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的诸多组成部分中尤为重要的一项是课后作业,其不仅是对学生课后的一种任务安排,更是对课上知识的一种系统性再现,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然而,长期以来作业量大费时、形式单一、缺少自主性、简单重复性作业过多、无趣味性、作业难度设置不合理,致使很多学生产生了不喜欢做作业、怕做作业甚至厌学的情绪。因此,怎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同时让作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最大的辅助效果值得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作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方式一直被教师沿用,其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后巩固课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给予教师的反馈。教师通过学生在作业中实际的完成状况可以很好的了解到学生对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度,这有利于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为学生着重教授薄弱的知識,因此良好的课后作业的设计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教师如何科学的布置课后作业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在“趣”字上做文章
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计算以及枯燥的公式理论,一成不变的书面作业,枯燥乏味的计算和应用题解答,磨灭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长期下去学生变得敷衍作业、讨厌作业甚至抵触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仅是无效的,更是有害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既熟练掌握知识的应用,又避开了生硬的概念教学让学生产生疲倦,让学生既能学习知识,也可以活动思维。
如,学习排序前的家庭作业可以这样设置,发给学生每人一把盲人锁(4码锁),要求学生转动数字尝试开锁,看谁最快把锁打开,并把每次排列的数字记录下来。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数据,思考:四个数字能排列出几个不同的四位数?如何排列使数字最大?如何排列使数字最小?把抽象、复杂、枯燥的数字排序,融入操作性强、有趣的解锁游戏当中,学生乐此不疲,并在游戏当中掌握排序的技巧与方法。对于课上学习《二十以内加减法》之后,在课后作业中增加有趣的“你说我拨”项目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课上知识;学习《乘法口诀》之后,可以开展一些亲子互动的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一起学习,不仅课后作业的氛围丰富愉快,同时更好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相较之前的单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收获到知识内容,更可以培养起对于学习的兴趣。
二、在“做”字上下功夫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要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形成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能力。古语亦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错,要让作业发挥最大的有效性,最好的办法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安排课后作业时,依据课上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让学生参与到设计环节之中,这样不仅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课后作业,同时从被动变为主动,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奠定学习的基础。
如,我们学习了三年级《有趣的推理》,布置学生设计一个推理小游戏,给出3-5道推理信息,让小伙伴或家人根据所给信息推理出答案。在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的学习中,布置学生利用周末与家长一起绘制以图书馆为中心点的周边地图,并进行评比。学生进行自身实践后,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处,从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
还可以设计社会调查、现场观察等作业,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生日或记录某一时段公交车上下车人数,根据统计的数量,提出增减公交车发车次数的建议;对于《优化》来说,可以设计让其安排周末一天的生活,做到对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严格把控。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通过看、听、触、想,多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感知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学,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将知识强加到学生身上,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仅仅单纯的将知识记忆到脑海中,并不能够真正的应用,因此不断的实践以及实用知识,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将知识落在实处,既可以巩固上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搭建起一整套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奠定基础。
三、在“活”字上分层次
作业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辅助教学的,统一类型的作业,会让一部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无法适应,使得基础牢固的学生只是重复已经学会的知识却没有任何提高。因此教师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灵活地设定不同难度的作业任务,让学生按照自身的情况来选取不同难度的作业安排,自主权充分交由学生把控,做到因材而练。这样“活”的作业,可以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可以让学生的课后作业更好的辅助学习而不再是一种负担。
计算作业往往较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老师可以设计阶梯式作业,如:试一试,你能挑战几关?根据难易有别设计出必做关、选做关、挑战关。通过设定不同的目标让学生去达成,针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主要完成内容中的基础类别,并且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对于基础牢固且有意愿去完成自主拓展的学生,让其产生冲击难度的想法,在破解问题中收获知识,激发学习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
教师在设定学生的课后作业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以及独特性,了解其知识掌握程度适当的设定一些能够激发思维的开放性作业,例如,在教学内容《数字的用处——编码》之前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些任务:1.实际记录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身份证件号码,通过分析去找寻其中的相似点以及不同点。2.探索家庭门牌号码的排序规律。3.根据自身找寻的规律尝试编制一组编码,让其能够代表自身特点。通过实际的操作以及分析,让学生能够重点了解编码的奥秘,从而激发探寻的兴趣。
作业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作业不断巩固课上知识,从而得到提高。对于已经掌握的同学,设定一些开放性题目或者探索性题目,有助于开拓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能力上不断提升。阶梯式的作业也让学生有了向更高目标冲击的动力,竞争力的形成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对于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四、在“拓”字上促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数学教学更应该着眼于学生数学观的建构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阅读、爱阅读,从阅读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崇尚真知,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所以作业不能只是让学生动动笔头,让数学作业丰富起来同样重要,布置学生阅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童话、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根据学生年龄、个性、水平差异推荐书单,如,低中段学生推荐《三只小猪和七巧板》《马小跳玩数学》等;思维活跃的学生推荐《数学智斗记》《玩转数学》《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等;逻辑思维强的学生推荐《童趣逻辑》《小福尔摩斯训练营——数学探案》《魔法数学》等;喜欢叙事性书籍的推荐《从前有个数:故事中的数学逻辑》《贝贝妮奇奇卡的数学之旅》《果戈尔数字奇遇记》等;针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可以推荐一些富有思维逻辑的学籍,例如,《“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数学家的眼光》等。随着科技发展,高科技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借助电子工具,去触碰到更多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让学习不单单只是在学校里。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布置微信阅读任务,如,“数学好玩”“奥数轻松学”“数学加”等公众号就非常适合学生阅读。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后作业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进入到数学海洋中,体验数字的魅力,感受深刻的数学文化。
综上所述,作业不仅是学生在课后的硬性任务,也是发展各种能力的途径,更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方式。因此,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作业,快乐地完成作业,并在作业中拥有扎实的“四基”,又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这就是成功的作业,这就是有效的作业。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作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方式一直被教师沿用,其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后巩固课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给予教师的反馈。教师通过学生在作业中实际的完成状况可以很好的了解到学生对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度,这有利于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为学生着重教授薄弱的知識,因此良好的课后作业的设计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教师如何科学的布置课后作业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在“趣”字上做文章
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计算以及枯燥的公式理论,一成不变的书面作业,枯燥乏味的计算和应用题解答,磨灭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长期下去学生变得敷衍作业、讨厌作业甚至抵触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仅是无效的,更是有害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既熟练掌握知识的应用,又避开了生硬的概念教学让学生产生疲倦,让学生既能学习知识,也可以活动思维。
如,学习排序前的家庭作业可以这样设置,发给学生每人一把盲人锁(4码锁),要求学生转动数字尝试开锁,看谁最快把锁打开,并把每次排列的数字记录下来。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数据,思考:四个数字能排列出几个不同的四位数?如何排列使数字最大?如何排列使数字最小?把抽象、复杂、枯燥的数字排序,融入操作性强、有趣的解锁游戏当中,学生乐此不疲,并在游戏当中掌握排序的技巧与方法。对于课上学习《二十以内加减法》之后,在课后作业中增加有趣的“你说我拨”项目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课上知识;学习《乘法口诀》之后,可以开展一些亲子互动的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一起学习,不仅课后作业的氛围丰富愉快,同时更好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相较之前的单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收获到知识内容,更可以培养起对于学习的兴趣。
二、在“做”字上下功夫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要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形成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能力。古语亦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错,要让作业发挥最大的有效性,最好的办法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安排课后作业时,依据课上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让学生参与到设计环节之中,这样不仅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课后作业,同时从被动变为主动,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奠定学习的基础。
如,我们学习了三年级《有趣的推理》,布置学生设计一个推理小游戏,给出3-5道推理信息,让小伙伴或家人根据所给信息推理出答案。在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的学习中,布置学生利用周末与家长一起绘制以图书馆为中心点的周边地图,并进行评比。学生进行自身实践后,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处,从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
还可以设计社会调查、现场观察等作业,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生日或记录某一时段公交车上下车人数,根据统计的数量,提出增减公交车发车次数的建议;对于《优化》来说,可以设计让其安排周末一天的生活,做到对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严格把控。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通过看、听、触、想,多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感知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学,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将知识强加到学生身上,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仅仅单纯的将知识记忆到脑海中,并不能够真正的应用,因此不断的实践以及实用知识,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将知识落在实处,既可以巩固上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搭建起一整套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奠定基础。
三、在“活”字上分层次
作业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辅助教学的,统一类型的作业,会让一部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无法适应,使得基础牢固的学生只是重复已经学会的知识却没有任何提高。因此教师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灵活地设定不同难度的作业任务,让学生按照自身的情况来选取不同难度的作业安排,自主权充分交由学生把控,做到因材而练。这样“活”的作业,可以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可以让学生的课后作业更好的辅助学习而不再是一种负担。
计算作业往往较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老师可以设计阶梯式作业,如:试一试,你能挑战几关?根据难易有别设计出必做关、选做关、挑战关。通过设定不同的目标让学生去达成,针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主要完成内容中的基础类别,并且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对于基础牢固且有意愿去完成自主拓展的学生,让其产生冲击难度的想法,在破解问题中收获知识,激发学习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
教师在设定学生的课后作业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以及独特性,了解其知识掌握程度适当的设定一些能够激发思维的开放性作业,例如,在教学内容《数字的用处——编码》之前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些任务:1.实际记录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身份证件号码,通过分析去找寻其中的相似点以及不同点。2.探索家庭门牌号码的排序规律。3.根据自身找寻的规律尝试编制一组编码,让其能够代表自身特点。通过实际的操作以及分析,让学生能够重点了解编码的奥秘,从而激发探寻的兴趣。
作业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作业不断巩固课上知识,从而得到提高。对于已经掌握的同学,设定一些开放性题目或者探索性题目,有助于开拓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能力上不断提升。阶梯式的作业也让学生有了向更高目标冲击的动力,竞争力的形成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对于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四、在“拓”字上促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数学教学更应该着眼于学生数学观的建构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阅读、爱阅读,从阅读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崇尚真知,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所以作业不能只是让学生动动笔头,让数学作业丰富起来同样重要,布置学生阅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童话、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根据学生年龄、个性、水平差异推荐书单,如,低中段学生推荐《三只小猪和七巧板》《马小跳玩数学》等;思维活跃的学生推荐《数学智斗记》《玩转数学》《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等;逻辑思维强的学生推荐《童趣逻辑》《小福尔摩斯训练营——数学探案》《魔法数学》等;喜欢叙事性书籍的推荐《从前有个数:故事中的数学逻辑》《贝贝妮奇奇卡的数学之旅》《果戈尔数字奇遇记》等;针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可以推荐一些富有思维逻辑的学籍,例如,《“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数学家的眼光》等。随着科技发展,高科技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借助电子工具,去触碰到更多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让学习不单单只是在学校里。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布置微信阅读任务,如,“数学好玩”“奥数轻松学”“数学加”等公众号就非常适合学生阅读。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后作业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进入到数学海洋中,体验数字的魅力,感受深刻的数学文化。
综上所述,作业不仅是学生在课后的硬性任务,也是发展各种能力的途径,更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方式。因此,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作业,快乐地完成作业,并在作业中拥有扎实的“四基”,又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这就是成功的作业,这就是有效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