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语课本插图的有效运用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en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充分挖掘并有效地利用插图,能培养小学生的发现能力、想象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价能力。本文将谈谈如何有效地运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插图。
  【关键词】教师 小语插图 有效利用
  众所周知,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丰富多彩,意味隽永。它是画家在忠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基础上进行构思的—种创作。插图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的作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并有效地利用插图,能培养小学生的发现能力、想象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价能力。
  但是,在当今的新课改浪潮中,许多公开课多采用多媒体,似乎没有多媒体的介入就不能体现出新课程的特色,反映出时代的气息。因而,一些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费尽心思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将唾手可得的插图置之不理,舍近求远。他们抛开教材中的插图或是对插图进行简单的处理,使课本那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变成了一堆实实在在的“彩色垃圾”。显然,这与小语界倡导的“上好‘务本、求简、务实’的家常课”是相违背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认识和领悟课本插图这一“特殊的艺术语言”,捕捉其“隐含的非常丰富的文学信息”,从而创造性地阅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做到充分借助插图,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来呢?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做过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预习多画“图”
  小学生普遍爱好画画,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画一下插图。对于画得好的,要及时表扬;即使画得很不像的,也要据情给予鼓励。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采用临摹的方法(注意书本的干净、整洁)熟悉插图,了解插图的大致内容(图意)。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观察、思维的能力。这种做法学生很感兴趣,教师操作也根容易,既培养了学生绘画的能力,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学文细品“图”
  l、见图识人
  课文中有不少的插图是著名的作家、诗人的头像,如:我国古代的有李白(《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现代的有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外国的有屠格涅夫(《麻雀》)等。这些文学巨擘的头像,能体现他们各自的风度、气质和个性。学生对入选的教材中的作家、诗人的了解,往往只限于注释介绍和教师的补充介绍,不能将这些文字的材料与其相貌联系起来,只知其“神”,未睹其“形”,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课本中的头像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如: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年级上册)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李白的头像并结合画像旁的诗句,说说对诗人的第一印象。学生根据平时积累的材料,面对诗人的画像,说出了各自的直观印象——“通过诗人见朋友远去的惆怅,可以看出他是位多愁善感的诗人”;“诗人深思沉静,流露出忧心忡忡的神情”……对诗人的直观感觉,尽管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捕捉的印象,概括得也并非全面,但毕竟是从仔细观察中得到的第一印象,而又以口头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综合地反映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利用插图介绍作者,先暏风采,由“形”入“神”,起到了“一石多鸟”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名人的头像并说出自己的直观印象,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对他们产生深刻印象,并进一步渴望阅读他们的作品。
  2、借“图”释词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课文插图对于帮助小学生理解诃语大有作为。如:《观潮》一文中有两幅插图,学生读词后,我让学生观察图一并提问:“你在图上看到了刚才读的哪些词?”学生饶有兴趣地边找边说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若隐若现、人声鼎沸”等词。在图二上,学生说看到了“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让学生看图找词语,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印象深刻,本文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3、借助插图,突破课文重难点
  小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低,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有重点、有先后、有层次地观察插图,用插图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把插图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为:①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②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时,指导学生看懂插图: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父亲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但仍然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由此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儿子找到了,父亲本该先救出儿子,可是儿子却要父亲先救自己14位同学。看看废墟缺口处的儿子,再看看焦虑加劳累的父亲,学生理解这对父与子的伟大就容易多了。
  4、评图补图,合作探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图补图的训练。小学生鉴赏能力差,对课文插图的理解有限,发散思维也有局限,教师应多加指导,切不可作过高要求,只要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即可。
  三、口语交际常说“图”
  插图直观、形象,最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最能诱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师要常以“图”诱说。如:在教学第七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插图中小钱的神态、动作,让学生想象此刻的小钱会怎样想、怎么说,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得好的面对全班说,对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再如:教学第三册《坐井观天》一文,我运用插图,结合课文末尾一句“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引导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结果。进行故事续编说话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课后拓展写活“图”
  一篇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学完以后,教师应针对教学插图进行再利用,并作深入引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的画面所显示出的人物和景物展开想象,作“看图说话”或“依图作文”之类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课文与插图之间存有空间的,教师要利用好这类空白,学文后经常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再利用、再创造,重新认知,写“课文中没有的”,写“与课本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写起话来也有话可说。
  五、巩固课文练演“图”
  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且认为“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小语教材配有大量通俗易懂、富有人情味的插图,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师生可根据这些“蓝本” 排演课本剧。在演练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是合作伙伴,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通过演“图”,学生对课文会有更正确的感知、更为深刻的理解,能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从而让他们既发挥了想象、培植了感情,又磨练了毅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配台协调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重在效益。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资源是提升课堂效益有效手段之一。只要我们恰当地借图入文,让学生在兴趣中画图、品图、说图、写图、演图,处处以图铺路,就定能取得丰厚的收获。
其他文献
当前,讴歌教师的文字实在太多。在百度里输入“赞美老师”这四个字,你知道会有多少个结果吗?答案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至少549万个!有人说教师像春蚕,只求奉献不求索取;有人说教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说教师像人梯、像铺路石,让一代又一代新人踩着自己向更高更远的方向登攀。看到这些,我深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骄傲,可是,我却并不太喜欢这样的说法,我更愿意把自己比作小小的水滴——沉得下心气儿,经得
期刊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让学生
期刊
解题活动离不开观察。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使学生抓住本质,产生联想,发现解题捷径;能启发学生辨证思考,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也成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在解题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观察数量关系  某些命题中的某些表面上的数量关系就反映了内在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抓住它,往往能找到解题思路。  例1:
期刊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根据我校课改的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疑问是实施教学的开始,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从而激发他们对掌握未知知识的渴求。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究学习。创设情境可通过
期刊
【摘要】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教会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认真分析、体会证明题用到的思想方法,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证明题用到的方法、技巧,从而形成自己证明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思想 方法 新课标 训练探索 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发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教师们围绕着“如何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能够更好地实践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教育思想”,在各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形式,我觉得都离不了课堂的根本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思维得到拓展和训练,对知识能够准备把握。所以,我们要追求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争取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当中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那么,如何能够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些努力:  
期刊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要教好这门学科,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高尚的品德修养、高超的教学艺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多彩的生活实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法,整堂课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或是照本宣科,势必让学生失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思品课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一提到思想品德课,首先想到的就是讲大道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此,作为这门学
期刊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等同于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重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期刊
新课程改革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我以为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我通过学习摸索,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尊重每一位“学困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的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我们要把握好这一导向,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