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s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次意外的作文之旅。那周的作文题目是“阳光路上”,本来和两个班的孩子约定:如果上次作文写得好的话,就带他们出校门走走。受清明假期的影响,这个“走走”竟是一拖再拖,孩子们也不再提,连我也觉得就蒙混过关,算了吧。
  那天如往常一样,上午是初二5班的作文课。我先出示题目,然后再分析可以写些什么。同学们有的说写自己如何成长的,有的说写自己某次懂得了一个道理,有的说可以写亲情,有的说写友情、师生情……讨论得很热烈,总而言之是写自己人生之路上美好的东西。讨论了大约25分钟,最后留了65分钟让他们写作。
  本以为下午4班的课也应该像这样正常上,可偏偏就有学生问:“老师,你上次说下午作文课带我们出去玩的。”看着他期盼的眼神,我不由得心软了,说:“出校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样,我们就围着学校转一圈,你让班长向学校写个申请,如果学校不同意也没办法了。”本以为肯定实现不了的事情,谁知道他们竟也成功了。于是我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阳春四月,正春暖花开,农村的田野更有别样的一番美景。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似一层层金黄色的浮云,飘拂在正碧绿的茎杆儿上,见到这样的景象,心灵也似被这纯正的金黄所净化,再没有一丝杂念。路边错落有致的房子在这一片片金黄色的包围中更显可爱,不时遇见的狗儿忽然大吼几声,吓得女生们紧紧依靠在一起。偶尔见到一两棵果树,看到上面开的各色花儿,学生总会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树啊?”然后仔细观察树上的叶子,花儿。当我们三三两两回到学校,第一节课也下课了。回到教室,在黑板上写下“阳光路上”四个大字,再也没有时间讲其余内容。谁知道又是很神奇,绝大部分学生在第二节课仅用45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作文。
  在写到春天的田野,有的同学把视角放到那浓烈的油菜花田上:
  放眼望去,一片片黄绿错综,好像是画家不小心把染料泼上去似的。黄色黄得耀眼,绿色绿得发暗,仔细一瞧,那黄色像油画一样沉淀下去,最上面一点泛白,不细看还真以为全是黄色;中间逐渐变深,慢慢地、慢慢地,最下方全是黄色。这大片的油菜田苦了多少人,累了多少耕耘的农民,撒了他们多少劳作的汗水?
  显眼的黄色醒目亮眼。这片油菜花酷爱春天送给它们的这份儿大礼,阳春三月,披上靓丽的外套,都簇在这条不宽的小径边,向我们彰显着自己异于他人的春韵!它们一个个的都是高个儿,傲然挺立于艳阳之下,刺眼的阳光直射着,映在脸上火辣辣的,而它们却丝毫不为之低头,这种不畏又羡煞多少人?
  有的同学写到路边的一棵躺着长的树:
  “咦,这是什么?”我十分好奇,“怎么有一棵斜倒的树?”它与前面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它的枝干紧紧地贴在泥土上,本来向上的枝条,因为树倒了而不得不弯曲,改变方向,再向上生长。我原以为这是一棵枯树,仔细一瞧,树干上竟冒出了翠绿的叶子。
  …… ……
  想到这儿,我很同情它,它在这儿生存了很多年,却被一个无知的人撞倒。可是,它还没有倒,看着它那棕灰色的树根依然深入在这泥土中,不断地为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子吸收着养分,依然继续继续生长。或许这旁边众多的油菜花都对它致以无穷的惋惜与同情。可是命运之神为它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它没有绝望,而是选择坚强。
  除此之外,路边的一棵薄荷,一朵花,甚至是农家养的小狗,都是他们的写作素材。
  经批改后发现:初二4班学生的作文明显比5班的要生活化、真实化得多。他们的写作内容很多都是走出校园的所见所闻,更多的学生能在路边哪怕是最微小的生命中体会到生命的力量,并把用自己的笔墨表达出来,给读者以震撼,即使是平时不善于写作的学生,也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5班的学生一般以回忆父爱、母爱、友情等作为写作素材,作文的质量仍然建立在学生平时的作文功底上。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写作的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大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小到刚开始学写话的孩子,成功的写作必然是建立在充实的生活基础上的。一方面我们总是抱怨学生写的作文很假,体裁单一,没有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总是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地,甚至连休息时间也不放过。殊不知这样做正是扼杀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使他们变得麻木,脱离了生活。于是,他们的作文变得瞎编乱造,这又违背了让他们写作的初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第四学段作文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基于学生整个人生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真正体悟生活,他们的写作能力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226363)
其他文献
本课教学以各种形式的诵读为前提,以疏通文意为基础,抓住一个“痴”字解读张岱。他的痴行显示了他的遗世独立和孤高情怀;他眼中的冬景悠远脱俗,天人合一;他心中的故国情则是深扎心底的永远的伤痛。  教学目标 :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习作者写景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读懂张岱,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一、导入新
期刊
教育的真谛在于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启发灵感启迪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新课程教学强调师生的交流互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要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但更应重视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能力。  所谓“点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点,二是启发。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语文教育家蔡澄清是这样
期刊
文本的阅读延伸是在教学文本的同时,须要拓展一些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来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这种方法来全方位地审视文本,经过品味鉴赏、总结归纳,求得融会贯通的效果。拓展的文本可以来源于课内,也可以是课外,这样既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补充和丰富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情感,也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相同作者文本拓展  例如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一文,上阕主要抒发苏轼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
期刊
《故乡》是经典文本,总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而且这种情感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学生初读或许并不喜欢,可是在将来,也许他们以后离开故乡或者回归故乡时会想起《故乡》和他们心中的“闰土”,或者在他们将来的某种情境中朦朦胧胧地感受到鲁迅的《故乡》在他们心底留下的痕迹。  一、一“句”一世界  用一句看似简单实则精妙的句子带动全篇情感的脉络,暗合“故乡”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作文能力既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目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构想。  一、阅读——徜徉盎然书园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像“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要
期刊
生成性文本指的是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可能性,能从教材中读出作者、编者、读者的种种情趣、意图等;二是必要性,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多元解读即是对文本进行切割重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对文本作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阐释与理解。下面我以蒲松龄的长篇小说《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之一的《狼》(七年级下)为例,谈谈大致的操
期刊
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用心体会,才能抒发独特感受,而阅读可以构成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性。这种观察和捕捉需要我们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搭建一个审美的桥梁,给学生一个可操作可理解的观察和写作取向。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个长期修炼的过程。  一、说明文阅读中的生命感悟  对于科学小品文的閱读,在情感体验和阅
期刊
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每当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学生们总是带着抵触心理,在文言文课堂上,整个课堂就显得比较压抑,有些教师面对这样的课堂时也没有更大的激情去讲课。既然在我们的内心里,认为文言文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那么,我们又何必一直使用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让学生学好文言文,爱上文言文,我们就得努力营造一个活泼的教学环境,让枯燥的文言文变得有趣味。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
期刊
一、导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小说,特别是耐人寻味的优秀小说,含意深长,要想走进作品、作者,就要对一些精彩语段含英咀华,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作品内容和体会作者用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呼兰河传》的28段,即“花开了”一段。  二、品读  1.一读,品出层次,读出天真  (1)自由朗读这一段,想一想,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说后教师总结,第四句是抒情句(从表达方
期刊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方法,培养语感,亲近文本,进行理解性朗读。不能流于形式,只是让学生蜻蜓点水式的匆匆读过,被动参与,缺乏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使“朗读”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一、重视朗读教学,莫让朗读受冷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不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