见渗漏、情渗漏、语渗漏”三种渗漏的稳顺绵密法判断修证的深浅与真伪;慧寂禅师在袁州仰山继承沩山灵佑衣钵,师徒共创沩仰宗,以“三生说”和“九十七圆相”为传法接引特色,别开禅宗一派。云门、法眼二宗虽不直接源发于宜春,但云门祖师文偃曾九上宜丰洞山问法,法眼祖师文益也参学于洞山良价门徒,后两家弟子又返回宜春,驻锡奉新、高安、樟树、宜丰各处丛林,与宜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宜春禅宗音乐的艺术特征
宜春禅宗音乐是佛教音乐中国化,作为一种听觉形式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深受禅宗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展现出明显的艺术特征。
1.禅宗音乐传播教理与教义
禅宗音乐宣传佛化,以期通过庄严清净,蕴含怜悯慈悲之情的音乐,实现宣唱法理,开导众生心灵的目的,使众生听后,起欢喜之心,修善意之念。同时佛教音乐思想也吸取了儒家音乐美学推崇的“中正、平和”以及“淡雅、肃庄”等思想,多以平稳旋律和多级连进的音乐方式唱诵。另外佛教音乐还受道家音乐美学的影响,认为音乐能够通神和警人。简单地讲,中国的佛教音乐其音乐主题中蕴含着深刻的宗教教义思想,它一方面有着追求清净心性的超然意识,同时又蕴含着世俗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意识。
2.禅宗音乐具有一定的仪式感
禅宗音乐本来就是佛教寺院和佛教信众在法事、法会等一些佛教仪式典礼中应用的音乐,所以从音乐品质上讲,它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仪式色彩,是宗教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严格复杂的宗教仪式配奏,演奏过程必须遵循明确而程式化的规定。
3.禅宗音乐带有一定的神秘感
佛教圣殿庄严、神秘的氛围通常使得配奏的佛教音乐带有强烈的宗教神秘性。具体而言,就是宗教音乐在起始阶段虽然并不会带给人惊险新奇之感,但是在逐步的倾听和长久地熏陶中,佛教音乐常会带给人一种“众生虚无”玄幻神秘感。虽然佛教音乐也汲取了部分民音乐成分,但是在高大圣殿,木鱼声声中,民间世俗音乐已经被佛教音乐所同化,由此表现出强烈的宗教神秘性,时刻引导着人们回归原始的虚无混沌状态。
三、新媒体时代下宜春禅宗音乐文化的发展概况
有新闻报道,2015年5月29日,一场以传统古筝和交响乐的中西对话音乐会“禅宗三境”,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本场音乐会由青年古筝演奏家、华南师范大学古筝音乐专业教师王温豪和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携手,广州交响乐团担任伴奏。
“禅宗三境”王温豪古筝音乐会历时两年的精心准备。王温豪融合二十余载的习筝体会与十多年的从教心得,将“师法自然”的静心之音,通过“禅宗三境”的主题,为观众献上一场古乐新调、中西交汇的纯粹艺术体验。同时本场音乐会将有多部古筝作品中国首演,对于广州的乐迷来说,实属难得。
可见,新媒体时代下,禅宗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全国各地均有蓬勃发展态势。同样,新媒体时代下的宜春禅宗音乐文化的传播,可以纪录电影《禅境宜春》为典型范例。这是我国第一部讲述禅宗文化的纪录电影,由中央新影集团和宜春市人民政府出品,纪录片界领军人物高峰担纲出品人,中央电视台唐飒担任导演,历时一年拍摄完成。从纪录片创作角度来看,传统的地域文化电影容易陷入宣传片的误区,从而丧失其艺术性。而《禅境宜春》的推出,为地域文化纪录电影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即在忠于艺术创作的基础上让地域文化“润物细无声”,从而达到更深远的传播目的。
《禅境宜春》中的禅宗音乐文化贯穿了整部纪录电影始终,遵循了对地域音乐文化的基本纪录原则,首先影片选择了宜春作为主要拍摄地是基于其在禅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禅宗一花开五叶,其中三叶源自宜春,选择这样一个相对全面又相对集中的地点来记录禅宗文化,使得整个片子的思想脉络紧凑清晰。影片从人文、地理多个方面,线条清晰的梳理了禅宗文化的脉络,尤其是在宜春的起源,将历史提炼总结,并影像化的将历史跃然屏幕之上。这样的活历史,无论是今天,还是在将来,都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纪录。
《禅境宜春》在音乐文化传承上做到了两方面的表达,一是表达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禅宗音乐思想,二是表达了当代人把禅宗音乐思想内化于心体现于日常的生活状态。面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一个纪录电影人,当有敬畏之心。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令后世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发展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不仅是电影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推动民族进程的使命。
《禪境宜春》为生动地体现宜春风貌及禅宗境界,在艺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除了上乘的文学语言与镜头语言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在对禅宗公案故事的处理极具创新价值。禅是一种抽象的意识状态,每个人的感悟都不一样,尤其是千年流传而来的,需要悟道的精神话语。怎样才能把一种十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禅境宜春》在这方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传统纪录片里采用的空镜、真人再现的方式对于“禅”的表达来说,都太过草率,太过落后。因此《禅境宜春》采用了剪影的表达方式。既让人把故事的过程表演出来,让观众一目了然,又通过剪影的方式,让观众并不能看到演员的表情,只是通过轮廓,在黑色的人影下进行更多的想象,这种结合水墨背景的剪影表达,在给观众讲故事的同时,也给予了观众更大的感悟空间。这种结合水墨背景的剪影表达,在我国纪录片创作中是首次使用。很明显, 《禅境宜春》无论从拍摄、制作,还是禅宗音乐文化方面,在中国文化类纪录片制作上都可称上品。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宜春禅宗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态势喜人。比如,宜春月亮文化节的《“月下听禅乐——静心”禅音乐会》在一曲祝福宜春的《佛佑春城》的美妙禅乐声中落下帷幕。为了让听众更好地理解禅,听懂禅乐,演奏会之前及各个篇章之间,僧人和居士还为听众讲解了禅理,并对各个篇章的音乐主题予以了阐释。演奏会舞美设计清新如画,舞台前布满荷叶、莲花,舞台背景以书卷、山水国画、明月、莲花、爱心为主,加上清新的禅乐,让人的心灵清静如洗,走向明净。显然,这些禅宗音乐文化给我们宜春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大力发扬。
参考文献:
[1]孙利强.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禅宗与中国传统音乐[J]. 中国宗教,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