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在思想的光华中散发光彩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0tl81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中有这样的文字:“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如此看来,有深刻的见解对作文的成功有着关键的作用,而要有深刻的见解,就必须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一、讴歌真善美,彰显高尚情操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长河滔滔不息,文明旗帜猎猎飘扬,真善美的颂歌传唱不绝,一切假恶丑在凛然正义面前黯然失色。真善美既是评判是非的标准,又是道德界定的尺度,更是作文朴素而崇高的主题。相信你一定还记得那位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车祸前,她淡然恬静、明媚如花;车祸来临时,她挺身而出,化身最美天使;车祸后,她的灵魂之花迎风怒放,并一路盛开到了齐齐哈尔考生的满分作文《给丽莉姐的一封信》中。
  文中小作者用书信的形式,把“面对”这一话题巧妙地转化为对丽莉姐高尚人格的赞美。并用排比段的形式用心截取了丽莉姐“面对”不同人、事的5个画面。作文选材角度准确,人物描写生动,使文章内容显得异常丰富,故丽莉姐的形象也更加美丽动人,并一举征服了所有阅卷老师,助小作者胜利赢回满分。这个满分与其说是对小作者高超作文技巧、过人写作能力的肯定,还不如说是阅卷老师对“丽莉姐”高尚情操、高洁品质的一种无声的赞美。
  难怪有人说一篇作文若能擎起真善美的旗帜,唱起真善美的颂歌,那就是美文。
  二、沟通景情理,启迪生命哲思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我们精神寄托的家园。大自然的美丽,是文明进步的给养,是发展创新的先导,大自然的灵秀,常常给我们许多启迪、思考和智慧。
  如2011年宁波满分作文《它,不普通》就巧妙运用了这样的方法来提炼主题。
  深秋,因为失败和妈妈吵架,最终摔门而去。刺骨的寒风中我在小道上“邂逅”了那最后一片还在树上“挣命”的树叶。许是同病相怜,我对它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所以我听到了它的呐喊,“那是一个不屈的战士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呐喊!风一次又一次试图吹断它与树枝之间那可怜的联系,但它用顽强不屈的意志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再大的困难能奈它何?再可怕的逆境又能怎样?这样的豪气以它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此时,它不仅仅是一枚即将掉落的枯叶,而是一个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叶尚如此,我又且甘落后?
  至此,文章由事到景,再由景到理,逐渐将情感推至高潮。让“我”的失败与树叶的命运两线并进,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将二者密切联系起来,让树叶在给“我”带来成长启示的过程中展现了它自身的“不普通”,特别是它身上折射出的生命哲思,既发人深省,又掷地有声。
  写作时不妨擦亮发现的眼睛,选择一些或耳熟能详,或平淡无奇的景物对其或铺陈描绘,或议论抒情,一定能使文章内容增色,充满诗情画意,并启迪生命哲思,使主题添彩,立意灵动飞扬。
  三、聚焦生命成长,提炼时代精神
  万物皆具生命,生命是美丽可贵的,是人类希望的绿洲。生命的美丽可贵不仅在于有限的机体所展示的花样年华,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繁衍创新,在于生命无限延续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咏叹生命,我们更能树起信念的大旗,鼓起奋进的勇气,迈出强健的步伐,向未来自信阔步前进。
  如2012年南通中考满分文《就这样慢慢长大》小作者从自身实际出发,紧扣“成长”主题,并以“我长大了”为线索,把自己化身成一只慢慢成长着的小企鹅。文章开门见山,交代了自己的身份——一只刚出生并迫不及待想要长大的小企鹅。伴随着“我”一次次的询问,妈妈一次次的安慰,伙伴们长得越来越结实了,但数量却越来越少了,残酷的现实让“我”慢慢变得成熟。一年的时光终于在“我”的“期待和努力”中慢慢过去了,我们必须自己去找食物了。这次旅程是一个分界点,一边是孩提,一边是长大。这里作者借助排比“我坚信我们会到达,我坚信我们会成功,我坚信我们的步伐可以与风雪抗衡,我坚信黑夜不会是永恒……”,把“我”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结尾的处理更充满人情味,“母亲,你看到了吗?我长大了”。不仅把缓慢成长的主题表达得清晰明了,并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解读空间,言尽而意犹未尽。
  当然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那些符合时代的精神品质更让人受益匪浅:激发生命的潜能——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坚强、乐观、拼搏的精神);心动既而有行动——做一个勇敢的追梦少年(追梦、奋斗、执著的精神);学会反思与总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借鉴、学习、提升的能力)。这些聚焦生命成长的作文,表现生命绿洲的美丽和充满希望的活力,立意高尚,紧跟时代潮流,催人奋发前行。
  四、演绎诗意醇情,奏响爱的赞歌
  美国的查普曼说过:“爱是自然界的第二个太阳”。太阳能够温暖天地万物,使万物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当爱心充斥着我们的心灵,当人情味充斥着我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将变得更融洽、更和蔼、更温暖,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更明亮更宽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亲情、友情、爱情、同学情、邻里情、思乡情、兄弟情、同室情、同桌情、爱国情等,正是人类和谐相处、协力发展的纽带。所以如果在文章中演绎这些醇美情感,不但能将人类特有的美好情分展现出来,而且能不断激励人们更加爱护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现在,希冀美好的明天。
  如2012年福州满分作文《爱,还要会爱》一开篇就交代了“我”上高中后被一向宠溺自己的父母狠心地丢在全封闭寄宿学校“历练”的愤懑,接着巧妙借助刘奶奶在炎阳下“蹲苗”的故事为契机,最终让“我”领悟了父母“爱”的真谛: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正是没了宠我护我的父母在身边,温室里的我移到阳光下“蹲下”,积蓄力量重新站起,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而些始终没有离开爱与关心的人,终将在一场小小的风雨中彻底崩溃,被社会淘汰。爱,还要会爱……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中考满分作文中也比比皆是,这些文章除了将亲情、友情等醇美情感美好地表现出来外,还将由情感纽带链接起来的“整个世界”之大的主题凸现出来,主题深刻博大,读之余味无穷。诗意醇情,是经久不衰、传唱永恒的主题。
  当然,受具体作文命题材料和学生知识思想储备等多种因素制约,确立作文主题不能只从以上这几方面考虑,还要结合命题材料和自身实际具体分析立意。但以上几点具有共性且传唱不衰的主题立意,起码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些思想的光华,从而走出一条属于你们自己的作文华彩大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226100)
其他文献
《故乡》是经典文本,总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而且这种情感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学生初读或许并不喜欢,可是在将来,也许他们以后离开故乡或者回归故乡时会想起《故乡》和他们心中的“闰土”,或者在他们将来的某种情境中朦朦胧胧地感受到鲁迅的《故乡》在他们心底留下的痕迹。  一、一“句”一世界  用一句看似简单实则精妙的句子带动全篇情感的脉络,暗合“故乡”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作文能力既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目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构想。  一、阅读——徜徉盎然书园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像“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要
期刊
生成性文本指的是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可能性,能从教材中读出作者、编者、读者的种种情趣、意图等;二是必要性,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多元解读即是对文本进行切割重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对文本作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阐释与理解。下面我以蒲松龄的长篇小说《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之一的《狼》(七年级下)为例,谈谈大致的操
期刊
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用心体会,才能抒发独特感受,而阅读可以构成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性。这种观察和捕捉需要我们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搭建一个审美的桥梁,给学生一个可操作可理解的观察和写作取向。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个长期修炼的过程。  一、说明文阅读中的生命感悟  对于科学小品文的閱读,在情感体验和阅
期刊
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每当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学生们总是带着抵触心理,在文言文课堂上,整个课堂就显得比较压抑,有些教师面对这样的课堂时也没有更大的激情去讲课。既然在我们的内心里,认为文言文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那么,我们又何必一直使用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让学生学好文言文,爱上文言文,我们就得努力营造一个活泼的教学环境,让枯燥的文言文变得有趣味。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
期刊
一、导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小说,特别是耐人寻味的优秀小说,含意深长,要想走进作品、作者,就要对一些精彩语段含英咀华,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作品内容和体会作者用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呼兰河传》的28段,即“花开了”一段。  二、品读  1.一读,品出层次,读出天真  (1)自由朗读这一段,想一想,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说后教师总结,第四句是抒情句(从表达方
期刊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方法,培养语感,亲近文本,进行理解性朗读。不能流于形式,只是让学生蜻蜓点水式的匆匆读过,被动参与,缺乏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使“朗读”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一、重视朗读教学,莫让朗读受冷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不少
期刊
那是一次意外的作文之旅。那周的作文题目是“阳光路上”,本来和两个班的孩子约定:如果上次作文写得好的话,就带他们出校门走走。受清明假期的影响,这个“走走”竟是一拖再拖,孩子们也不再提,连我也觉得就蒙混过关,算了吧。  那天如往常一样,上午是初二5班的作文课。我先出示题目,然后再分析可以写些什么。同学们有的说写自己如何成长的,有的说写自己某次懂得了一个道理,有的说可以写亲情,有的说写友情、师生情……讨
期刊
【教学设想】  《都市精灵》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随笔,作者舒乙在文中传达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语言清新、典雅,但思想较为深邃,不容易把握住文本隐含的主旨。所以在设计1课时力求改变单一的讲练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引领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情景体验来把握文本主旨。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都市精灵的重点句进行赏析。  (2)通过对比手法体会作者感情,理解作者观点
期刊
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文言文阅读与所有经典文本的阅读一样,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时都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等,接受文本中蕴涵着的美好情感的熏陶,获得文本中先人智慧的启迪,享受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与此同时,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体验和审美感受等。那么,如何才能让个性化阅读永驻学生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