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应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凭借。课后练习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既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暗示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一、以课后练习确定话题生发点
在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许多都富有思维含量,教师可以课后练习中的问题催生出课堂教学话题,来确定教学内容。如苏教版五上《黄山奇松》一文的课后第4题是:“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教学时,教师以这个问题为抓手,统领全篇学习,来组织课堂教学环节:录像导课,欣赏“奇”;读通理顺,感知“奇”;批注阅读,体会“奇”;指导背诵,强化“奇”;总结延伸,升华“奇”。教师抓住“奇”字,抽丝剥茧地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一步一步地深层体会黄山松的“奇”。
二、以课后练习确定方法习得点
课后练习是我们实施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课后练习的要求钻研教材,挖掘课程内容,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苏教版三上《哪吒闹海》一文课后第4题:“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特级教师薛法根根据这个习题的要求来确定怎样讲故事。他将这课教学的流程组成了四大板块:一是朗读板块,引领着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读清思路;二是概述板块,将一篇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成三句话,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三是讲述板块,由概述到扩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思维、表达,巧妙地进行了基于文本的训练;最后是转述板块,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立场转述同一故事,训练了学生多角度表述的能力,明确了神话故事“扬善惩恶”的主旨。薛老师的这个课例,让我加深了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根据习题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不仅是“教课文”,还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
三、以课后练习确定语言训练点
课后练习是我们确定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依据,为语言训练提供了导向,而且在“怎样练”方面为我们提示了步骤和方法。如苏教版四上《泉城》一课的课后第4题:“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4个句子略)题干中包含有三层意思,一读,二想,三说。这是训练的步骤。题干中“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告诉学生读什么,怎样读,“读一读”是一遍一遍地读,边读边想。“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是先想后说,想是思考,说是表达。一个“同是”提示学生想时要善于比较,还要联系所有写泉水的文字,即“上下文”,直至弄清楚“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以上这些就是训练的方法。仔细研读题干,既懂得了“练什么”,又明白了“怎么练”。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品味和讨论,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味,感受作者描绘的真切、细腻。根据课后练习确定课文语言训练内容,既让我们明白了教什么,又让我们明白了怎么教。
四、以课后练习确定思维培植点
课后练习中的辩论性疑问习题应是我们确定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拐杖”。如苏教版三上《三袋麦子》一文课后第4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在备课时,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可学生讨论结果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他们有的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这样最节俭;有的最喜欢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这样做,麦子永远吃不完。“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学生的答案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要学小猪,有的要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三个角色的做法,要留一半,种一半。学生们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作者单位: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一、以课后练习确定话题生发点
在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许多都富有思维含量,教师可以课后练习中的问题催生出课堂教学话题,来确定教学内容。如苏教版五上《黄山奇松》一文的课后第4题是:“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教学时,教师以这个问题为抓手,统领全篇学习,来组织课堂教学环节:录像导课,欣赏“奇”;读通理顺,感知“奇”;批注阅读,体会“奇”;指导背诵,强化“奇”;总结延伸,升华“奇”。教师抓住“奇”字,抽丝剥茧地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一步一步地深层体会黄山松的“奇”。
二、以课后练习确定方法习得点
课后练习是我们实施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课后练习的要求钻研教材,挖掘课程内容,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苏教版三上《哪吒闹海》一文课后第4题:“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特级教师薛法根根据这个习题的要求来确定怎样讲故事。他将这课教学的流程组成了四大板块:一是朗读板块,引领着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读清思路;二是概述板块,将一篇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成三句话,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三是讲述板块,由概述到扩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思维、表达,巧妙地进行了基于文本的训练;最后是转述板块,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立场转述同一故事,训练了学生多角度表述的能力,明确了神话故事“扬善惩恶”的主旨。薛老师的这个课例,让我加深了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根据习题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不仅是“教课文”,还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
三、以课后练习确定语言训练点
课后练习是我们确定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依据,为语言训练提供了导向,而且在“怎样练”方面为我们提示了步骤和方法。如苏教版四上《泉城》一课的课后第4题:“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4个句子略)题干中包含有三层意思,一读,二想,三说。这是训练的步骤。题干中“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告诉学生读什么,怎样读,“读一读”是一遍一遍地读,边读边想。“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是先想后说,想是思考,说是表达。一个“同是”提示学生想时要善于比较,还要联系所有写泉水的文字,即“上下文”,直至弄清楚“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以上这些就是训练的方法。仔细研读题干,既懂得了“练什么”,又明白了“怎么练”。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品味和讨论,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味,感受作者描绘的真切、细腻。根据课后练习确定课文语言训练内容,既让我们明白了教什么,又让我们明白了怎么教。
四、以课后练习确定思维培植点
课后练习中的辩论性疑问习题应是我们确定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拐杖”。如苏教版三上《三袋麦子》一文课后第4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在备课时,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可学生讨论结果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他们有的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这样最节俭;有的最喜欢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这样做,麦子永远吃不完。“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学生的答案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要学小猪,有的要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三个角色的做法,要留一半,种一半。学生们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作者单位: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