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充分挖掘并有效地利用插图,能培养小学生的发现能力、想象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价能力。本文将谈谈如何有效地运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插图。
【关键词】教师 小语插图 有效利用
众所周知,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丰富多彩,意味隽永。它是画家在忠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基础上进行构思的—种创作。插图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的作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并有效地利用插图,能培养小学生的发现能力、想象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价能力。
但是,在当今的新课改浪潮中,许多公开课多采用多媒体,似乎没有多媒体的介入就不能体现出新课程的特色,反映出时代的气息。因而,一些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费尽心思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将唾手可得的插图置之不理,舍近求远。他们抛开教材中的插图或是对插图进行简单的处理,使课本那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变成了一堆实实在在的“彩色垃圾”。显然,这与小语界倡导的“上好‘务本、求简、务实’的家常课”是相违背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认识和领悟课本插图这一“特殊的艺术语言”,捕捉其“隐含的非常丰富的文学信息”,从而创造性地阅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做到充分借助插图,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来呢?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做过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预习多画“图”
小学生普遍爱好画画,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画一下插图。对于画得好的,要及时表扬;即使画得很不像的,也要据情给予鼓励。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采用临摹的方法(注意书本的干净、整洁)熟悉插图,了解插图的大致内容(图意)。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观察、思维的能力。这种做法学生很感兴趣,教师操作也根容易,既培养了学生绘画的能力,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学文细品“图”
l、见图识人
课文中有不少的插图是著名的作家、诗人的头像,如:我国古代的有李白(《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现代的有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外国的有屠格涅夫(《麻雀》)等。这些文学巨擘的头像,能体现他们各自的风度、气质和个性。学生对入选的教材中的作家、诗人的了解,往往只限于注释介绍和教师的补充介绍,不能将这些文字的材料与其相貌联系起来,只知其“神”,未睹其“形”,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课本中的头像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如: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年级上册)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李白的头像并结合画像旁的诗句,说说对诗人的第一印象。学生根据平时积累的材料,面对诗人的画像,说出了各自的直观印象——“通过诗人见朋友远去的惆怅,可以看出他是位多愁善感的诗人”;“诗人深思沉静,流露出忧心忡忡的神情”……对诗人的直观感觉,尽管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捕捉的印象,概括得也并非全面,但毕竟是从仔细观察中得到的第一印象,而又以口头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综合地反映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利用插图介绍作者,先暏风采,由“形”入“神”,起到了“一石多鸟”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名人的头像并说出自己的直观印象,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对他们产生深刻印象,并进一步渴望阅读他们的作品。
2、借“图”释词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课文插图对于帮助小学生理解诃语大有作为。如:《观潮》一文中有两幅插图,学生读词后,我让学生观察图一并提问:“你在图上看到了刚才读的哪些词?”学生饶有兴趣地边找边说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若隐若现、人声鼎沸”等词。在图二上,学生说看到了“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让学生看图找词语,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印象深刻,本文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3、借助插图,突破课文重难点
小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低,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有重点、有先后、有层次地观察插图,用插图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把插图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为:①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②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时,指导学生看懂插图: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父亲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但仍然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由此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儿子找到了,父亲本该先救出儿子,可是儿子却要父亲先救自己14位同学。看看废墟缺口处的儿子,再看看焦虑加劳累的父亲,学生理解这对父与子的伟大就容易多了。
4、评图补图,合作探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图补图的训练。小学生鉴赏能力差,对课文插图的理解有限,发散思维也有局限,教师应多加指导,切不可作过高要求,只要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即可。
三、口语交际常说“图”
插图直观、形象,最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最能诱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师要常以“图”诱说。如:在教学第七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插图中小钱的神态、动作,让学生想象此刻的小钱会怎样想、怎么说,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得好的面对全班说,对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再如:教学第三册《坐井观天》一文,我运用插图,结合课文末尾一句“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引导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结果。进行故事续编说话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课后拓展写活“图”
一篇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学完以后,教师应针对教学插图进行再利用,并作深入引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的画面所显示出的人物和景物展开想象,作“看图说话”或“依图作文”之类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课文与插图之间存有空间的,教师要利用好这类空白,学文后经常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再利用、再创造,重新认知,写“课文中没有的”,写“与课本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写起话来也有话可说。
五、巩固课文练演“图”
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且认为“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小语教材配有大量通俗易懂、富有人情味的插图,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师生可根据这些“蓝本” 排演课本剧。在演练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是合作伙伴,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通过演“图”,学生对课文会有更正确的感知、更为深刻的理解,能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从而让他们既发挥了想象、培植了感情,又磨练了毅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配台协调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重在效益。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资源是提升课堂效益有效手段之一。只要我们恰当地借图入文,让学生在兴趣中画图、品图、说图、写图、演图,处处以图铺路,就定能取得丰厚的收获。
【关键词】教师 小语插图 有效利用
众所周知,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丰富多彩,意味隽永。它是画家在忠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基础上进行构思的—种创作。插图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的作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并有效地利用插图,能培养小学生的发现能力、想象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价能力。
但是,在当今的新课改浪潮中,许多公开课多采用多媒体,似乎没有多媒体的介入就不能体现出新课程的特色,反映出时代的气息。因而,一些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费尽心思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将唾手可得的插图置之不理,舍近求远。他们抛开教材中的插图或是对插图进行简单的处理,使课本那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变成了一堆实实在在的“彩色垃圾”。显然,这与小语界倡导的“上好‘务本、求简、务实’的家常课”是相违背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认识和领悟课本插图这一“特殊的艺术语言”,捕捉其“隐含的非常丰富的文学信息”,从而创造性地阅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做到充分借助插图,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来呢?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做过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预习多画“图”
小学生普遍爱好画画,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画一下插图。对于画得好的,要及时表扬;即使画得很不像的,也要据情给予鼓励。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采用临摹的方法(注意书本的干净、整洁)熟悉插图,了解插图的大致内容(图意)。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观察、思维的能力。这种做法学生很感兴趣,教师操作也根容易,既培养了学生绘画的能力,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学文细品“图”
l、见图识人
课文中有不少的插图是著名的作家、诗人的头像,如:我国古代的有李白(《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现代的有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外国的有屠格涅夫(《麻雀》)等。这些文学巨擘的头像,能体现他们各自的风度、气质和个性。学生对入选的教材中的作家、诗人的了解,往往只限于注释介绍和教师的补充介绍,不能将这些文字的材料与其相貌联系起来,只知其“神”,未睹其“形”,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课本中的头像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如: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年级上册)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李白的头像并结合画像旁的诗句,说说对诗人的第一印象。学生根据平时积累的材料,面对诗人的画像,说出了各自的直观印象——“通过诗人见朋友远去的惆怅,可以看出他是位多愁善感的诗人”;“诗人深思沉静,流露出忧心忡忡的神情”……对诗人的直观感觉,尽管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捕捉的印象,概括得也并非全面,但毕竟是从仔细观察中得到的第一印象,而又以口头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综合地反映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利用插图介绍作者,先暏风采,由“形”入“神”,起到了“一石多鸟”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名人的头像并说出自己的直观印象,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对他们产生深刻印象,并进一步渴望阅读他们的作品。
2、借“图”释词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课文插图对于帮助小学生理解诃语大有作为。如:《观潮》一文中有两幅插图,学生读词后,我让学生观察图一并提问:“你在图上看到了刚才读的哪些词?”学生饶有兴趣地边找边说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若隐若现、人声鼎沸”等词。在图二上,学生说看到了“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让学生看图找词语,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印象深刻,本文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3、借助插图,突破课文重难点
小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低,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有重点、有先后、有层次地观察插图,用插图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把插图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为:①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②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时,指导学生看懂插图: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父亲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但仍然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由此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儿子找到了,父亲本该先救出儿子,可是儿子却要父亲先救自己14位同学。看看废墟缺口处的儿子,再看看焦虑加劳累的父亲,学生理解这对父与子的伟大就容易多了。
4、评图补图,合作探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图补图的训练。小学生鉴赏能力差,对课文插图的理解有限,发散思维也有局限,教师应多加指导,切不可作过高要求,只要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即可。
三、口语交际常说“图”
插图直观、形象,最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最能诱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师要常以“图”诱说。如:在教学第七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插图中小钱的神态、动作,让学生想象此刻的小钱会怎样想、怎么说,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得好的面对全班说,对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再如:教学第三册《坐井观天》一文,我运用插图,结合课文末尾一句“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引导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结果。进行故事续编说话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课后拓展写活“图”
一篇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学完以后,教师应针对教学插图进行再利用,并作深入引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的画面所显示出的人物和景物展开想象,作“看图说话”或“依图作文”之类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课文与插图之间存有空间的,教师要利用好这类空白,学文后经常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再利用、再创造,重新认知,写“课文中没有的”,写“与课本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写起话来也有话可说。
五、巩固课文练演“图”
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且认为“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小语教材配有大量通俗易懂、富有人情味的插图,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师生可根据这些“蓝本” 排演课本剧。在演练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是合作伙伴,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通过演“图”,学生对课文会有更正确的感知、更为深刻的理解,能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从而让他们既发挥了想象、培植了感情,又磨练了毅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配台协调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重在效益。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资源是提升课堂效益有效手段之一。只要我们恰当地借图入文,让学生在兴趣中画图、品图、说图、写图、演图,处处以图铺路,就定能取得丰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