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的:学习诗句,激发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中国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吟诵、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歌,体会意境,培养审美创造力,体会诗中画意、诗情、哲理交融相汇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诗题,初悟月意
1.背诵。你们的脑子里一定装了不少的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导入。有同学背了描写月亮的古诗,诗人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月亮,不由得把满腹的情思写进诗词歌赋里。今天我们将要走进一组咏月的诗里,去欣赏那一轮明月,去品味月中的那一段段情。(揭题)
设计意图:从“月亮”这个意象导入,自然引出诗题,也暗示本诗的中心是“月亮”。古诗的交流,既是对古诗教学的复习巩固,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兴味盎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 赏析诗句,领悟月情
1.读懂《春江花月夜》诗句,领悟月情,初步感知孤独。
(1)出示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试着读读,你能否读得字正腔圆?(同学自由读)
(2)指名读。同学交流评价后再指名读。
(3)范读。与老师读的比较比较,听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并初识韵味)。
(4)默读。诗中哪些地方在你的心灵深处烙上了深深的印痕。再次走进诗里,哪个字触动了你的心灵?①“孤”字,孤独的月亮。②什么是孤独的?为什么会孤独?③想象。指名朗读“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事物?
(5)读诗。看看江水是什么样的?天空中没有一点云朵,从哪知道的?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指名读)
(6)联想。①苍茫皎洁的夜空中只有一轮孤独的月亮挂在天空,使得天空更加澄澈、旷远,月亮显得更加孤独。你还认为什么也是孤独的?(诗人)②我们从这轮孤独的皎月里会联想到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后齐声诵读诗句。)
设计意图:从读好诗,读得字正腔圆,到理解字义,到整体把握诗意。遵循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学习规律,为后面的理解感悟奠定了基础。
2.对比《静夜思》,感悟旅居孤情。
(1)多媒体出示《静夜思》。
(2)指名读。老师还想请同学们也来当小李白,细细品读。
(3)理解意境:①如果你是李白的话,对着月亮,你在想什么?②看着望明月思家乡的李白,你想问他些什么呢?③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月光照到地上为什么称霜呢?(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跟白霜一样寒冷啊)④李白在想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游子孤身在外,月光如霜,心寒比霜还冷啊)
(4)齐读。让我们加上自己的理解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比鉴赏,不仅让学生对古诗中月的意向理解更深刻,而且透过李白对月的描绘,感悟诗人的孤独情怀,也为理解《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的孤独心境有了一定的铺垫。
3.赏析《月夜忆舍弟》,感受孤独内心。
(1)出示《月夜忆舍弟》。(齐读)
(2)体悟。①这首诗流淌的是什么情怀?(杜甫也在思念家乡,同样的月光,可杜甫却感觉一股浓浓的思乡情绪萦绕在心头。李白、杜甫借月抒情,表达内心孤独的情怀,月孤实际上是人孤)②多么凄凉的心境啊!再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让学生对古诗中“月”的意象有深入的理解,从而理解月亮下的诗人内心的情绪。写“月”不仅是因为感觉天空只有一轮月亮,为月而感慨孤独,更是为自己的内心孤独寂寞而感慨。
4.走进诗境,品味意境。
(1)联系实际。同学们,你们有孤独的时候吗?那时你会做些什么呢?
(2)继续理解诗意。①张若虚孤独时,他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②看到两个问号,你能回答吗?不能回答,只好问谁?谁都不知道答案,只好问月亮。
③面对月亮,如果此时此刻,你是诗人,只有你一人,依据你的理解、你的性格,你会怎样问呢?(指导读出深沉、含蓄、粗放、豪迈等个性化的解读)
④小结:这首诗选自张若虚的三十六首十八行诗,诗人借景抒情,思考生命的问题,从眼前的景色想到永恒的宇宙;从有限的人生想到无涯的荒古。诗歌深邃而隽永。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价这首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齐读。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诗中,走近诗人的内心深处,假如你还感觉意犹未尽,可以站起来读。
(4)总结:同样是一轮明月,诗人李白、杜甫用来抒发情怀,而在张若虚的眼中,却是对生命的叩问,有限的个体生命能够超越时间而获得永恒无限的价值吗?
设计意图:“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进入诗境,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三、 拓展延伸,升华月韵
1.学习《古朗月行》。(课件出示)读李白这首诗,你会对刚才的月亮有个更加完整的认识。请同学们字字入心,读出诗中那个月亮的韵味。
2.小结:多么洒脱、飘逸的月亮。在诗人笔下,月亮是圆的,也是美好的,正因为诗人心中弥漫着情,所以就咏月。
3.出示带“月”写“月”的其他诗句。学生自由读后展示诵读。
4.总结:望着月、赏着月、吟着月,我们便情不自禁地进入诗中的情境。月是美好的,但是遥不可及,我们却可望月赏月。同学们,对于“月”我们暂且学到这里,欣赏到这里,带着对月的美丽的遐想一起来吟唱《水调歌头》(伴着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师生齐唱结束课堂教学)
5.作业布置,延展月韵:欣赏背诵有关月的古诗。
此设计为拓展学生对月亮意象的感悟,不仅仅是孤独寂寞的情绪,有时也会给人以美好、动态的感觉。月亮在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心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月亮这一事物的无限好奇,从而对月的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作者单位: 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教学重点:运用吟诵、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歌,体会意境,培养审美创造力,体会诗中画意、诗情、哲理交融相汇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诗题,初悟月意
1.背诵。你们的脑子里一定装了不少的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导入。有同学背了描写月亮的古诗,诗人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月亮,不由得把满腹的情思写进诗词歌赋里。今天我们将要走进一组咏月的诗里,去欣赏那一轮明月,去品味月中的那一段段情。(揭题)
设计意图:从“月亮”这个意象导入,自然引出诗题,也暗示本诗的中心是“月亮”。古诗的交流,既是对古诗教学的复习巩固,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兴味盎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 赏析诗句,领悟月情
1.读懂《春江花月夜》诗句,领悟月情,初步感知孤独。
(1)出示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试着读读,你能否读得字正腔圆?(同学自由读)
(2)指名读。同学交流评价后再指名读。
(3)范读。与老师读的比较比较,听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并初识韵味)。
(4)默读。诗中哪些地方在你的心灵深处烙上了深深的印痕。再次走进诗里,哪个字触动了你的心灵?①“孤”字,孤独的月亮。②什么是孤独的?为什么会孤独?③想象。指名朗读“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事物?
(5)读诗。看看江水是什么样的?天空中没有一点云朵,从哪知道的?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指名读)
(6)联想。①苍茫皎洁的夜空中只有一轮孤独的月亮挂在天空,使得天空更加澄澈、旷远,月亮显得更加孤独。你还认为什么也是孤独的?(诗人)②我们从这轮孤独的皎月里会联想到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后齐声诵读诗句。)
设计意图:从读好诗,读得字正腔圆,到理解字义,到整体把握诗意。遵循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学习规律,为后面的理解感悟奠定了基础。
2.对比《静夜思》,感悟旅居孤情。
(1)多媒体出示《静夜思》。
(2)指名读。老师还想请同学们也来当小李白,细细品读。
(3)理解意境:①如果你是李白的话,对着月亮,你在想什么?②看着望明月思家乡的李白,你想问他些什么呢?③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月光照到地上为什么称霜呢?(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跟白霜一样寒冷啊)④李白在想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游子孤身在外,月光如霜,心寒比霜还冷啊)
(4)齐读。让我们加上自己的理解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比鉴赏,不仅让学生对古诗中月的意向理解更深刻,而且透过李白对月的描绘,感悟诗人的孤独情怀,也为理解《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的孤独心境有了一定的铺垫。
3.赏析《月夜忆舍弟》,感受孤独内心。
(1)出示《月夜忆舍弟》。(齐读)
(2)体悟。①这首诗流淌的是什么情怀?(杜甫也在思念家乡,同样的月光,可杜甫却感觉一股浓浓的思乡情绪萦绕在心头。李白、杜甫借月抒情,表达内心孤独的情怀,月孤实际上是人孤)②多么凄凉的心境啊!再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让学生对古诗中“月”的意象有深入的理解,从而理解月亮下的诗人内心的情绪。写“月”不仅是因为感觉天空只有一轮月亮,为月而感慨孤独,更是为自己的内心孤独寂寞而感慨。
4.走进诗境,品味意境。
(1)联系实际。同学们,你们有孤独的时候吗?那时你会做些什么呢?
(2)继续理解诗意。①张若虚孤独时,他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②看到两个问号,你能回答吗?不能回答,只好问谁?谁都不知道答案,只好问月亮。
③面对月亮,如果此时此刻,你是诗人,只有你一人,依据你的理解、你的性格,你会怎样问呢?(指导读出深沉、含蓄、粗放、豪迈等个性化的解读)
④小结:这首诗选自张若虚的三十六首十八行诗,诗人借景抒情,思考生命的问题,从眼前的景色想到永恒的宇宙;从有限的人生想到无涯的荒古。诗歌深邃而隽永。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价这首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齐读。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诗中,走近诗人的内心深处,假如你还感觉意犹未尽,可以站起来读。
(4)总结:同样是一轮明月,诗人李白、杜甫用来抒发情怀,而在张若虚的眼中,却是对生命的叩问,有限的个体生命能够超越时间而获得永恒无限的价值吗?
设计意图:“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进入诗境,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三、 拓展延伸,升华月韵
1.学习《古朗月行》。(课件出示)读李白这首诗,你会对刚才的月亮有个更加完整的认识。请同学们字字入心,读出诗中那个月亮的韵味。
2.小结:多么洒脱、飘逸的月亮。在诗人笔下,月亮是圆的,也是美好的,正因为诗人心中弥漫着情,所以就咏月。
3.出示带“月”写“月”的其他诗句。学生自由读后展示诵读。
4.总结:望着月、赏着月、吟着月,我们便情不自禁地进入诗中的情境。月是美好的,但是遥不可及,我们却可望月赏月。同学们,对于“月”我们暂且学到这里,欣赏到这里,带着对月的美丽的遐想一起来吟唱《水调歌头》(伴着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师生齐唱结束课堂教学)
5.作业布置,延展月韵:欣赏背诵有关月的古诗。
此设计为拓展学生对月亮意象的感悟,不仅仅是孤独寂寞的情绪,有时也会给人以美好、动态的感觉。月亮在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心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月亮这一事物的无限好奇,从而对月的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作者单位: 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