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乐”思想对构建高校校园审美文化的启示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墨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研究范畴。墨子作为一名“兼士”“义士”,以“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创立博大精深的墨学体系,涉及经济、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具有深厚的科技人文精神和历史现实意义。墨子的教育理念带有浓厚的平民色彩,在沉寂了两千多年后,近现代墨学研究呈复兴之势。近年来,高校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部分高职院校就墨子思想与高职教育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
  墨子“非乐”思想独树一帜,学术界褒贬不一。根据任继愈的研究,墨子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对于《诗》《书》有很深的修养[1]。作为一名著名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墨子在《三辩》《非乐》《公孟》《辞过》《七患》等章节详细阐述“非乐”思想,反对特殊阶层耽于音乐享乐,而并不是否定音乐等艺术审美活动的普世价值和社会功用,这与《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等观点相左。道家“大音希声”“至乐无乐”推崇的是充满道论和辩证的音乐美学,而儒家历来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孔子不仅热爱欣赏音乐,而且身体力行、学而不殆①。墨子提出“非乐”,旗帜鲜明地与道家、儒家就人格养成关键的礼乐问题针锋相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值得反复探讨的特殊现象。“非乐”思想折射出墨子重视音乐等艺术审美活动,承认“求美”“求丽”“求新”“求乐”等艺术追求的合理性,对音乐等艺术审美活动与幸福人生的关系有独特认知,为进一步推动当代学校美育实践和构建高校校园审美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墨子“非乐”思想肯定“康乐”驳斥“淫溢”
  为什么墨子会提出“非乐”?这与其成长环境和思想转变息息相关。墨子自称“贱人”,出生于手工业之家,于孔门学习之余,深感“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身而害事”(《淮南子·要略》)而另立学说,因其一贯的平民立场而重视农民、商贩和手工业者的利益。春秋末年,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变化,扩大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斗争,加剧了以诸侯势力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天灾人祸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更为凄苦。面对此种情景,孔子立志恢复周礼,而墨子则坚持“非乐”。
  与古代大多数思想家一样,墨子对音乐等艺术审美活动的看法是其政治伦理学说的一部分,要研究墨子的艺术观点,应从其政治伦理学说入手。“非乐”思想与墨子的“兼爱”“非攻”“节葬”“节用”“明鬼”等主张一脉相承,究其缘由“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2](《墨子·非乐上》)。“利人”被墨子看作是“仁”的最高法则,所谓“义政”就是要提倡和施行有利于满足平民基本需求的治国政策。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墨子“义政”的目标处于满足第一层“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和第二层“安全需求”(Safety needs)阶段,至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等精神层面,并不是墨子的主要关注点,其积极用世态度与惟功利主义价值观成为硬币的两面。“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追求“美”“丽”“新”“乐”不是平民们的首要利益,那是有采邑的王公大臣的嗜好,而“饱”“暖”“安”才是烽烟四起、诸侯混战时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况且,在生产力较为落后、资源极度匮乏的古代社会,过于讲求“美”“丽”“新”“乐”被墨子等同于奢侈浪费,与“兼爱”“非攻”“节用”背道而驰,因此,他对奢侈的贵族生活方式大加贬斥,提出要“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墨子·节用上》)。
  墨子并不否认音乐、华服、美食的审美价值,但是他坚决反对音乐享乐,其原因有二:一是不能解决平民食饱穿暖等基本生存问题。在《墨子·非乐上》“民有三患”中说得很清楚:“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二是不能保全家国、安定社会。在大国即攻小国、大家即攻小家、寇乱盗贼并作的非常时期,“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安可得而治与?”既然音乐等审美艺术活动“不中圣王之事”“不中万民之利”,那么就不值得提倡和效法。
  墨子还从乐器制造、音乐演奏、音乐欣赏和鬼神弗佑四方面阐述了音乐享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王公大人喜好音乐,首先要想办法“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增加人民负担以满足私欲,实属不仁不义;其次,王公大人坐拥高台厚榭欣赏音乐,需要青壮年来撞击音乐,这是“荒农夫耕稼树艺、废妇人纺织纤纫之事”,浪费劳动力、妨碍社会生产的苦果也只能劳动人民自己承担;再次,王公大人一个人欣赏还有遗憾,必然希望君子和贱人共同参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么,这就直接扰乱了朝政纲纪;最后,也是墨子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沉溺音乐等享乐活动违反鬼神意志,将受到天谴“降之百殃,其家必坏丧”
  “鬼神之有,岂可疑哉?”(《墨子·明鬼下》)墨子将“淫溢康乐”作为罪状呈之于众,痛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的贵族生活,并断言此种行径“天鬼弗戒”“万民弗利”,要求普天之人对鬼神应戒惧、谨慎。“虽有深溪博林、幽涧无人之所,施行不可以不董,见有鬼神视之”,“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鬼神之有也,将不可不尊明也,圣王之道也”。由于音乐享乐違背了鬼神所秉持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则,不是圣王之道、仁人之道,理应“非乐”。
  墨子在《三辩》中就“圣王不为乐”详细谈到“乐”的种种社会功用,为“非乐”之余意:首先,墨子赞同音乐是人类的福音。不管是诸侯、士大夫和农夫都会欣赏音乐,音乐使忙碌而平凡的人生张弛有度、充满乐趣。在为圣王为乐的辩护中,墨子认为圣王的法则是“寡”,即减少欲望,因此才将圣王为乐解释为“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即圣王虽有音乐,却并不是抱着享乐的心情沉溺于歌舞声乐,所以,很少的音乐等于没有音乐。以上论证在逻辑上虽不甚严密,但阐明了音乐作为各阶层必需品的观点;其次,墨子精通乐器和音乐类别。源于不同阶层,诸侯、士大夫和农夫能接触和欣赏到的音乐就有钟鼓、竽瑟和聆缶,艺术审美教育的阶层性是客观存在的;再次,墨子关注到音乐令人“息”的作用,体悟到音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对幸福人生的创造具有特殊意义。虽然儒家非常重视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与“和”的伦理作用,但就音乐的休闲功能却避而不谈,而墨子却在《三辩》中明确了不管是“听治”还是“春耕夏耘,秋敛冬藏”,参政劳作之余,音乐等艺术审美活动给人生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2.挖掘非艺术课程中的审美要素:“不厌其乐”
  《墨子·七患》对贵族车马衣裘、宫室观乐、园林台榭的富贵生活大加贬斥。反过来看,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专业的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则是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中培养,因此,贵族不仅是知识阶层,更是生活的艺术家,所谓“上不厌其乐”。由此,非艺术课程对培养具有审美情趣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非艺术课程中的审美因素是指探索其他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审美要素,强调人文与科技的双向交流和融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大学国文》《哲学》《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数学应用》等,在文本与案例中都或显或隐地包含着审美要素。特别是《大学国文》以先秦文学经典的哲思之美和语言之韵浸润着学生的心田,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历时七年,已成为知名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在专业课中融合艺术审美教育,也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以“涂装工艺”课程的改革为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趣味的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仅是实用,而且更要美观和品位,传统“涂装工艺”亟待改革。在涂装技术和涂装材料更新的基礎上,增加涂装工艺色彩学、工艺美术图案等课程,使涂装效果既能唤起人们的生活美感,又能激发个体的艺术想象力。为落实涂装工艺课程改革,化工学、院涂装工艺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装潢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改革团队,就课程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力求让学生除了掌握原有的涂装技术以外,还能增强审美和设计能力。通过“涂装工艺”课程改革,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品位,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较大提升。
  3.营造人际审美关系:“息”
  墨子关注到音乐令人“息”的作用,体悟到音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对幸福人生创造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墨子在《三辩》中谈到音乐等艺术审美活动的审美解放功能:令人放下现实中的顾虑和烦恼,平等地接受理式世界的审美观照,形成“非压抑性”的人际氛围。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校园审美文化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人文性,调节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校园环境之间身与心、情与理的矛盾,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
  人是有感情、个性、欲望和思想的生命体,校园审美文化所营造的“非压抑性”氛围,是师生心理得到解放的重要途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伊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品位”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具体指“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实施以人为本激励机制,夯实教师可持续发展基础”[9],在教育教学中力求摒除传统不平等式师生关系桎梏,处处体现现代化和人性化的对话关系。除了遵循规范性的道德教育和组织制度以外,通过开展“十大歌手大赛”“经典诵读”“荧光长跑”“顺职达人”等校园文化活动,同学们的个性情感在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和同学们的交流中得以展现和释放,从中感受到作为个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青春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和积淀。以“葫芦丝艺术展演”为例,许多学生和教师们同台竞技。在采访中有同学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因为“老师们经常鼓励我们,他们和我们一起表演,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师生以平等的沟通对话方式、具有审美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内在精神构建了真诚而有效的交流方式,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升华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才能启迪学生的灵魂深处,真正贯彻教书育人的宗旨。
  4.美化校园景观环境:“求美”“求丽”“求新”“求乐”
  校园审美环境是校园审美文化的物化形态,是师生校园活动的审美空间。中国人有其自身的审美经验维度,以体认、践履为基石,以实然、自然为理想状态,在“各得其分”中达抵“物我两忘”境界。因此,学校应在景观文化规划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尤其是蕴涵中华美学精神的学习环境,需要从墨学“求美”“求丽”“求新”“求乐”的具体审美要素,以及艺术审美活动使人息、令人安的审美个体性等出发,营造包含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在内的、具有求变性和多样性的校园环境。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整体呈“纯净、理性、优雅、现代”的布局,在规划上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内在特质,而且彰显了美观实用、功能完整等外在特点。“智慧门”“日景”“六艺”“天鹅居”“墨子像”等人文景观,处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哲学理念。以学校标志性景观“智慧门”为例,不仅采用了融古代熏香球技术和现代铸造工艺为一体的造型,而且以十二节大台阶、二十四节小台阶体现节气时令,以易经八卦和水元素展现传统文化精髓,希望学生在学校能见世面、聚智慧。近年来,学校确立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校训,并在教学区树立起墨子塑像,以美感人、以景育人,继承和发扬“中国职业教育鼻祖”墨子的教育思想,实现从“教育”升华至“化育”,营造了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pdjh2017b0796);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JG2015284);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度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青年课题(WHSZ15QN 005);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素质教育特色项目重点立项“《墨子》技术美学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注释:
  ①见《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又或《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详细记述了孔子向师襄学琴的历程。
  参考文献:
  [1]任继愈.墨子与墨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
  [2]谭家健 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8.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15-9-15.
  [4]汪瑞林 杜悦.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9-14(9).
  [5]吴舒婷.全媒体时代以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创新高校校园文化[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5-49.
  [6]杜卫.美育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125.
  [7]方东美.生生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2-306.
  [8]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编丛(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9]夏伟.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读本[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24.
  责任编辑魏家坚
其他文献
摘要:中职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对推进中职学校的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经过5年以来对选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发现课程资源建设,尤其是选修课程资源的建设非常重要。一是课程资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和生存保障;二是课程改革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推手;三是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是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中职;选修课程;资源
职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就业教育,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不仅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从业者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如何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呢?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认为除了在正常校内教学以外,还应该重视
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即“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理论也被广泛运用到教育领域中,成为分析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解决我国大学发展所面临问题的一种新的思路。  我国高职院校在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潮流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理念、人才培养、岗位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许
教书育人是一项非常伟大而又神圣的工程。做一名好教师不能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去实践和探索。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做自己的导师,使心灵更高贵,使灵魂更圣洁,并成为学生的榜样。亲近学生的青葱岁月、书生意气,我们的眸子会更加明亮,我们的思想会更加开阔。  各学科中最复杂、最具可塑性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就是语文了。因为语文首先是工具性学科,要完成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即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然而,语文又
一、明确英语晨读对于中职学生的重要性  作为一位年轻中职学校的教师,每次看到学生漫不经心、有力无气地在教室里晨读时,笔者总是非常烦恼又无奈。曾经,对于晨读这个词,笔者还是比较模糊的,但是大学四年的坚持早起晨读,增强了笔者的语感,锻炼了笔者的口语;积累的词汇也帮助笔者提高了阅读能力。于是,笔者渐渐明白晨读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那对于中职的学生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必须明确,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
2003年淘宝网成立,从第一笔订单到万亿的成交规模,淘宝改变了无数人的购物习惯,也改变了商业生态系统内外的所有产业链,如今的阿里系平台已经成为网络零售史上最耀眼的平台。  据中国就业促进会《网络创业就业统计和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研究项目报告》显示,全国大学生创办的网店带动就业占网络创业就业总数的六成,电商创业成为众多大学生创业的首选,带来了1500万直接就业机会,以及3000万以上的间接就业机会。为
摘要:信息化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必然趋势,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的运用,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信息技术对心理教育带来的优越性入手,阐述利用信息技术来预防东莞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进行危机干预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危机干预;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8-0046-02  收稿日期
摘要:即时通讯软件是现代人社交必备软件,是当今社交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中职语文课程中运用即时通讯软件的教学方法,指出即时通讯软件不仅能够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而且灵活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形成有效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即时通讯软件;多样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0
摘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线——数学教学,急需寻求一种有效的关于如何形成学生行为规范,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认识社会规范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本文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从开发数学德育教学的无痕渗透入手,研究数学课堂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德育教育,为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将以往教师课堂讲授,学生集中学习的部分前置,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授课内容制成微课上传并设计相应学习任务,学生利用自主时间课前学习并完成任务。课堂上,教师不再讲授,而是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内化知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改革教学,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