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对未成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焦点。作为地方高校秉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发挥地方高校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独特作用。探索高校心理社团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大学生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达到双向成长目标。
关键词:高校心理社团;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长效性
1.高校心理社团培育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服务的现状分析
我们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心得体会记录调查相结合方式方法展开,选取某高校心理社团长期为某小学为代表的青少年服务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心理社团培育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主要以“金三角服务模式”进行,指从被服务对象青少年的需求出发,依托高校心理社团平台组织大学生展开志愿服务,同时在社会保障上由公益组织搭建桥梁,共同培育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模式的建立,使服务活动中的公益组织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培育发挥了作用,公益组织对青少年成长有引导作用,大学生对青少年的辅导帮助有“标杆”作用,青少年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起到促进作用。可见,依托高校心理社团培育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有独特的作用,针对心理社团大学生的成长分析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如何拓展服务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方法途径,并发挥其长效性和可持续陛。
2.高校心理社团培育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服务的途径方法
2.1联合互动,长效服务
青少年所在学校、高校心理社团和公益服组织三者建立联合互动服务机制,可以某青少年服务对象基地为实践点,分别从组织机制、工作机制和整合机制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联动服务的运行机制进行构建,构建中要对青少年服务基地、高校心理社团和公益组织的职能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各自的职能,形成以公益组织为主导平台,高校心理社团志愿者参与服务青少年服务建设的组织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心理社团的服务作用,确保金三角服务模式的可持续性和长效运行。
2.2加强培育,合力服务
以社会公益组织为搭建桥梁,高校心理社团参与志愿服务,需要整理资源,加强对高校心理社团的志愿者培训,以期更好地服务青少年,通过大学生的强项积极心理品质去增强青少年的弱项心理品质。首先,加强高校对心理社团的培育意识,通过专题讲座、网络宣传等方式强化大学生志愿者认识到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对自身以及服务对象都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加强社会公益组织的培意识,如整合社会优秀资源,给心理社团的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指導和帮助,也给心理社团服务的青少年对象提供很好地平台,这样可以全方位共同合力服务,让金三角服务模式长效发挥,促进大学生和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双向成长目标。
2.3健全体系,持续服务
如何让高校心理社团可持续地服务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作用?需要健全体系,以体系建设为抓手,首先健全高校心理社团对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机制,系统的全过程的塑造和培养心理社团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以点带面,面面辐射,全面提升积极心理素质水平。其次社会公益组织、高校心理社团和青少年服务基地三者健全联动体系和评估体系。根据服务的青少年对象,采取寓教于乐,多元化的途径,如心理素质训练营、心理『青景剧等途径,结合假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等让高校心理社团大学生志愿者投入到专项实践教育活动中,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同时通过公益组织和被服务对象及时评估高校心理社团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效果,不断完善金三角培育模式,使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3.高校心理社团培育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双向作用
3.1共赢作用
作为地方高校秉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发挥地方高校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独特作用,以期达到关爱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工作既可以切实改善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可以结合地方高校实际,通过这项工作,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社会效应,从而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心理社团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大学生人生路上的一种历练,他们在团建及各类表演活动中了解青少年儿童梦想的同时,自身也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加奋斗的动力和学习的激情。
3.2帮带作用
根据调查高校心理社团服务的青少年对象多为流动和留守儿童,而这部分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很好地投入孩子的陪伴教育,多为隔代长辈代替了父母。通过公益组织搭建桥梁,地方高校依托心理社团组织,帮助青少年培养行为习惯、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家庭亲情感受等方式既陪伴了孩子,又给家庭监护人起到了示范教育作用,让孩子建立积极地心理品质。如一大学生写到“看着我们来回忙碌的身影,小朋友们似受到影响和触动,也纷纷跑来帮忙,看着他们热心可爱的模样,我不禁在心里给他们点赞。”“我想用我们的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爱与保护,并学着去温暖他人。”(黄雨)。大学生能够在给予青少年温暖的同时,青少年也在精神上、思想上给予大学生帮助和促进。初识青少年时他们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有隔阂,通过志愿者与这群孩子们的沟通、不断地做活动,用言行举止影响他们,最后与志愿者们成为朋友。大学生志愿者们学会如何与不善表达、不擅与人交流的人融洽相处,进而提高自身情商。可见,高校心理社团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起到了双向的帮带作用。
3.3激励作用
高校心理社团的大学生自身具有一定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地锻炼自己的优秀心理品质,将自立自强和富有活力的品质,扮演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激励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通过实地辅导、家访等方式进行交流,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指导,在交流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在参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帮助青少年的快乐与青少年对他们的感谢,其实也有感恩的存在。在青少年儿童活动过程中社团志愿者能明显感受到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愿意扮作孩子倾诉的对象和成长的引导者,用自己那份微薄的热情去温暖孩子,在开展感恩节活动、进行家访之余,内心涌动更多的是自己对父母、社会的感激之情,使他们更加珍惜现在和感恩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学会与人沟通,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完善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心理社团;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长效性
1.高校心理社团培育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服务的现状分析
我们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心得体会记录调查相结合方式方法展开,选取某高校心理社团长期为某小学为代表的青少年服务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心理社团培育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主要以“金三角服务模式”进行,指从被服务对象青少年的需求出发,依托高校心理社团平台组织大学生展开志愿服务,同时在社会保障上由公益组织搭建桥梁,共同培育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模式的建立,使服务活动中的公益组织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培育发挥了作用,公益组织对青少年成长有引导作用,大学生对青少年的辅导帮助有“标杆”作用,青少年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起到促进作用。可见,依托高校心理社团培育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有独特的作用,针对心理社团大学生的成长分析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如何拓展服务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方法途径,并发挥其长效性和可持续陛。
2.高校心理社团培育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服务的途径方法
2.1联合互动,长效服务
青少年所在学校、高校心理社团和公益服组织三者建立联合互动服务机制,可以某青少年服务对象基地为实践点,分别从组织机制、工作机制和整合机制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联动服务的运行机制进行构建,构建中要对青少年服务基地、高校心理社团和公益组织的职能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各自的职能,形成以公益组织为主导平台,高校心理社团志愿者参与服务青少年服务建设的组织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心理社团的服务作用,确保金三角服务模式的可持续性和长效运行。
2.2加强培育,合力服务
以社会公益组织为搭建桥梁,高校心理社团参与志愿服务,需要整理资源,加强对高校心理社团的志愿者培训,以期更好地服务青少年,通过大学生的强项积极心理品质去增强青少年的弱项心理品质。首先,加强高校对心理社团的培育意识,通过专题讲座、网络宣传等方式强化大学生志愿者认识到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对自身以及服务对象都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加强社会公益组织的培意识,如整合社会优秀资源,给心理社团的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指導和帮助,也给心理社团服务的青少年对象提供很好地平台,这样可以全方位共同合力服务,让金三角服务模式长效发挥,促进大学生和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双向成长目标。
2.3健全体系,持续服务
如何让高校心理社团可持续地服务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作用?需要健全体系,以体系建设为抓手,首先健全高校心理社团对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机制,系统的全过程的塑造和培养心理社团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以点带面,面面辐射,全面提升积极心理素质水平。其次社会公益组织、高校心理社团和青少年服务基地三者健全联动体系和评估体系。根据服务的青少年对象,采取寓教于乐,多元化的途径,如心理素质训练营、心理『青景剧等途径,结合假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等让高校心理社团大学生志愿者投入到专项实践教育活动中,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同时通过公益组织和被服务对象及时评估高校心理社团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效果,不断完善金三角培育模式,使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3.高校心理社团培育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双向作用
3.1共赢作用
作为地方高校秉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发挥地方高校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独特作用,以期达到关爱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工作既可以切实改善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可以结合地方高校实际,通过这项工作,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社会效应,从而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心理社团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大学生人生路上的一种历练,他们在团建及各类表演活动中了解青少年儿童梦想的同时,自身也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加奋斗的动力和学习的激情。
3.2帮带作用
根据调查高校心理社团服务的青少年对象多为流动和留守儿童,而这部分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很好地投入孩子的陪伴教育,多为隔代长辈代替了父母。通过公益组织搭建桥梁,地方高校依托心理社团组织,帮助青少年培养行为习惯、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家庭亲情感受等方式既陪伴了孩子,又给家庭监护人起到了示范教育作用,让孩子建立积极地心理品质。如一大学生写到“看着我们来回忙碌的身影,小朋友们似受到影响和触动,也纷纷跑来帮忙,看着他们热心可爱的模样,我不禁在心里给他们点赞。”“我想用我们的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爱与保护,并学着去温暖他人。”(黄雨)。大学生能够在给予青少年温暖的同时,青少年也在精神上、思想上给予大学生帮助和促进。初识青少年时他们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有隔阂,通过志愿者与这群孩子们的沟通、不断地做活动,用言行举止影响他们,最后与志愿者们成为朋友。大学生志愿者们学会如何与不善表达、不擅与人交流的人融洽相处,进而提高自身情商。可见,高校心理社团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起到了双向的帮带作用。
3.3激励作用
高校心理社团的大学生自身具有一定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地锻炼自己的优秀心理品质,将自立自强和富有活力的品质,扮演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激励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通过实地辅导、家访等方式进行交流,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指导,在交流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在参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帮助青少年的快乐与青少年对他们的感谢,其实也有感恩的存在。在青少年儿童活动过程中社团志愿者能明显感受到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愿意扮作孩子倾诉的对象和成长的引导者,用自己那份微薄的热情去温暖孩子,在开展感恩节活动、进行家访之余,内心涌动更多的是自己对父母、社会的感激之情,使他们更加珍惜现在和感恩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学会与人沟通,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完善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