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把椅子坐坐”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n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班上经常发生一些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小矛盾。据此,作为班主任兼心理辅导老师,我专门上了一堂“换把椅子坐坐”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中,学生很投入,并能设身处地地解决一些情境问题。但心理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只有潜移默化、慢慢熏陶,方能心领神会。所以在这堂课后,我的辅导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着“换位思考”的教育之旅。
  一、展心理历程,缩心理距离
  在一些习以为常的细节中,如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把“换位思考”的过程展示出来,就既能拉师生心理距离,又能促进师生心理成长。
  (一) 在商量中展示
  师生交往中,双方越相互理解,彼此的心理距离就越近,关系就越融洽。在一些小事的处理中,如老师展示出自己换位思考的思维历程,学生的思维就会和你同步,从而达到缩短心理距离的效果。
  如布置家庭作业时,忽然听到一学生“哎”了一声。这时我会想,作业是否多了?于是,把自己的心理历程向学生作了展示:
  “假如我是老师,会觉得这两项作业都要做,因为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希望同学能不折不扣地完成。”
  “假如我是学生,看到语文、数学、英语都有作业,心情有些沉重,回家还要做这么多作业,太累了。希望老师能少布置一些。”
  此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对”,觉得我讲得很在理,照顾了双方的要求。该怎么办呢?我和同学们商量后,把抄写两次的作业改成准备听写。如此,师生的心情都很好。
  (二)在冲突中展现
  师生冲突时,如果老师总是以势压人,学生就会在忍气吞声中,对老师怀恨在心。时间一长,师生间便会形成一堵厚厚的妨碍交流的心墙。而如果发生冲突时,不急着争辩谁是谁非,而是花点时间把自己的思维演绎出来,所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如小张是个很任性的孩子。在一次朗读中,看着她趴在桌上,嘴巴一动不动,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就想她可能又耍脾气了。于是走到她身边,希望她能直起身来朗读课文,可她却全无反应。我于是轻声而有力地说:“坐直,朗读。”这时她生气地说:“我头痛!”教室里的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了。同学们都等着我应对。我迟疑了一下,拿了两条凳子到讲台桌前,开始“空椅子”技术换位思考。
  “小张,全班同学都坐得笔直,大声朗读,只有你趴在桌子上,我心里真难受,希望你能马上坐直朗读。”
  “老师,我头很晕,不愿朗读,只能趴在桌上。你用命令的口吻对我说‘坐直’,我心里委屈极了。老师不理解我,不关心我。”
  “我一听到你头晕,心里也很难过,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
  经过一来二去的换位思考过程展示,小张的心情好了很多,大家也松了口气。
  二、借负面事件,优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不只是学生的问题和有问题的学生,而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提高。利用“负面事件”进行团体辅导,既能助人自助,又能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有一天上午,英语老师与英语课代表因为交作业本的事而发生了不愉快,两人都很伤心。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我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于是引导他们利用换位思考自己解决。
  师:上午英语老师和英语课代表小许发生了不愉快,他们都很伤心。作为老师的学生和小许的同学,怎样让他们友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生1:我觉得小许很委屈,因为上午他确实很忙,没有一点时间去交作业。再说课间活动时,还有一个同学到他那儿背英语课文呢!
  生2:是我去他那儿背课文,我可以作证。
  师:原来是这样!大家都理解小许,没有及时交本子是有原因的,觉得小许不该受到老师的批评,是吗?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那么,英语老师当时是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来猜一猜。
  生1:我想英语老师是想尽快帮我们批改完作业,好让我们能在课堂上及时做练习。可由于没及时交作业,所以就无法做练习了,她心里很着急。
  生2:老师也是为我们好。
  师:看来,他们都有道理。那么,使他们发生冲突和不愉快的原因可能是——
  生1:老师不理解小许,而小许的态度又很不耐烦,没有尊敬老师,使老师很伤心。
  生2: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都觉得自己有理,结果都不高兴。
  生3:由于两人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没从对方角度想问题,所以双方都得理不饶人。
  师:我们都是小许的同学,也是英语老师的学生,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感觉好起来?
  生1:我们可以给小许作证明,他确实没时间交本子,希望老师能理解、宽容他。
  生2:也可让小许进行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苦衷。没交本子老师本来就不高兴,再加上小许生硬反驳,让老师觉得没有尊重他,心里更伤心了。
  小许(心平气和地):在大家讨论之前,我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不过现在好一些了,可能我说话的语气让老师生气了。
  其实,讨论的过程就是心理成长的过程。对于班级中经常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小事,如能放手让学生处理,无疑会是最生动的心理健康课。
  三、讲心理故事,促心理感悟
  从词源上看,隐喻来自希腊语,代表传递,意指将真实的事物以影射、类比的方式传达出来。“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就是漂亮的隐喻。老师可随时结合发生的情景讲隐喻的字或故事。如:
  平时,学生经常会因为看法不同而争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此时,可让学生面对面地坐着,在中间写一个“由”字,让他们读,一边会读“由”,另一边则会读“甲”。这是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感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结果就不一样。
  学游泳时,每个同学都兴奋不已,这时小张却哭了。原来他个子特别矮,从没下过水,本来胆子就很小的他,一看到水没过了脖子,就怕得不得了。而同学的取笑使得他更加自卑,所以他在水里一点儿也不敢动,就爬起来躲在角落里。同学们看见了,不但不去帮助他,反而更放肆地嘲笑他。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寓言故事,于是用它去引导学生。说是有一头猪、一绵只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畜栏里。有一天早上,牧人进来捉猪,猪大声地嚎叫,猛烈地反抗。绵羊和乳牛很讨厌猪的嚎叫,便一起责备猪:“你吵什么啊,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答道:“他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学生听了后沉默下来,也许觉得“不要随意去取笑别人”,也许觉得“我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事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天大的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其成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到,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凡而持久的心,去和学生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嵊州市鹿山教育集团鹿山校区
  浙江绍兴 3124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摘 要 日本人具备良好的社会规则意识和井然的国民秩序,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得益于日本家庭和学校从小给儿童灌输的“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一理念。日本儿童良好的社会规则意识的养成途径包括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及内容两个方面。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日本儿童规则意识教育;不给别人添麻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
摘 要 理论研究的抽象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对话的艰难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基于理论抽象性的德育实践,应准确把握德育核心理念;基于理论丰富性的德育實践,应注意追踪前沿理论成果;基于理论深刻性的德育实践,则应不断提升学校德育的层次。  关 键 词 德育理论与实践;抽象性;丰富性;深刻性;转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1
万博,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广州市骨干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万老师带领的工作室团队承(协)办过各级班主任能力大赛和市、区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训,并开设有市、区级继续教育课程;首创工作室小組自为发展、师带徒成长共同体、雷霆反馈防拖延症等培训模式。  万老师热爱教书,钟情育人,善以特色文化构建卓越班级。她用细腻而巧妙的爱心和智慧,成为一届又一届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被孩
摘 要 家庭与学校之间是一个生态系统。我国家校生态失衡问题深层制约着立德树人的境界。要把平衡家校生态、提升立德树人境界,作为新时代家校建设的重大课题。臻于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之境,家校生态才会趋于平衡,教育才有实践魅力。从家校生态哲学和实践形态升维的高度鸟瞰,站上时代高地进行科学实验,基于脑科学培育生态行为习惯,创新家校生态文化,积极建设开放互动的家校生态圈,寓教于丰富多彩的家校生态环境建设和游戏体验
《理性德育论》一书是教育部重点课题“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关系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不仅为被国内德育学界所猛批的知性德育正名,还深入探索了道德的几大层次,提出德育应引导学生探索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等,培养道德智慧,从道德必然王国进入道德自由王国,成为自觉自律的人,聪明智慧地处理现实社会中纷繁复杂的道德问题。  首先,该书认为本然的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并不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流行的生活德育是在猛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其中,对被欺凌者身体和心理造成“轻微痛苦”或者“明显伤害”的欺凌事件,分别列为“轻微”或者“恶劣”。“携带刀具等器械威胁或打被欺凌者的”“多次强脱被欺凌者衣物的”“多次强索被欺凌者财物的”等属于“恶劣”范畴的严重欺凌事件。值得关注的是,给
“创生”一般指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和“动态实施”,使“理想的课程形态转化为现实的课程形态,这个加工与转换过程即为一种‘创生’过程”。笔者认为,创生应起始于学生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创生应始终指向学生的具体行动。教育戏剧,是指根据学生的需要,以戏剧或剧场的方式,设计课程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强调肢体表达,在体验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工作中运用创生理念,能够使德育达至“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有
侯洁、王澍、曹雁飞在《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3期《学校道德教育观念的哲学审视》一文中指出,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如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忽视其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育;过分重视伦理规范的传递,损害学生自由反思的空间和品质;强调关于道德的知识,割裂学生知情意行的整体性。出现这些误区的原因在于,学校道德教育中抽象人与具体人之间的冲突、道德规范悬置于现代生活、道德知识脱离实践行动。  因此
摘 要 开学适应性教育系列课程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整合校园德育资源,通过微课常规学习,帮助新生及家长提前了解校园生活的基本要求与常规,为开学“预热”;借助体验式主题活动,引领新生熟悉校园环境,了解校园公共生活的制度化要求,初步认识课堂学习规则,尝试与同伴交往,并以游戏方式评价学生的开学适应情况。以此帮助新生及其家长顺利适应校园新生活,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开学课程;主
【案例描述】  最近一段时间,A同学精神状态不佳。正当我打算找她聊聊以了解情况时,却收到了她的“求助信”——  我是班上的宣传委员。一个半月前,学校通知要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班主任嘱咐我把活动组织好。队形排练时,我觉得自己设计的队形方案很新颖,可是,有些同学总起哄说不好,弄得我很难堪。之后,在决定领读的人选时,同学们又跟我发生争执,不配合我的工作,个别班委也不支持我。为此,我和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