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这堂课,是我一生中最痛心,也是最激动的一堂随堂课,因为就在我准备上《荒岛余生》的前一天,班上发生了一件让人十分痛心的事:一个小女生因家庭中一点小误会,结束了自己年仅13岁的生命。全班同学都处在为失去同学愤怒和悲痛而不能自拔的状态之中。
我再次看了看我以前的教案,觉得我应该上好这堂课,教学目的只有一个:把同学们从愤怒和悲痛中解脱出来。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我们熟悉了课文。上课铃一响,我进了教室,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让他们拿出作文本,仔细想想:在我们生活的家庭和学校中都有哪些觉得不如意的地方,把它写出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语气可以委婉一点,也可以言词激烈一点,只要写完之后心中痛快就行。
这下同学们高兴了,短暂的讨论之后便埋头唰唰唰地写了起来。十分钟过去了,有的同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缓缓放下了笔。还有少许同学托腮苦想,仔细搜索是否还有漏掉的。我打断他们的思路,对他们说,如果生活中还有什么不痛快的,下课后接着写。现在,我们暂时关上本子,言归正转,学习今天的课文《荒岛余生》。请同学们先看课文说出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很快同学们说了出来,在老师的引领下,将其分成以下三类:
1—3自然段谈生存问题。第一自然段:“不幸”、“孤立无援”、“沮丧无聊”等词语充分表达了鲁滨孙初上荒岛的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情。第二自然段:“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这种想法,责备我”,表明在伤心绝望的同时,他内心又在积极寻找一种精神支柱。于是他得出结论:“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鲁滨孙用辨证的方式思考问题:一方面自己固然不幸,但另一方面全船就他一个人保住了性命,这是不幸中的大幸;虽然自己流落荒岛,但沉船从搁浅的地方浮了起来,漂到海边,自己得以有时间从船上取出许多生活必需品,也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这又是不幸中的万幸。这样,他尽管落难荒岛,生活环境极端困难,然而他调整了心态,坚定了生存下去的勇气。
4—9自然段谈鲁滨孙生存下去的具体物质条件。他根据岛上的情况自制了一个日历,用从船上得来的笔和纸记下他在船上获取的“价值不大”的东西和还缺乏的东西,以及艰难地打造木栅栏围墙,每天觅食。从中我们看出鲁滨孙虽然活得艰苦,但他活得实在、活得有滋有味。
10—12自然段作者抛开物质条件,详谈鲁滨孙的精神世界。他进一步调整心态,比如记日记,深入思考目前处境,极其冷静地列出了哪些“好处”和“坏处”。无疑给他活下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分析了课文,然后让同学们来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他们明白了什么。很快,他们便说出来:“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我告诉他们这就叫辩证地思考问题,即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才能看得更准确。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这样我们才能乐观地面对困难,不至于悲观失望,以至轻生;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样我们才能作好思想准备,不被困难所吓到,更好的解决困难。
接下来,针对前几天轻生的这位同学,谈谈她的生命是不是真的没有曙光,到了尽头,分小组讨论谈谈这位同学生命中有哪些“好事”、哪些“坏事”,并一一列出来。经过讨论,最后归纳如下:
“坏事”(不幸)
⑴7岁时被亲生父母从贵州以3000元“卖”给养父母,是人生的最大不幸。⑵养父母平时对她关心不够,打骂较多。⑶自己很孤单,仿佛一个孤儿。⑷经济上困窘,没有多余的零花钱。吃了早、中、晚饭,放学后就没有乘公交车的车钱。⑸没有其他同学的花花衣服、精美学习用品。⑹没有办法改变命运。
“好事”(幸福)
⑴虽然少不更事,就被亲生父母送走,但自己并不是孤儿,毕竟还有养父母。⑵有老师关心,同学们也并没有另眼看待她,她还有几个知心朋友,她并不孤单。⑶养父母对她虽不够关心,但每天都给足饭钱,若想晚自习乘车回家,晚饭可以回家吃。⑷养父母在经济上管得紧,但从没间断她的读书学习,每次家长会都准时参加。⑸平时衣着朴素,但从不曾冻着、热着。⑹努力读书,知识改变命运。
最后,得出结论:她的轻生没有一点价值,是一种愚蠢的行动,太傻;没有健康的心理,不能乐观地面对困难。
生活中我们都有哪些幸福的理由?想一想,把它写在作文本上。这次同学们没有讨论,心情凝重,郑重地在本子上写下了幸福的理由。个别同学还偷偷地撕去了课前十分钟写下的过激之言。我知道他们懂了,我这堂课的任务圆满完成了。
这堂课伴着铃声结束了,但同学们的心思并没有随着铃声而终结。我知道,他们已经从愤怒和悲痛中走出来了,已经没有什么理由不让他们觉得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他们的未来阳光灿烂。
(作者单位:401120重庆市渝北区第二实验中学)
我再次看了看我以前的教案,觉得我应该上好这堂课,教学目的只有一个:把同学们从愤怒和悲痛中解脱出来。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我们熟悉了课文。上课铃一响,我进了教室,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让他们拿出作文本,仔细想想:在我们生活的家庭和学校中都有哪些觉得不如意的地方,把它写出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语气可以委婉一点,也可以言词激烈一点,只要写完之后心中痛快就行。
这下同学们高兴了,短暂的讨论之后便埋头唰唰唰地写了起来。十分钟过去了,有的同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缓缓放下了笔。还有少许同学托腮苦想,仔细搜索是否还有漏掉的。我打断他们的思路,对他们说,如果生活中还有什么不痛快的,下课后接着写。现在,我们暂时关上本子,言归正转,学习今天的课文《荒岛余生》。请同学们先看课文说出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很快同学们说了出来,在老师的引领下,将其分成以下三类:
1—3自然段谈生存问题。第一自然段:“不幸”、“孤立无援”、“沮丧无聊”等词语充分表达了鲁滨孙初上荒岛的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情。第二自然段:“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这种想法,责备我”,表明在伤心绝望的同时,他内心又在积极寻找一种精神支柱。于是他得出结论:“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鲁滨孙用辨证的方式思考问题:一方面自己固然不幸,但另一方面全船就他一个人保住了性命,这是不幸中的大幸;虽然自己流落荒岛,但沉船从搁浅的地方浮了起来,漂到海边,自己得以有时间从船上取出许多生活必需品,也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这又是不幸中的万幸。这样,他尽管落难荒岛,生活环境极端困难,然而他调整了心态,坚定了生存下去的勇气。
4—9自然段谈鲁滨孙生存下去的具体物质条件。他根据岛上的情况自制了一个日历,用从船上得来的笔和纸记下他在船上获取的“价值不大”的东西和还缺乏的东西,以及艰难地打造木栅栏围墙,每天觅食。从中我们看出鲁滨孙虽然活得艰苦,但他活得实在、活得有滋有味。
10—12自然段作者抛开物质条件,详谈鲁滨孙的精神世界。他进一步调整心态,比如记日记,深入思考目前处境,极其冷静地列出了哪些“好处”和“坏处”。无疑给他活下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分析了课文,然后让同学们来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他们明白了什么。很快,他们便说出来:“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我告诉他们这就叫辩证地思考问题,即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才能看得更准确。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这样我们才能乐观地面对困难,不至于悲观失望,以至轻生;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样我们才能作好思想准备,不被困难所吓到,更好的解决困难。
接下来,针对前几天轻生的这位同学,谈谈她的生命是不是真的没有曙光,到了尽头,分小组讨论谈谈这位同学生命中有哪些“好事”、哪些“坏事”,并一一列出来。经过讨论,最后归纳如下:
“坏事”(不幸)
⑴7岁时被亲生父母从贵州以3000元“卖”给养父母,是人生的最大不幸。⑵养父母平时对她关心不够,打骂较多。⑶自己很孤单,仿佛一个孤儿。⑷经济上困窘,没有多余的零花钱。吃了早、中、晚饭,放学后就没有乘公交车的车钱。⑸没有其他同学的花花衣服、精美学习用品。⑹没有办法改变命运。
“好事”(幸福)
⑴虽然少不更事,就被亲生父母送走,但自己并不是孤儿,毕竟还有养父母。⑵有老师关心,同学们也并没有另眼看待她,她还有几个知心朋友,她并不孤单。⑶养父母对她虽不够关心,但每天都给足饭钱,若想晚自习乘车回家,晚饭可以回家吃。⑷养父母在经济上管得紧,但从没间断她的读书学习,每次家长会都准时参加。⑸平时衣着朴素,但从不曾冻着、热着。⑹努力读书,知识改变命运。
最后,得出结论:她的轻生没有一点价值,是一种愚蠢的行动,太傻;没有健康的心理,不能乐观地面对困难。
生活中我们都有哪些幸福的理由?想一想,把它写在作文本上。这次同学们没有讨论,心情凝重,郑重地在本子上写下了幸福的理由。个别同学还偷偷地撕去了课前十分钟写下的过激之言。我知道他们懂了,我这堂课的任务圆满完成了。
这堂课伴着铃声结束了,但同学们的心思并没有随着铃声而终结。我知道,他们已经从愤怒和悲痛中走出来了,已经没有什么理由不让他们觉得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他们的未来阳光灿烂。
(作者单位:401120重庆市渝北区第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