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组诗”教学设计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p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的:学习诗句,激发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中国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吟诵、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歌,体会意境,培养审美创造力,体会诗中画意、诗情、哲理交融相汇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诗题,初悟月意
  1.背诵。你们的脑子里一定装了不少的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导入。有同学背了描写月亮的古诗,诗人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月亮,不由得把满腹的情思写进诗词歌赋里。今天我们将要走进一组咏月的诗里,去欣赏那一轮明月,去品味月中的那一段段情。(揭题)
  设计意图:从“月亮”这个意象导入,自然引出诗题,也暗示本诗的中心是“月亮”。古诗的交流,既是对古诗教学的复习巩固,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兴味盎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 赏析诗句,领悟月情
  1.读懂《春江花月夜》诗句,领悟月情,初步感知孤独。
  (1)出示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试着读读,你能否读得字正腔圆?(同学自由读)
  (2)指名读。同学交流评价后再指名读。
  (3)范读。与老师读的比较比较,听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并初识韵味)。
  (4)默读。诗中哪些地方在你的心灵深处烙上了深深的印痕。再次走进诗里,哪个字触动了你的心灵?①“孤”字,孤独的月亮。②什么是孤独的?为什么会孤独?③想象。指名朗读“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事物?
  (5)读诗。看看江水是什么样的?天空中没有一点云朵,从哪知道的?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指名读)
  (6)联想。①苍茫皎洁的夜空中只有一轮孤独的月亮挂在天空,使得天空更加澄澈、旷远,月亮显得更加孤独。你还认为什么也是孤独的?(诗人)②我们从这轮孤独的皎月里会联想到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后齐声诵读诗句。)
  设计意图:从读好诗,读得字正腔圆,到理解字义,到整体把握诗意。遵循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学习规律,为后面的理解感悟奠定了基础。
  2.对比《静夜思》,感悟旅居孤情。
  (1)多媒体出示《静夜思》。
  (2)指名读。老师还想请同学们也来当小李白,细细品读。
  (3)理解意境:①如果你是李白的话,对着月亮,你在想什么?②看着望明月思家乡的李白,你想问他些什么呢?③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月光照到地上为什么称霜呢?(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跟白霜一样寒冷啊)④李白在想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游子孤身在外,月光如霜,心寒比霜还冷啊)
  (4)齐读。让我们加上自己的理解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比鉴赏,不仅让学生对古诗中月的意向理解更深刻,而且透过李白对月的描绘,感悟诗人的孤独情怀,也为理解《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的孤独心境有了一定的铺垫。
  3.赏析《月夜忆舍弟》,感受孤独内心。
  (1)出示《月夜忆舍弟》。(齐读)
  (2)体悟。①这首诗流淌的是什么情怀?(杜甫也在思念家乡,同样的月光,可杜甫却感觉一股浓浓的思乡情绪萦绕在心头。李白、杜甫借月抒情,表达内心孤独的情怀,月孤实际上是人孤)②多么凄凉的心境啊!再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让学生对古诗中“月”的意象有深入的理解,从而理解月亮下的诗人内心的情绪。写“月”不仅是因为感觉天空只有一轮月亮,为月而感慨孤独,更是为自己的内心孤独寂寞而感慨。
  4.走进诗境,品味意境。
  (1)联系实际。同学们,你们有孤独的时候吗?那时你会做些什么呢?
  (2)继续理解诗意。①张若虚孤独时,他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②看到两个问号,你能回答吗?不能回答,只好问谁?谁都不知道答案,只好问月亮。
  ③面对月亮,如果此时此刻,你是诗人,只有你一人,依据你的理解、你的性格,你会怎样问呢?(指导读出深沉、含蓄、粗放、豪迈等个性化的解读)
  ④小结:这首诗选自张若虚的三十六首十八行诗,诗人借景抒情,思考生命的问题,从眼前的景色想到永恒的宇宙;从有限的人生想到无涯的荒古。诗歌深邃而隽永。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价这首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齐读。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诗中,走近诗人的内心深处,假如你还感觉意犹未尽,可以站起来读。
  (4)总结:同样是一轮明月,诗人李白、杜甫用来抒发情怀,而在张若虚的眼中,却是对生命的叩问,有限的个体生命能够超越时间而获得永恒无限的价值吗?
  设计意图:“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进入诗境,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三、 拓展延伸,升华月韵
  1.学习《古朗月行》。(课件出示)读李白这首诗,你会对刚才的月亮有个更加完整的认识。请同学们字字入心,读出诗中那个月亮的韵味。
  2.小结:多么洒脱、飘逸的月亮。在诗人笔下,月亮是圆的,也是美好的,正因为诗人心中弥漫着情,所以就咏月。
  3.出示带“月”写“月”的其他诗句。学生自由读后展示诵读。
  4.总结:望着月、赏着月、吟着月,我们便情不自禁地进入诗中的情境。月是美好的,但是遥不可及,我们却可望月赏月。同学们,对于“月”我们暂且学到这里,欣赏到这里,带着对月的美丽的遐想一起来吟唱《水调歌头》(伴着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师生齐唱结束课堂教学)
  5.作业布置,延展月韵:欣赏背诵有关月的古诗。
  此设计为拓展学生对月亮意象的感悟,不仅仅是孤独寂寞的情绪,有时也会给人以美好、动态的感觉。月亮在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心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月亮这一事物的无限好奇,从而对月的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作者单位: 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要,又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成功的演示实验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浅显为深刻。只要我们掌握好演示实验的设计技巧,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相反的还会促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疑法。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设疑的要求是抓住重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不可否认,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
让孩子们快乐学语文,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教学中,我试用了一下五种小妙招,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小妙招之一:让课堂成为擂台  让学生充分读书,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低段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把娱乐节目中搞擂台赛请进课堂。每到这时,孩子们都争着要求参赛,而且他们读得是那样专注,那样入神。每个孩子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他们已经完全陶醉在
愉快教学是要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实践中,我们从愉快教育的四要素“爱、美、愉快、创造”方面探索了电化教学与愉快教学的结合点,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 渲染气氛,拨动爱的心弦  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加上教
“中学生在艺体活动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与体育学习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与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与体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与体育的经验和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构课内外艺体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打破原有的组织模式,整合原有
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或是说怕写作文。笔者认为这当中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没有事情可写;二是有素材也写得不具体,不生动。写得不好会被老师批评,如此恶性循环,就越来越不愿意写作文了。  “以学定教”,既是一条教育原则,又是一条教育规律。这是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既然我们掌握了学生怕写作文的症结所在,就应该动脑筋,想对策,找到解决的办法。学生觉得没有事情可写,老师就要教给他们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的作用.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广大教师提高文化修养的精神园地,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能.高校应大力加强、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营造舒适的借阅环境,提供高质量服务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的“填鸭式”教学一直是授人以柄的话题,甚至被骂作“误尽苍生”。为了达到“多快好省”,“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历尽艰辛,精心钻研。从已取得的经验成果来看,有的着眼于课堂,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有的侧重于课外,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衔接点——课前预习则谈得较少,使之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块被遗忘的角落。笔者认为,从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养成
一、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  1. 阅读的文本是丰富多彩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1)从文本的体裁看。小学语文课本中,体裁涉及古诗、散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及日记。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挖掘创新因素。  (2
朱熹讲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中的“心到”是最难控制的,没有“意会”焉能“言传”?语文是读出来的,没有读就品不出其内涵,也揣摩不了情味,产生不出语感,更达不到情感共鸣。“读”自然需要一定的技术,但这些技术不光是人们常说的“轻、重、缓、慢”,它是“神”与“情”的结合。叶圣陶谓之“美读”。张志公谓之“涵泳体味”。朱自清谓之“诵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语文是机械、单调、枯燥的语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