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皮影,又称“影子戏”、“灯影戏”, 它是通过灯光照射在平面的幕布后面操纵影人表演,皮影戏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傀儡艺术。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其核心功能就是文化传承。本文从迁安皮影的历史渊源,迁安皮影传承的本体构成和迁安皮影的传承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在其传统的传承模式中总结出传承民族文化的规律,继续发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迁安皮影;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唐山皮影是中国各大皮影流派中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流派之一,它发源于今河北滦县(也叫滦州),故叫“滦州影”,盛行于迁安、昌黎、滦县等地区。皮影用于兽皮制作,如牛皮、羊皮、驴皮等,迁安皮影现在多用于驴皮制作,故又叫“驴皮影”。
皮影戏发源于汉代,形成于唐代,精通于宋代,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流传到现在。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疆域辽阔,西接遵化,北接承德,东面与卢龙县相邻,南面与滦县相衔接,滦河、青龙河等河流汇合将滦县、卢龙县、乐亭县紧紧连结在一起。公元180年,东汉灵帝在滦河岸边为供奉孤竹第九代伯夷叔齐建立夷齐庙,从此孤竹文化、长城文化、滦河文化为迁安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皮影、乐亭大鼓、评剧被誉为冀东文化的“三枝花”,迁安皮影被国家列为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冀东地区的皮影戏始于金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皮影戏很快在滦州乃至北京城内盛行。明朝万历年间,皮影卷遍布于内蒙古、东北三省各地。由于乐亭县地处滦河入海口,文化比较发达,在民间流传的俚曲、卖调、民歌、民谣、哭丧调等为乐亭皮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大钊先生的祖籍在乐亭县,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皮影的艺术魅力,因此他编写了具有实事内容的《安重根刺伊藤博文》,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宣扬爱国主义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唐山皮影”的称谓出现,大量的皮影班、皮影剧团积极参加全国演出,乃至出国进行讲学。唐山皮影给人类留下了无数个历史典故和传奇故事,它是人类永恒的美。
现存的清代、民国、皮影老艺人所讲的传统皮影对联、谜语等可了解到许多皮影演出的内容:“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喊马,外边哈哈笑”;“半碗灯星辰日月,一张纸社稷山川”;“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两手托起千秋将,孤灯照出万古人”等,数不胜数的谜语、影联概括了皮影包罗万象的内容。
皮影戏源于酬神还愿、祈福纳祥,如影联“今日酬神金日喜,此时了愿此时安”、“唱影三宿还心愿,献供一桌报神恩”等。皮影戏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了随影伴唱和造型表演。演出开始,观众首先看到屏幕上影人表演的画面,给观众一种“见画闻声,声画交融”的场景体验。
据传,很早以前的影人造型是按照戏中的人物定向刻制的,可以说是一人一个模型,随着后来应卷数量的不断增多,现在影人大致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皮影人物都是来源于影卷,有“五分头,七分像”之说,唐山皮影一直遵循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於其间耳”的雕刻原则。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改进与创新,绘画、窗花、年画等多门雕刻艺术融入进去,使影人达到了惟妙惟肖的效果。
迁安皮影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保存比较完好,并在国内外舞台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迁安皮影文化传承,本人通过对迁安皮影老艺人的田野调查,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理解和总结。
赵店子镇马古寺村民郭宝自幼喜欢皮影雕刻,拜当地皮影雕刻艺人王珍老师傅,他对皮影雕刻过程进行了详细示范,首先,将兽皮(羊皮或牛皮)进行泡制、刮薄、磨平,然后需要几把大小不同的刻刀和一块蜡板,将各种人物的图画样版铺好在上面,用刀具仔细刻制好后再上色、涂油、拼钉、装杆等,每道工序都是严格地制作下来。
在迁安皮影雕刻技艺上,基本上是师承关系,很少有家传关系。从早期的王珍老先生到现在的郭宝皮影传承馆近百年的传承,皮影依然是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郭宝相继培养了20几位农村妇女雕刻皮影,他们在摸索中不断改进雕刻中遇到的难题,使皮影传承馆不断成熟起来。
有了生动形象的影人,接下来就需要好的操纵,我们可以叫拿影的、拿线的。在长时间的演出过程中,对拿影的有了很严格的要求,他们必须做到靠、缩、轻,赋予影人灵魂和生命。迁安皮影要求操纵与伴声做到“不象不是戏,真象不是艺,唱的味儿要甜,看似曾相识”。许多老皮影艺人搭班互相传艺,在名家的指点下,对皮影的唱词、伴奏、声腔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规律。
唱词为七字言,如“天昏地暗日无光,怎忍国破和家亡”(《冀西除奸》);十字锦,如“都城内白茫茫大雾一片,昏沉沉只觉得毒气冲天”(《战蚩尤》);五字赋,如“好汉我金彪,人称李大胆”(《金印记》),特点是上平下仄;三赶七,如“斗敌人,讲经验;战略战术,随机应变;魏庄铁地雷,威名到处传;鬼子汉奸狡猾,探雷设施备全;咱们要用新玩艺,让他小鬼子尝个新鲜”(《劫灵车》)。同时也有四字句、十七字、大金边、小金边、挎三式等。
板式包括:大板、大起板、慢四六;快板(紧打紧唱、紧打慢唱);流水板(二板、二六板、快四六);散板(半白伴唱、不行腔不拉韵);摇板(慢、中、快、散)。影戏中旦角专用的大悲具有独特的魅力,催人泪下的老韵包括:凄凉韵、路途悲和凄凉调,并且唱词非常美。
唱白即是伴唱与伴白,在影戏中说的和唱的不可分离,同样重要,如俗语“白是骨头唱是肉”。
皮影伴奏曲牌包括弦乐曲牌如:朝天子、正小开门、反小开门;唢呐曲牌如:将军令、柳青娘、朝天子等。伴奏乐器由最初的一把小三弦发展到今天的四弦、二胡、扬琴、唢呐、大阮等。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时间的动态过程,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并不相同,它“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迁安皮影传承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承方式。师徒传承是迁安皮影传承的传统模式,最开始是师傅一句一句的口传,到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艺人已经把电脑数码技术运用到实际的传承与演出中。
新时代的来临,迁安皮影文化传承的内容、方式、价值等都面临着新的选择,有的人主张继续发扬古老的传承模式和内容,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完整的保存并发扬;有的倡导将丰富的传统文化变为物质财富,运用传统文化的表演艺术转为消费性文化;有的提出皮影传承模式应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总之,传统的皮影文化正面临消亡,文化传承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运用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我们可将皮影文化传播到校园,不断满足人类需求,传承皮影文化以直接服务于民族成员的需要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春瑞,赵田.迁安皮影卷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2
[2] 徐春瑞,赵田.迁安皮影衍生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2
[3] 张贵义.奇妙的唐山皮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5
【关键词】:迁安皮影;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唐山皮影是中国各大皮影流派中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流派之一,它发源于今河北滦县(也叫滦州),故叫“滦州影”,盛行于迁安、昌黎、滦县等地区。皮影用于兽皮制作,如牛皮、羊皮、驴皮等,迁安皮影现在多用于驴皮制作,故又叫“驴皮影”。
皮影戏发源于汉代,形成于唐代,精通于宋代,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流传到现在。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疆域辽阔,西接遵化,北接承德,东面与卢龙县相邻,南面与滦县相衔接,滦河、青龙河等河流汇合将滦县、卢龙县、乐亭县紧紧连结在一起。公元180年,东汉灵帝在滦河岸边为供奉孤竹第九代伯夷叔齐建立夷齐庙,从此孤竹文化、长城文化、滦河文化为迁安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皮影、乐亭大鼓、评剧被誉为冀东文化的“三枝花”,迁安皮影被国家列为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冀东地区的皮影戏始于金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皮影戏很快在滦州乃至北京城内盛行。明朝万历年间,皮影卷遍布于内蒙古、东北三省各地。由于乐亭县地处滦河入海口,文化比较发达,在民间流传的俚曲、卖调、民歌、民谣、哭丧调等为乐亭皮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大钊先生的祖籍在乐亭县,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皮影的艺术魅力,因此他编写了具有实事内容的《安重根刺伊藤博文》,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宣扬爱国主义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唐山皮影”的称谓出现,大量的皮影班、皮影剧团积极参加全国演出,乃至出国进行讲学。唐山皮影给人类留下了无数个历史典故和传奇故事,它是人类永恒的美。
现存的清代、民国、皮影老艺人所讲的传统皮影对联、谜语等可了解到许多皮影演出的内容:“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喊马,外边哈哈笑”;“半碗灯星辰日月,一张纸社稷山川”;“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两手托起千秋将,孤灯照出万古人”等,数不胜数的谜语、影联概括了皮影包罗万象的内容。
皮影戏源于酬神还愿、祈福纳祥,如影联“今日酬神金日喜,此时了愿此时安”、“唱影三宿还心愿,献供一桌报神恩”等。皮影戏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了随影伴唱和造型表演。演出开始,观众首先看到屏幕上影人表演的画面,给观众一种“见画闻声,声画交融”的场景体验。
据传,很早以前的影人造型是按照戏中的人物定向刻制的,可以说是一人一个模型,随着后来应卷数量的不断增多,现在影人大致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皮影人物都是来源于影卷,有“五分头,七分像”之说,唐山皮影一直遵循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於其间耳”的雕刻原则。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改进与创新,绘画、窗花、年画等多门雕刻艺术融入进去,使影人达到了惟妙惟肖的效果。
迁安皮影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保存比较完好,并在国内外舞台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迁安皮影文化传承,本人通过对迁安皮影老艺人的田野调查,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理解和总结。
赵店子镇马古寺村民郭宝自幼喜欢皮影雕刻,拜当地皮影雕刻艺人王珍老师傅,他对皮影雕刻过程进行了详细示范,首先,将兽皮(羊皮或牛皮)进行泡制、刮薄、磨平,然后需要几把大小不同的刻刀和一块蜡板,将各种人物的图画样版铺好在上面,用刀具仔细刻制好后再上色、涂油、拼钉、装杆等,每道工序都是严格地制作下来。
在迁安皮影雕刻技艺上,基本上是师承关系,很少有家传关系。从早期的王珍老先生到现在的郭宝皮影传承馆近百年的传承,皮影依然是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郭宝相继培养了20几位农村妇女雕刻皮影,他们在摸索中不断改进雕刻中遇到的难题,使皮影传承馆不断成熟起来。
有了生动形象的影人,接下来就需要好的操纵,我们可以叫拿影的、拿线的。在长时间的演出过程中,对拿影的有了很严格的要求,他们必须做到靠、缩、轻,赋予影人灵魂和生命。迁安皮影要求操纵与伴声做到“不象不是戏,真象不是艺,唱的味儿要甜,看似曾相识”。许多老皮影艺人搭班互相传艺,在名家的指点下,对皮影的唱词、伴奏、声腔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规律。
唱词为七字言,如“天昏地暗日无光,怎忍国破和家亡”(《冀西除奸》);十字锦,如“都城内白茫茫大雾一片,昏沉沉只觉得毒气冲天”(《战蚩尤》);五字赋,如“好汉我金彪,人称李大胆”(《金印记》),特点是上平下仄;三赶七,如“斗敌人,讲经验;战略战术,随机应变;魏庄铁地雷,威名到处传;鬼子汉奸狡猾,探雷设施备全;咱们要用新玩艺,让他小鬼子尝个新鲜”(《劫灵车》)。同时也有四字句、十七字、大金边、小金边、挎三式等。
板式包括:大板、大起板、慢四六;快板(紧打紧唱、紧打慢唱);流水板(二板、二六板、快四六);散板(半白伴唱、不行腔不拉韵);摇板(慢、中、快、散)。影戏中旦角专用的大悲具有独特的魅力,催人泪下的老韵包括:凄凉韵、路途悲和凄凉调,并且唱词非常美。
唱白即是伴唱与伴白,在影戏中说的和唱的不可分离,同样重要,如俗语“白是骨头唱是肉”。
皮影伴奏曲牌包括弦乐曲牌如:朝天子、正小开门、反小开门;唢呐曲牌如:将军令、柳青娘、朝天子等。伴奏乐器由最初的一把小三弦发展到今天的四弦、二胡、扬琴、唢呐、大阮等。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时间的动态过程,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并不相同,它“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迁安皮影传承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承方式。师徒传承是迁安皮影传承的传统模式,最开始是师傅一句一句的口传,到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艺人已经把电脑数码技术运用到实际的传承与演出中。
新时代的来临,迁安皮影文化传承的内容、方式、价值等都面临着新的选择,有的人主张继续发扬古老的传承模式和内容,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完整的保存并发扬;有的倡导将丰富的传统文化变为物质财富,运用传统文化的表演艺术转为消费性文化;有的提出皮影传承模式应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总之,传统的皮影文化正面临消亡,文化传承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运用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我们可将皮影文化传播到校园,不断满足人类需求,传承皮影文化以直接服务于民族成员的需要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春瑞,赵田.迁安皮影卷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2
[2] 徐春瑞,赵田.迁安皮影衍生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2
[3] 张贵义.奇妙的唐山皮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